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央视《乡约》:蓝领司令侯正宇(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9日16:46 央视《乡约》
央视《乡约》:蓝领司令侯正宇(组图)

侯正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央视《乡约》:蓝领司令侯正宇(组图)

蓝领司令节目现场


央视《乡约》:蓝领司令侯正宇(组图)

节目现场采访侯正宇


  央视《乡约》11月29日播出《蓝领司令侯正宇》,以下为节目内容。

  编导:刘延厚 责编 王少华

  面对城市和文明的诱惑,大量农民带着梦想出发。在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里他们面临这一系列问题:能不能找到陌生的工作?明天是否会被解雇?夜晚在哪里安歇?月底能否
拿到工资?有了疾病能否恢复体力?孩子到哪里上学?思乡之情如何排解?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如何得到满足?生活的压力能否承担等等。

  候正宇,十年前的农民工,今天的蓝领司令。为许多和最初的他一样的农民工在大上海找到了工作。

  在上海浦东新区的银桥大厦21层上海博尔捷公司总部,我们见到了公司董事长候正宇。作为全国第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有着大专文化程度的侯正宇,却从来没种过地,一丝传统农民的痕迹都看不到。西装革履,戴着金丝眼睛,说话慢理斯条,好像要故意保持一种优雅的都市金领做派。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仅仅是一个真正的

上海人,还是一个全球的人。这句话,乍听起来有些别扭。

  黄浦江畔的春风似乎永无休止。在候正宇的董事长办公室里,透过宽大的落地窗投进来的阳光,使人感到很惬意。在这里候正宇对记者讲自己的往事,似乎总保持一种理性的克制。

  离家只为忘掉那段伤心情缘

  候正宇,江苏省洪泽县岔河镇上的一个农家子弟。由于家境贫困,高中毕业后,选择了一家收费较低的职业学校。毕业后在一家学校里找了一个临时的教学试验的差使。

  “我来上海的最主要原因是:家庭贫困。我的一个女朋友,我们谈了两年,确定要结婚的时候,我们分手了。主要是因为我家里太穷了。我当时感到,既然都要结婚了,这个女孩都和我分手了,我非常痛苦,觉得没有脸再在家乡呆下去。”

  这是我第一次来上海,来这里主要是为了一个梦。

  “这是我第一次来上海,来这里主要是为了一个梦。我希望能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80个平方的。还娶一个上海太太。希望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上海人”

  当走进大上海,面对面感受它的繁华,候正宇更清晰的感受到了自己和上海这座城市的距离。

  “我第一次来上海的时候我感觉上海人是有一点排外的,他们往往叫我们“乡屋您”(乡下人)从我的内心里我也非常希望能融入这作城市,但我自身也感觉我们是有差距的。”

  很幸运,依靠亲戚,1993年候正宇在上海沪东造船厂当上了一名安全检查员。由于做事勤快、头脑反应快,进厂不久候正宇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月工资也拿到了四百多块。但是好景不长,面对经济体制的转轨,国企大批裁员,看着许多和自己一起进厂的同事纷纷被裁调,这时的候正宇感受到了压力。

  第一笔生意我打了108个电话

  “家乡洪泽县劳动部门在上海建立办事处,需要一位熟悉上海节奏,办事灵活的办事员。我觉得自己合适,就毛遂自荐了。”候正宇决定“淘金”,开始进入劳务市场。

  他还一无家底,没有办公室,连宿舍也是解住在沪东厂老乡曹大哥租住的两室一厅;名片也舍不得印,片用打印制裁出一张张小纸片,工工整整的写上自己的身份和联系电话,而这电话便是个BP 机。候正宇称它为“移动电话”。“没有电话,没有名片,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到处转悠,人家根本就不相信你,门卫连门都不让进。”

