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耗尽家财建习仲勋彭德怀纪念馆 称精神富有

2013年10月28日06:47  半岛都市报
彭德怀纪念馆外观很简朴,其用地就是李汉君家住房的一部分。 彭德怀纪念馆外观很简朴,其用地就是李汉君家住房的一部分。
农民馆长的理想事业 农民馆长的理想事业

  49岁的李汉君觉得他自己大半生的梦想实现了。这个茌平县的农民两年前建成了“茌平县彭德怀纪念馆”,不久前还办了习仲勋业绩纪念馆。他的知名度迅速扩散,上了电视和报纸,县组织部的领导也进了他的农家小院。作为老一辈革命家的超级粉丝 ,32年里 ,他到处搜集关于革命家的资料,投入数十万元,几乎耗尽家财。他并不富裕,靠着妻子卖保险养家,但他觉得自己精神世界很富有,不输开豪车住楼房的邻居。 

    农民馆长迎来“大场面”

  10月24日上午,记者在茌平县李相武村见到农民李汉君的时候,他正蹲在水龙头下洗手,嘴里叼着根牙签,脚上没穿袜子套了双布鞋。得知有记者来访,他慌忙把牙签吐出来,下意识地想要握手又想起还没擦干赶紧缩了回去。

  “你看看,我这。”以这样的形象示人,李汉君觉得太不好意思了。也难怪,10月16日,他在家里接待茌平县公安局、计生局、组织部等领导时,穿的是崭新的西装,白衬衣扎进了西裤里。

  普通的农家小院能有这么大的场面,还要归因于李汉君自筹资金创办的习仲勋业绩展览馆开馆。“事先我没有邀请任何领导。他们都是知道消息后自己来的。”

  几天下来,对于来访者,李汉君早已有了自己的接待套路。还没怎么沟通,他就给我们安排好了:先参观,然后再交流。他太乐于分享自己的成果了。这种热情在他的名片上浓缩成20个字:自费建设、免费参观、义务讲解、位置优越、欢迎光临。

  用作习仲勋业绩展览馆的两间东厢房原本对外出租,租金180元/月。今年春天,合约到期,李汉君不再续租,开始筹备展览。

  为了节省成本,展览所需的材料李汉君都尽量自己动手。比如,展台是用角铁焊好支架加了块板子做成的,展布是他妻子在布匹店里扯的。除此之外,他还粉刷了墙壁,为窗框门框重新上了一遍油漆,自拟了展板上的内容简介。尽管如此,费用还是不少,光展板的材料费就花了2000多元。

  进入10月,是“最后冲刺的几天”。李汉君把每天需要干的事情都罗列在纸上,完成一项就打个勾 。以10月2日为例 ,他计划做的9件事是:调整书橱的位置、多去几趟图书馆、制作条幅等。其中 ,唯一一件没有完成的是排在最末尾的“适时抽空去医院看一下牙”。“事情太多了,上火。”直到如今,李汉君也没抽出时间来到医院进行检查。

  看起来,这个展览馆已经像模像样。墙上是100多张照片组成的习仲勋生平介绍,红色的绒布上摆放着与习仲勋有关的书籍、报刊、文件等资料,据说也有100多册。

  “咱普通老百姓办这个,资金、条件都受限制,因时间紧场地也不是很大,展览简要地从光辉一生、深厚情谊和人民怀念这三部分介绍习仲勋。”作为“展览馆”的馆长和唯一的一个讲解员,李汉君自谦的同时也不缺底气,“还有三本有关习仲勋的画册和纪念文集这两天就到货了,花了我1300元。”

  铁杆粉丝

  “建馆颂伟人 展绩励后人”是李汉君的梦想和追求。他毫不掩饰地将其写到了大门口的展板上。

  除了习仲勋业绩展览馆,李汉君家仅有的四间正房,有三间在两年前做了彭德怀展览馆。客厅和厨房只好搬进院子西面的两间小屋里。就连门口越来越多的牌匾,也在提醒着人们这个农家院的主要功能在发生着变化。

  来参观的人会问起李汉君为啥做这个。他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觉得伟人的思想品质好,值得怀念,“他们两位都是我敬仰崇拜的人”。

