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河南景区拟迁移83窝骷髅蜂 记者亲历搬迁全过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17:16 河南商报
河南景区拟迁移83窝骷髅蜂记者亲历搬迁全过程

消防员成功拿下大蜂窝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河南景区拟迁移83窝骷髅蜂记者亲历搬迁全过程

消防员为蜂窝安新家


  本报独家新闻《83窝骷髅蜂计划“大移民”》一文于8月30日刊发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各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由于一些媒体记者想要一睹为快,使得本来定于9月7日实施的骷髅蜂集体移民计划被迫于9月3日“早产”,因为景区方面尚未准备周全,所以9月3日当天只为一窝骷髅蜂(又名胡蜂)搬了家便“鸣金收兵”了。新密凤凰山景区负责人表示剩余的骷髅蜂窝将于十一旅游黄金周来临前全部迁移完。虽然只是搬迁了一窝骷髅蜂,但是身临搬迁现场亲历搬迁的全过程却令人感到异样的紧张与刺激……

  得知挪蜂窝 媒体“一窝蜂”

  9月3日早上10时43分,本报记者应邀来到这些骷髅蜂的“居住地”——新密凤凰山景区。此时,两位身着防护服的消防战士和几位经验丰富的农民已早早地等候在那里。记者发现,为争做本报8月30日报道的后续,各大媒体的数位记者已经先期赶到。

  10时45分,景区工作人员和在场的老农一边让摄像和摄影记者穿防护服,一边教记者们防护知识。景区工作人员说,骷髅蜂在发动攻击的时候无孔不入,如果防护服穿不严实便会遭到它们报复性的狂蛰。在场的老农说,骷髅蜂特别毒,如果其当天第一次蛰人所释放的毒素进入到你身体里,被蛰部位便会立即肿胀起老高,如不及时治疗就会有生命危险,而“首蛰”以后蜂体里的毒素便所剩无几了。老农说以前他们这里很多被蛰死的耕牛就是死于“首蛰”。景区工作人员告诉未穿防护服的记者,如果有骷髅蜂前来攻击,千万不要不要动手打,而是应该一动不动地静立在原地,否则成千上万骷髅蜂的围攻就会蛰成蜂窝……

  10时55分,所有人员准备就绪,全副武装的2名消防战士在前面带队,一行20余人开始沿盘旋的迤逦而上,向骷髅蜂的巢穴进军,走了大约10分钟的山路后,突然听到一个人大喊:“看,那边有一个好大的蜂巢!”这时所有的人都停住了脚步,回过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个竹篮大小的骷髅蜂巢就挂在离山路30米远的一棵大树的顶端,风吹树动蜂巢摇摆不停,虽然无法靠近,但是蜂巢的每次摆动都紧揪着人们惊悸的心。一行人不敢做声,有的在默默地拍照、摄像,有的在一边观望一边在悄声议论,也有的选择一个较高的据点用望远镜向蜂巢了望。见大家都如此小心,该景区的赵经理走过来笑着说:“这个蜂窝充其量只能算是中等个头,比这大的有的是!”赵经理告诉大伙“不必那么担心,只要你不去靠近那棵树骷髅蜂就不会来蛰你的”并说,这个蜂巢不在此次的搬迁范围……

  11时08分,当大家沿山路兴致高昂地前进时,突然前面停止了步伐,只听赵经理说:“看,那就是今天第一个被‘移民’的蜂巢。”带着几分惊悸,好奇地地抬眼望去,一个直径四五十厘米的大蜂巢就挂在前方10米远山路路旁的一棵野板栗树上,记者要再靠近一些瞧个仔细,但却被消防战士制止,跟随上山的一位经验较为丰富的老农告诉记者:“千万不能再靠前了,别看它们现在都在蜂巢上安静地爬来爬去,可是它们是有巡逻蜂进行巡逻的,一旦发现不对劲,就会立即回巢汇报情况,随后所有的骷髅蜂就会倾巢而出攻击入侵者。”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他建议大家还是撤回离蜂巢20米远的地方观看。

