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杀女生的高三男生拥有美好初中时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30日04:02 华商网-华商报 | |||||||||
记者带来赵大伟以前同学的问候时,赵大伟动了动手铐,仿佛在掩饰那瞬间的悲伤 本报记者 张杰 摄 好友他拥有非常美好的初中时光 在西安,赵大伟关系最好的朋友说,他也许永远不会给谁敞开心扉。 同学说,他人缘不错,有时候喜欢出点风头,比如打篮球的时候希望别人关注他。他有朋友,但没有知心朋友,不喜欢把心事告诉别人。
在河北雄县,赵大伟的几个初中同学哭肿了眼睛。他们说,他和我们共同拥有一段非常美好的初中时光。 他们评价赵大伟:幽默、开朗、温和、重感情,照顾人。他们说,赵大伟是他们中学习最好的,只是西安那边学校的教学质量高,他觉得有点吃力。 这几年,赵大伟给河北的朋友写信,说不喜欢回大伯的那个家;说只有在信里才能体会到抒发的感觉;说发现自己是个怀旧的人;还说到西安后和妈妈感觉更亲了,分开后才懂得那份至深至爱无微不至的关怀。 赵大伟还写道:刚到半年,和别人打篮球,既然是活动,就要有碰撞,我撞到一哥们儿。人家看我是外地的(可能听口音听出来的吧),上来就打我一拳。我咬着牙一动也没动,转身回家了…… 不知道类似的事情是否很多,是否让他感到歧视,是否严重到影响心理。 同学说,赵大伟肯定是在西安发生过什么,和他的家庭应该没有什么关系,虽然他和父母之间沟通很少,但感情非常好。 可他的好朋友们没有一人知道赵大伟父母离婚的事。 赵大伟父母离婚的时间,却正是在他们“非常美好的初中时光”。 至少,赵大伟有意或无意地在他的好朋友面前做一些隐瞒,也许是出于自尊,也许是希望能有一个完美的形象。 赵大伟我没有办法适应环境 赵大伟曾站在西安的校园里,摘下一朵花,压成标本,夹在精美的卡里,寄给河北的朋友。他说过,只有在河北的朋友身边,才感觉不到距离。那朵压得扁平的花,他的朋友还保存着,小小的,泛着淡淡的粉,看上去那么孤单。 是海棠,赵大伟说。他双手搁在身前,手铐反射着日光灯的光,晃眼。 他河北的朋友哭着让代问赵大伟:你就舍得我们吗?赵大伟低头沉默了很久,抬头说,舍不得。 朋友说,我们对不起他,给过他压力,少了些关心。 赵大伟的妈妈也在信中说,妈妈对不起你。 母亲最后悔的是和儿子交流太少。在西安两年多来,赵大伟的父亲只给儿子打过一个电话,而母亲,也是两三个月才打次电话。就在赵大伟杀人前一天晚上,妈妈还和儿子有一次通话,说快高考了,妈过去照顾你吧。赵大伟说不用,他一个人挺好。 到西安上学也是赵大伟妈妈的意思,她太想看到儿子有出息,而赵大伟并不乐意远走他乡。家人为赵大伟设计好前程:考军校。但赵大伟不喜欢,他给朋友说,他就想考个重点大学,哪怕复读一年都行。他的目标是西安交通大学。 赵大伟说,和妈妈之间,不存在对得起对不起的问题。缺少沟通,但这不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 他说告诉我妈妈,我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环境,没有办法适应,只能怪自己没有调整好各方面,才发生这样的事情。他还说,所说的环境,是需要打个引号的。和“那个人”的矛盾,占到原因的70%。 赵大伟神态安然,走进铁门。他还回头举了一下手道别。在门缓缓拉上的时候,透过门缝看到他的背影,笔直,高昂着头,面对着红砖小楼。门紧闭上后,传来一声高亢的呼喊:报告班长。 检察官说,赵大伟现在应该很有求生欲望,并且询问过缓刑的问题。虽然他一直保持着不像孩子的平静。 检察官还说,赵大伟应该是个可塑之才,如果家庭多些关心,这应该是场能避免的血案。赵大伟的文笔一定很好,因为他叙述作案的过程绘声绘色,像在讲故事,用了很多形容词,就好像他的感情是沉浸在其中的。 记者说话 血案,没有答案…… 本来,是抱着探询赵大伟心理历程的目的走进河北雄县的。所有知道这起案子的人都不禁追问,一个高三学生,怎么走到这一步? 答案没有,也不可能有。心理的问题永远是最微妙最复杂最不可言传的。就是赵大伟本人,恐怕也不能说得明白。有时候,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在敏感的心里,产生了一些反应,被某种因素激发,在特定的人身上,没有加以疏导和遏制,就发生了后果。假如,恰好不是这个时空,惨剧也许就躲过了,也许后来赵大伟上了大学,和所有的大学生没什么不同。他在篮球场上英姿飒爽。 惟其这样,才觉得惧怕,因为攫取一个人的生命可以这样随意,可以这样没有逻辑。逻辑一定会有,那是赵大伟的,不是社会的。我们要怎么去看待青春期孩子的逻辑? 不想再指责家庭在孩子教育中的缺失,探讨高考的压力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或是宣传心理疏导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只是疑惑,孩子们的价值评判标准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有什么样的矛盾,需要这样的发泄,最极端的发泄?赵大伟说,实施计划前,什么都考虑清楚了。 赵大伟西安的好朋友说,很震惊,但又觉得可以理解。 赵大伟河北的好朋友说,我们永远在他身后支持他。如果他能回到身边,对他的看法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因为是好朋友,因为了解。 没有看到愤慨,和对生命背叛的痛楚。 这才是真正应该触痛的地方,因为这些字眼:理解、支持。没什么大得过生命,用如此凶残的方式结束他人的生命,也以此表达对自己生命的不在意,是可以理解可以原谅的么?我想,我和他们之间不仅仅只有代沟。 而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土壤,还将滋生出另外的什么,在赵大伟事件之后? 仅有警醒是不够的。适合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以及对价值、道德、是非评判标准的培养,我们该怎么建设?本报记者王冰杜俊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