  建设纪念馆的念头是慢慢诞生的。1981年高中毕业后,因为对彭德怀抱有好感,李汉君着手搜集相关资料,准备一方面做学术研究,一方面写纪念性文章,赚取稿费。

  等买来资料,李汉君却发现“笔杆子到底还是不行”。作家梦破灭了,到处搜罗资料的习惯却沿袭了下来。

  这些年里,他在茌平县武装部保管过枪支、棉纺厂里当过工人、做过电气焊工、开过饭馆、摆过地摊儿,换了六七种营生,却都没妨碍他跑到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济南英雄山文化市场、彭德怀出生地湖南湘潭等地找资料。

  “邮局会定期出一本书介绍一段时间上市的新书 ,很小的字,很厚,他一个个地看,然后给各大出版社写信、打电话。”李汉君的儿子李金栋回忆,从他记事儿起,父亲就在忙着买书、买资料。

  他不仅搜集关于彭德怀的资料,还搜集彭德怀战友习仲勋、杨尚昆、左权的资料。摊子越铺越大,资料越积越多,堆在橱子里 、床底下,隔上一段时间就需要拿出来晒一晒。

  几乎每份资料都是他花心思找来的。拿那一份叫做《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单行本来说,它是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副书记的习仲勋在1950年庆祝西藏解放一周年纪念大会上作的报告。据此,习仲勋被看作是建国后最早察觉并自觉开展反对官僚主义斗争的中央领导。

  “我从一些历史资料中了解了这个报告的意义,走访了茌平县和济南的很多书店,也没有找到。”李汉君回忆,大约4年前,他偶然在济南中山公园的旧书市场看到了这本书,售价100元,李汉君把它砍到80元,“相当于捡了个漏儿,现在给我1亿元我都不卖!”

  李汉君想把自己的收获分享出去,从2008年开始筹备彭德怀纪念馆。2011年,茌平彭德怀纪念馆建成。今年年初他有了做习仲勋业绩展览的念头。“习仲勋和彭德怀是老战友。两个人有深厚的情谊。下一步还可以做杨尚昆、左权等革命家的展览。”

  他在门口挂上了几个大招牌,自封纪念馆馆长和研究会会长。在门口的展板上,李汉君以数字和领导的合影总结自己的成就:联系了500余家出版单位、1000多位书友书商,搜集研究文章22770余篇,历史图片2000余篇,物品100余件,花费25万元。

  “吃得省一些,穿得省一些,这个东西不能少,花费多少心思也得买,一切就得服务于我这个事儿。”李汉君说。

  耗尽家底搞收藏

  多年来收集的资料是李汉君的宝贝。他向一双儿女规定:看可以,但事先必须洗手,翻动的时候必须小心,不能折。女儿李金语有次生气了:“我重要还是你的书重要?”李汉君回答,“都重要”。

  儿子李金栋记得,他还在上小学时,小偷撬开他们家的房门偷走了一箱书。李汉君干完农活回家发现后蹲在地上嚎啕大哭,很长时间都没缓过来。听到动静村民们以为他们家丢了很多钱。“俺爸那时候是大人了。你一个男人也不至于哭啊。”李金栋说。

  回忆起这段往事,李汉君还能精确到具体日期——1996年5月25日,他收藏的100多本书被偷,让他大病了一场。他在墙上贴过告示,还在报纸上发过广告。后来案件破获,也只追回了一部分。

  书籍被盗给李汉君带来极大的心理阴影。大约4年前,他花3000元钱在院子内外安装了4套监控设备,“还挺管事儿”。

  这三十多年来,李汉君为专心从事的事业投入了几十万元,“没有收入,只有彭德怀的孙媳妇得知我要办展览后,去年、前年分两次给我寄了4000块钱。”

  每天最多的时间,李汉君就是待在家里。除了必要的礼尚往来,他基本不串门。他最喜欢去的地方是茌平图书馆。家庭收入要靠妻子跑保险业务。

  当被问及家人对他的态度时,相对于他的收藏故事,这个话题并未引起李汉君的兴致。他轻描淡写地说:“对我买书,夫人原来抵触情绪也很大,30年过去了,也就接受了。”