  骷髅蜂打响保卫战 众记者“闻蜂”丧了胆

  11时10分,景区工作人员让所有摄影、摄像记者选择拍摄位置。记者发现,这个蜂巢和起初见到的第一个蜂巢大小差不多,成群的骷髅蜂正在进进出出地忙碌,尚未意识到“危险”的来临……

  11时16分,“挪窝活动开始,当两位消防员把梯子搭在蜂窝所在的树上的时候,巢内的骷髅蜂纷纷而出相继向着树下和站得稍远的人们围扑过来。

  “快跑!不得了!”景区工作人员一声疾呼,除本报外的媒体文字记者和没穿防护服的绝大部分人员纷纷往山下狂逃。有几个来不及跑的村民立即曲身于路旁不远的草丛中。此时但见数千只骷髅蜂对着两位消防员发起了猛攻……

  11时20分,一位消防员执锯登上梯子,并一锯锯割断了通往蜂窝的树枝。随着消防员执锯的手离蜂巢越来越近,骷髅蜂群对天上底下的攻势也越来越猛。到消防员的手触及蜂巢所在的树枝时,巢内的几万只骷髅蜂已全部出动,打起了“家园保卫战”。为阻止锯掉蜂巢,众骷髅蜂兵分数路开始狂蛰乱咬,它们有的猛攻树上的消防人员,有的趴上锯齿企图阻住锯子的拉动,有的包围树下可能靠近蜂巢的所有的人。因为消防人员不忍心伤害每一只骷髅蜂,所以只得一边轰散锯齿上的骷髅蜂,一边拉动锯子。这使得消防员从开始锯树枝到带有蜂巢树枝被锯掉竟花了半个多小时。

  11时56分,蜂巢被锯下,随着蜂巢在树上消防员手中的左摇右摆,骷髅蜂群也跟着忽左忽右地萦绕。

  12时05分,手举带有蜂巢树枝的消防员气喘吁吁、艰难地走下梯子,并按照原计划将其带到距该树40米远的山坳内。记者发现消防员手举蜂巢向山坳中走时,群蜂纷纷跟踪而去,同时也并未忘记不停地发动攻势。

  12时12分,两消防员成功地将蜂巢“嫁接”在了山坳内的一棵小树上。据介绍,因为蜂巢派出有巡逻的骷髅蜂,其他事先飞散的骷髅蜂也将很快被它们带回巢内。

  12时13分,闻听骷髅蜂搬家喜获成功,逃到山下的媒体记者又纷纷跑上了山来采访,好不热闹……

  骷髅蜂群萦绕身边嗡嗡叫 记者体验刺激静立数心跳

  为独家体验被骷髅蜂群惊险围绕的刺激感觉,从消防人员开始搭梯子,到骷髅蜂巢被锯下并成功安家,本报文字记者虽然没有穿防护服,但却一直陪同摄影记者静立在现场直击搬迁的全过程。

  在众多看客被群蜂追逐下山的时候,十几只骷髅蜂在记者的身边萦绕几秒钟后,见记者一动不动便各自飞去。在被十几只骷髅蜂萦绕时记者思想斗争强烈,因为万一有一只骷髅蜂趴在记者的脸上,并慢慢爬动,那种奇痒难耐的感觉很可能让人受不料,继而会情不自禁地抬手去挠。如果抬手去挠必然会引发骷髅蜂的蛰螫。而这些骷髅蜂对记者的蛰螫却是毒性最强的“首蛰”,而据介绍“首蛰”如不及时治疗,2小时后就有生命危险。于是,记者便开始屏住呼吸计算从山上到离此最近的

医院的路程,看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感到医院治疗,但是,当想到自己即使被蛰,此时也绝没可能有人敢前来救护,记者的心一时便提到了嗓子眼,直到十几只骷髅蜂飞离才松了一口气……

