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4月16日00:09 新文化报

分享
吉林大学科考队凯旋 新文化记者 王强 摄
    

A03版

  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吉林大学科考队的5名队员历经161天圆满完成任务,深冰芯钻探总深度突破800米大关。于昨日下午顺利返长。

  据介绍,本次是吉林大学5名建设工程学院师生参加第33次南极科考。本次出征的5名师生分别是曾参加过第28、29、31次南极科考任务的张楠老师、参加过第32次南极科考任务的博士生刘博文以及首次参加科考任务的博士研究生张绪良、张晗和研究生鲁思宇。他们于去年的10月26日从长春出发,途经上海,于11月29日抵达南极中山站附近陆缘冰区。今年3月6号起航回国,于15日抵达长春。此次的科学考察任务是前往南极内陆昆仑站,参与昆仑站DomeA深冰芯钻探科学任务。

  此前,吉林大学师生已参与到目前为止全部4次现场任务的实施,成功进行了先导孔施工,深冰芯钻机架设等,并钻取了宝贵的南极冰芯样品。本次科考取得最大成绩是深冰芯钻探总深度突破800米大关。之所以叫“大关”是因为目前600米到800米是国际上公认的比较难钻进的区域。

  成绩背后科考队员们也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楠是吉大队员的领队。谈到困难,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南极的恶劣环境,最低温达到零下40℃,“克服的最大困难是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尽可能多的钻取深冰芯,并且完成了大量的系统维护与检修。我们在南极冰盖最高点———海拔4087米的地方工作,相当于在正常环境的5000米到6000米工作。含氧量低,气压只有560~580百帕,人每走两步就要休息,经常出现气短、头痛、失眠、上不来气的高原反应。”张楠说。

  研究生鲁思宇是本次吉大科考队最年轻的队员,只有22岁。这是他第一次去南极科考,“很激动,见到了企鹅、海豹,还有极光。虽然遇到了困难,但对我自己也是一种历练和成长。如果下次有机会,我还会毫不犹豫参加。”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院长戴振学介绍,2010年吉林大学极地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不断拓展极地研究领域,形成了属于吉林大学独有的极地钻探科研优势。

  吉林大学副校长孙友宏表示,南极科考意义非常重大,对研究地球气候变迁很有价值。通过南极冰盖进行钻探取芯,并对冰芯进行研究可以重塑地球古气候模型,反演地球气候演变历史并预测地球气候未来变化趋势。此外,钻穿冰盖到达冰盖底部对地质学、生物学和气象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习记者 刘暄

责任编辑:乔雷华 SN098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小伙陷传销,一个月与8名女子发生关系
  • 后东林党人为何大多是软骨头
  • 小小说:老市长为什么跑老远来钓鱼
  • 《歌手》决赛,被白百何出轨抢了风头
  • 宁愿当剩女,达康书记式男人嫁不得!
  • 去三亚,用60分钟感受万年历史!(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