  接受采访时,李汉君的儿女也承认是时间把对他们父亲的不理解“磨了下去”。但是,此事对家庭的影响远没有李汉君表述得那么积极和乐观。

  为了跑业务,李汉君的妻子天天骑着电动车早出晚归,“踩百家门”。年纪大了患了关节炎。“冬天天冷,她给自己做棉裤,膝盖那块儿棉花里套了层塑料袋防风保暖。我想给俺妈买辆电动汽车,俺妈说自己攒钱买,都说了好几年了。等他俩攒钱不知道啥时候了。”

  “在农村,这是一个男劳力。你说整天干这个。很多人都不理解,说捣鼓这个有啥用啊,爸妈几乎每天都吵架。俺爷爷奶奶也说他。包括俺叔也说,俺爸气焊水电暖啥都能干干嘛干这个?整天整那些没用的。”李金语说,村里人私底下会对父亲说三道四的,“大家都是面儿上的人,人家有房有车,都不好意思说俺爸的这个事儿。”

  对于父亲的举动,李金栋从十几岁起就很抵触,理由就是“别人日子过得宽敞,俺家的日子捉襟见肘。”他回忆,当年开饭店时生意好到就像流水席,但即使这样也没攒住钱。“说一句,拾掇拾掇就走了,买卖也不管了。有点钱就投这上面。要不是俺妈,家里的经济来源早垮了。”

  “挖个坑,把自己陷进去”

  在村子里,李汉君家算不上是富裕的。他儿子上大学时的学费有时需要跟别人借,前几年在县城里买房的十来万元,凑了三次才交齐。不舍得买贵的鞋,住宾馆也都是最便宜的。“以前10块钱一晚,现在30块钱一晚,好几个人在一个屋里的那种。”

  但李汉君并不认为这有什么。“隔壁邻居,和我同年,他搞建筑,有豪宅有名车,我们俩都成了名人。他是物质财富很充足,我是精神财富很充足。”

  他自认为是见过世面的。面对外人,他习惯把妻子喊作“夫人”。说起儿子所学的动物医学专业,却又通俗地将其称为“兽医”。

  他就是这样矛盾着。这两天,他为展览专门打印了参观须知,提醒人们凭票参观。免费不免票,他记得,正规的展览馆里都是这样的。他希望有人来分享他的成果,但又怕人太多,“来个人一介绍一玩儿,半个小时就过去了。忙不过来。”

  没办法,其他的三个家庭成员不愿意搀和这事儿。他们甚至不愿意听他讲到各地去搜集资料的故事。因为“花的都是钱,出去也很累”。

  “他是个好人,有来要饭的他很慷慨,是个热心肠。他可能也没意识到走到这一步,这么烧钱。他就是挖了个坑,把自己陷进去了。”李金栋则说,不光他看不懂父亲的事业,包括他父亲自己也没有搞得那么清楚。

  这并非没有道理。搞了三十多年的收藏,真要问到有什么所得,李汉君的见地并不见得有多高深。也是在这块写满数字贴满照片的展板上,撰写研究文章、出版图书的数目还空着。

  尽管心里有着种种的不情愿,李金栋还是从网上帮父亲拍下了一本纪念册,全价837元。听说父亲没钱了,女儿李金语则把自己准备交保费的2500元钱孝敬给了李汉君。“现在只能尊重他,否则会影响父子、父女感情了。”

  出于职业习惯,李君汉干销售的儿子更愿意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上去思考这件事情。“看不见的费用太多了。为什么比别人家先买电话、VCD?这在农村当时属于奢侈品。但对他来说是必需品。电话联系买资料,VCD可以观看光盘资料。包括电脑也是,都是第二代了。”李金栋为父亲这个展馆未来的发展十分担忧。

  只有在这一点上,他们一家会达成共识。“在我的计划中应该有5个展示,目前还没达到我的设想。尤其是县级及以上政府的支持对我来说相当关键。”李汉君说。

  文/图

  记者 朱艳丽

 

(编辑:SN091)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曝陆川秦岚分手 男方要结婚女方不愿安定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快递单信息网上仍热卖:单日最多卖5万单
  • 博客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读书揭秘:为何红军长征从来没中过埋伏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