  从消防员上树锯树枝到蜂巢被锯下并搬迁蜂巢的那段时间区,虽然仅仅是几十分钟的时间,但是记者却感觉像过了几天。那时,一群群的骷髅蜂屡屡飞到记者面前嗡嗡地萦绕,记者不断地为自己祈祷:“骷髅蜂啊,别落下,千万别落下!”眼看着蜂群走一拨,悬着的心就落地一会儿,接着便又会被袭来的蜂群提起,并暗暗发叹:“天啊,这该啥时候才完啊……”

  当一只面目狰狞的大骷髅蜂落在记者胸前衣襟上,慢慢向脸部爬来之时,记者一边为自己鼓劲增强忍受脸部奇氧的自信心,一边把内心的恐慌度提高到了极点:“假如忍耐不住,引起骷髅蜂群猛攻,那么自己的身体就会被蛰成蜂窝。身体蛰坏不要紧,但是作为女孩,脸要是被骷髅蜂毁了容,那还不如和骷髅蜂们拼命……父母就我一个女儿,如果自己有何不测他们该咋办……”连续想到这些,记者的心理几欲超越底线,站在那里只能静静地,静静地数着自己急促的心跳,但是就在此时,一个穿防护服的摄影记者突然从记者面前走过,所有的骷髅蜂皆追随他而去……

  记者缓过一口气后发现,消防人员正在把取下的蜂巢往山坳中送,回头看看身边另一家报社的摄影记者,不禁窃笑起来。但见他虽然身穿防护服但是,由于没戴面具和手套,所以此时仍然一动也不敢动地用镜头瞄着已经没有蜂巢的那棵树,直到两三分钟后萦绕在他身边的那群骷髅蜂离去,他才气得骂了一句:“妈的,这群小东西让吓死我了!”

  防犯蜂蛰伤 家家有蜂巢

  据了解,骷髅蜂每到冬天的时候便会弃巢,钻到树洞里冬眠,等到来年春天天气变暖,这些骷髅蜂又会大量繁殖幼蜂并重新筑巢,筑就只需两三个月时间。骷髅蜂的巢穴一年一换,它们决不会住往年的旧巢。

  为骷髅蜂搬过家后,记者一行跟随景区的赵经理一起来到了一户农民家里歇脚,当大家都坐在一边兴奋的谈论时,突然见赵经理手里拎着一个直径近一米长的椭圆形蜂巢走了过来,所有人像看到宝贝一样一拥而上,望着这个从未见过的大蜂巢看了又看,几个孩子们也都跑过来,抱着这个蜂巢不撒手。

  “好家伙,比一个4岁的小孩还高,我可是第一次见这么大的蜂巢啊!”一位同行说。随后记者在该户农民的院子了又见到了一个中号蜂巢。据景区的赵经理讲,那个大骷髅蜂巢可是目前凤凰山里发现的最大的一个。赵经理告诉记者为治疗蜂蛰伤痛,这里的每家每户都挂有骷髅蜂巢,他说治疗蜂蛰特别管用。他一边说着还一边把骷髅蜂巢扣下一块,为在拍摄时被骷髅蜂蛰伤(非“首蛰”)的电视台记者附在了伤口上,只见那位记者的伤很快就消肿了。

  赵经理告诉记者,他们还会相继对剩余的蜂巢搬家,在国庆节来临前一定不会在再发生骷髅蜂伤人的情况出现。另外,凤凰山景区的另一负责人员还悄悄和记者商量,回去写报道时能不能写上该景区暂时封山5天,并写上这次是骷髅蜂搬家全国首次成功,记者问到底封不封山,该负责人员说:“咳,你看这山从哪儿都能进,从哪又都能出,咋封?这不是旅游旺季又到了,得需要媒体帮俺炒做一下吗?”记者问谁说是全国首次成功,该负责人员说是他自己判断的,因为以前没听说有人这样搞过。记者又问其他媒体怎么写,该负责人员让记者放心,并说会请求其他媒体统一口径的。记者经了解得知新密凤凰山是个当地山民自办的景区,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苦于没钱目前却仍然处于初始开发阶段。(本报记者 李蔚 /文 万里/图)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