原标题:今天是教师节 但他不想过
摘要:“我只做了两天老师,教师节和我其实没什么关系。”云南省彝良县角奎镇云洛小学的校长兼老师朱银全,在废墟中抽出学生们的书包,拍打尘土,将书包摆成一排,视频:实拍云贵地震老师徒手挖石块救4名学生来源:深圳卫视《正午30分》放在教室前的地上,眼泪夺眶而出。
南都讯 “我只做了两天老师,教师节和我其实没什么关系。”云南省彝良县角奎镇云洛小学的校长兼老师朱银全,在废墟中抽出学生们的书包,拍打尘土,将书包摆成一排,放在教室前的地上,眼泪夺眶而出。“人家把孩子交给我,现在3个孩子没了,我心里真的不是滋味。”朱银全哽咽不已。9月7日的那场地震,他的21个学生中,3人离世,2人重伤,2人轻伤。
幸亏提前了15分钟放学
9月7日上午11时15分,朱银全宣布放学。原本,放学时间该在15分钟后。如果那天,朱银全还是按照原定时间放学,昨日的忧伤,或许更为汹涌成河。
“路近的学生都回家吃饭,7个路远的孩子则是带饭来学校吃。”这7名孩子,分别是7岁的王跃友(男)、6岁的卢绍梅(女)、吴建林(男,6岁)、王圣洁(7岁,男)、王圣芳(7岁,女)、吴建英(6岁,女)和张海军(6岁,男)。朱银全很心疼这些孩子,因为早上出门带到学校的米饭,到中午时已冰冷,“没地方热,只能这样吃,确实没办法。”而路近的孩子,山路盘绕,一般情况下,来回一趟也得40分钟左右。所以,朱银全通常提前一点放学,让学生能吃好。
“老师,我们可以吃饭了吗?”孩子们问,朱银全给予肯定的回复后,7名孩子留在教室内吃饭。他带着5岁的女儿,去距学校约50米外的亲戚家吃饭,还未坐下。屋顶的瓦片开始不停掉落,整个世界都在晃动。“地震了”,朱银全抱着女儿,和亲戚跑出门外。在朱银全34年的生活中,这是第二次经历地震,“第一次是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这边也有反应。”
“我还有学生在教室里吃饭。”朱银全对亲戚喊,然后就跑向云洛小学。“墙东西两侧全部倒了,南北面的墙也倒得差不多,没倒的好像随时要倒下来。”土垒的墙,宽约50厘米,但在地震面前不堪一击,屋顶的瓦片和木材,四处散落。
3名学生遇难2人重伤
朱银全喊来云洛社社长王义辉,他的呼喊惊动了乡亲。11名村民先后赶来,和朱银全、王义辉一起,用双手刨土,用锄头轻轻撬动倒伏的墙体,坐在教室门口吃饭的王圣芳、王圣洁最先被救出,随后是教室南面墙下被压的吴建英和张海军。而王跃友、卢绍梅和吴建林则完全被墙体覆盖。
“我们就一起死命扒土,卢绍梅侧躺在地上,王跃友趴着,吴建林窝着”,第二次地震来临前,王义辉和朱银全等人将最后找到的三个孩子抱出教室。“最后救出的三个孩子当时就不行了。”剩下四名受伤的孩子,被送往医院。朱银全说,吴建英和张海军重伤,前日已转往昭通市治疗,王圣洁和王圣芳轻伤,目前已回家养伤。
村民们称,云洛小学最早建于1957年,随后经过三次修缮。“最后一次是2006年,用黄土夯墙的。”朱银全说,校舍重建时,一间用作教室,另一间用于老师办公室,“钢筋和瓦是角奎镇发达中心学校给的,其他的都是我们找来建房子的。”
教龄仅两天的老师
今年9月3日、4日,彝良县角奎镇云洛社、三家寨两个村社的领导,接连两日找朱银全谈话。两个村孩子共读的小学———云洛小学,没有老师愿意继续教学。此前代课的王姓老师,因每月仅500元的薪酬无法养家,而放弃了这份工作。
若是按迷信来说,朱银全今年实在流年不利,母亲病逝,妻子在割猪草时,镰刀不慎砍在左手上,除大拇指外,其他四根手指皆无法保存,“所以我只好从福建漳平赶回家,在家照顾一阵子,然后打算带家人都离开这里。”
