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新读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有贵
广州第一中学和广州第二中学,哪个更厉害?其实,它们都很厉害,只是更多的市民对二中的印象比一中深刻。然而,在历史上,市一中的名气更大,只不过阴差阳错,造成了一中与二中“扯不断、理还乱”的局面。
市一中:
越秀山草棚里上课
广州市第一中学创办于1928年秋天,创办初期并没有校舍,是租用石室附近的12间店铺作为课室。第一年招收高中文理科男生各1个班,初中男生3个班,首任校长为留美博士司徒优。
1929年,学校增招高中文理科男生各1个班,初中男生2个班,女生1个班,校舍不够用了,于是在越秀山原学海堂旧址建筑校舍,校舍未建成前,在越秀山麓暂搭10多间葵棚上课。
1930年,学校再增招5个班,此时校舍尚未建成,只得增搭葵棚。1931年,学校停招高中文理科,改为招高中普通科男生2个班,初中男生2个班,女生1个班。同时,市立商业学校并入市一中。
市二中:
林克明设计教学楼
市立第二中学创办于1930年秋。起初时没有校舍,于是租用逢源中约两所民房作为临时校舍,有学生191人,男、女生分校教授。
1931年,学校增加新生3个班,学生200多人,于是又在附近增租1所民房。同年,由市府第一期拨款13万多元修建新校舍,并选定西关连庆街尾空地为新校址。
1932年,新校舍第一期工程落成,市二中正式迁入,即现在黄沙大道市一中校址,开始增设高中普通科。同年,市二中男生6个班,女生5个班,学生400多人。
特别要说明的是,当时市二中那一座具有西方古典形式特征的教学楼,是由著名建筑学家林克明设计的,他还参加了中山纪念堂、市政府大楼、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等建筑的设计建设。
1946年
一中迁入二中原址
1936年,因实行男女分校上课,官方将市二中的男生拨到市一中,而市一中的女生拨到市二中。
从1937年8月31日开始,日军对广州进行了长达14个月的空袭。在此期间,市一中与二中合并,分为市高中和市初中两校。同学们在日军的空袭下继续上课,不少同学投笔从戎。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市一中曾一度在香港设立修学处,不久因经费问题而停办。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市一中越秀山麓的原校舍被当时的省干部训练团借用,当时的市府曾请该团将校舍交回市一中,但期间障碍重重。1946年春,眼看开学日期渐渐迫近,而校舍仍无着落,学校只有另觅地方。后来,学校得知西关蓬莱路南端有市立二中的校舍,当时正被军方借用,于是申请市府核准市一中接收原市二中的校舍。
1947年
二中迁入一中原址
由于蓬莱路原市二中校址的情况非常复杂,于是市一中的负责人请广州行营主任张发奎帮忙。在张发奎的干涉下,经几番交涉,市一中才完全接收了校舍。1946年1月20日,学校开始招生。1947年,校舍修缮大致完成,学生也增至1200多人。市立一中复校后,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市二中一时难以复校。直到1947年,上文提到的省干部训练团迁出越秀山麓原市一中校址,市立二中迁入,这才得以复校。
于是,市一中和市二中之间出现了很有趣的现象:市二中那一座由林克明设计具有西方古典形式特征的教学楼,变成了现在市一中的“一中楼”。广州沦陷前市一中的校园被现在的二中继承,而广州沦陷前的市二中的校园则被现在的市一中继承。(参考资料:《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克明》、《广州近百年教育史料广州文史资料专辑》、《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