在他的规划中,他准备带几名老乡出外做装潢,“每个月能挣6000块左右吧。”当两名村社领导找到他时,他并未问工资如何,“我知道王老师每个月只有500块。如果我看重的是钱,我也不会答应做这个老师。”
几番考虑后,朱银全答应为孩子们教书:7名一年级学生,还有15名未满学龄的少数民族孩子。9月5日,朱银全正式到任。
但谁也没想到,接任的第三天,地震就猝然发生了。“这几天他都没睡什么觉,饭也没怎么吃”,一名村民说。瘦削、身高约1.58米的朱银全沉默不语,将学生的书包全部整理好后,他顺手拎起。“人家把孩子交给我,现在3个孩子没了,我心里真的不是滋味。”朱银全哽咽。他说,明日是教师节,但他不想过,“因为我只当了两天老师。我只希望政府尽快把学校修好,让孩子们早日复课。”
采写/摄影:云南信息报记者许方健张钊 王子荣 黄漩
震后现场
地点:彝良县第一人民医院 医护“每天顶多睡两个小时”
经过一段小桥,走进彝良县第一人民医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帐篷,大约40顶蓝色帐篷,将医院门前的空地塞得满满的。这些帐篷被用做临时诊疗室和临时病房,上面贴着纸条,写明了编号、科室和主治医师名字。
据一名护士称,地震中县医院也受到了影响,住院部大楼成了危房,如今不敢将伤者安置在里面,只能在门前搭建帐篷。
帐篷内和楼内,住满了患者,连大堂都铺了地铺,随时安置送来的伤者。一名医生说,绝大多数伤者是外科伤和骨伤。伤者大多安静地躺在病床上,与前来陪护的家属聊天。医生、护士忙碌地穿梭在不同帐篷,复查、送药。
“除了吃饭,从早上到现在没休息过。”昨晚7点左右,几名好不容易暂时得闲的护士们聚在一起。从地震发生后,医院全体人员都回来加班。“每天顶多睡两个小时。”
昨日傍晚,几名阿姨抬着用大桶装的白粥来医院派发,“不要钱,都来一杯。”一名阿姨说,自己家中基本没有受灾,所以来帮一下大家。
地点:罗炳辉纪念广场 灾民有吃有喝 就是不能洗澡
站在罗炳辉纪念广场的最高处望下去,近200顶蓝色帐篷密密麻麻布置在广场上,间隔处人头攒动。每顶帐篷12平米,据灾民说,平均3到4户人家约12人住一顶,“不挤,就是晚上睡觉有点热。”
一日三餐,都有政府部门定时定点供应,灾民们需要排队领取食物。早餐是面包和方便面,午餐是面条,晚餐则是炒菜,“吃的倒不是问题。”罗炳辉纪念馆里的厕所自然就成了安置点灾民主要如厕地点,据他们说,除了早上需要排队外,其余时间都不挤。“就是没地方洗澡。”很多灾民都反映,由于不知道要在帐篷里住多久,一天两天可以克服,但长时间不洗澡则有点不舒服。
震中故事
两名地震婴儿帐篷中诞生
南都讯 灾中有喜,喜中有忧。震后的第6个和第7个新生婴儿昨日在彝良县医院的帐篷中诞生了,两个都是男孩;但是,一名产妇产后大出血,仍存在生命危险;一名婴儿因为早产,体重不足。
昨日下午1点左右,彝良县人民医院内,经过剖腹产,一名男婴在贴着“妇产科”标识的帐篷里诞生,足月生产。
孩子的父母来自龙安乡,据父母说,地震发生时,挺着大肚子的妻子正好一个人在家,庆幸的是,房屋损毁较轻,没有造成房顶坍塌等现象,妻子得以从家中逃出。
新生儿是他的第一个孩子,让这位刚刚做父亲的彝良汉子眉头不得舒展的是,他妻子产后大出血。医生告诉他,产妇需要度过8小时的危险期,“要熬过晚上12点才算平安。”截至记者昨晚11点发稿时,产妇仍未完全脱离生命危险。
这名婴儿诞下约5个小时后,灾后第7名婴儿同样在帐篷里出生了。
昨晚7点,母子被安置在一个帐篷内,包裹在毛毯内的新生儿躺在母亲手边,8岁大的姐姐不时会凑上去,好奇地隔着毛毯抚摸着弟弟。虽然婴儿只有3斤多,尚有一定生命危险,但当爹的依旧满脸笑容,“医院说了会尽全力治疗的。”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