  候正宇上路了,单枪匹马在各大跨国公司周旋。自我推荐,捕捉信息。1996年夏天,候正宇得知上海远东集装箱公司需要一批劳务工,便奔远东而去。可是看他瘦瘦的打工仔模样,谁也难以相信他,认同他,更别说和他合作了。现在会想起来当时的他真的好可怜:骑着一两破自行车,每天至少要跑六家单位,这是他给自己定的指标。上海的盛夏又是如此的炎热,三十八就度的持续高温,小伙子的屁股上都起了一层有一层密密的痱子。痱子在自行车店上蹭破了,淹在汗水里,怎样的滋味不言而喻。可他还得马不停蹄,他已经下了决心,就是自己和这辆破自行车一起在灼热的水泥路上散了架,也决不放弃。

  “我在每次打电话之前都是情绪非常消沉,但一拿起电话听筒我就变得非常有激情,我知道我是在战斗。到100个电话的时候我认为他们还是有点感动,我打过去他们已经邀请我去谈了。以前都是通过各种方式,比如说门卫不让进,我说我跟人家已经约好了。到了108个电话的时候,他们已经邀请我去谈了”

  就这样他先后登门九次,打了108个电话。终于感动了运动集装箱人事科的陆科长。具有戏剧性的是,当年的陆科长,今天已经是侯正宇手下的一名得力助手。“我就是看中了他的这种做事业的精神和他的人品,才决定和他一起干的”

  望着滔滔的江水,我想跳下去。

  用人单位同意了,侯正宇一路喜悦的回到家乡洪泽,通过县劳动局很快就招到了80名劳务工。

  侯正宇没有想到的是:不到一个礼拜,80名劳务工一下子跑了70多。这对侯正宇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因为他们都是家乡人,才对他有如此的信任,可他们没有想到,到达上海竟遇到如此的待遇。劳务工觉得上当受骗了。纷纷要求侯正宇赔偿来回的路费。用工企业也要求他赔偿违约金,因为这是企业开天辟地第一次遭遇集体离岗,对企业的损失巨大。

  一年半时间才联系到第一笔业务。竟使一个赔偿7500元钱的结果。对于早已靠朋友接济度日的侯正宇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他最终还是从老乡曹大哥那里借到了这些钱。

  但是最让他难过的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对家乡的内疚这个心理打击是毁灭性的。这天深夜,他一个人走到了杨埔大桥上。杨浦大桥是他在打工期间参与建造的,侯正宇对他有一份感情,要对她倾诉。“我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一边是美丽的夜上海,一边是滔滔的江水,我想跳下去”

  “这时,我的呼机响了,是老乡曹大哥打来的:事败不可怕,从头再来”就是这个传呼,把侯正宇从江边拖了回来。使他重新振作起来。

  侯正宇开始总结第一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劳务工到上海面临的首先就是住宿和工资两个实际问题。外资企业没有给工人建造宿舍的习惯,这80好人就得去租房子住,生活极其不方便。由于对劳动法规的不了解,签了一个“上有封顶的合同”,劳务工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就在这年秋天,侯正宇得知瑞典阿仁可机械有限公司要招收六十名员工。他再次赢得了公司的指标。因为有了第一次参败的名声,侯正宇没敢自己出面组织这次招工。好不容易招到了六十名工人,结果到上海一面试,竟被刷下50人。这时他始料不及的,只好每人赔给100元钱作为回家的盘缠。

  但无论如何,还是有10个人留了下来,就是这10个人燃起了侯正宇对生活的希望。

  摸着石头过了河

  侯正宇开始调整思路。他想到了家乡的职业中学,这里的学生素质较高,流动性小,一量建立渠道,就能使之成为按需培养劳务人员的基地。恰巧此时,浦东新区内日本理光传真机有限公司要招收80名流水线操作工和检验员。他尝试着与洪泽和淮安等地职教中心联系,结果迅速得到回应,3天内就办定了此事,由此打开了职业学校向外企输送劳务人员的局面。由于劳务人员素质较高,侯正宇也逐渐在浦东外企叫响了自己的名声。

  1998年,侯正宇把业务部的办公地点开设到了浦东新区金桥出口加工区的银桥大厦,先后借贷款投入数十万元,添置现代化办公设备,通过互联网全天候了解上海外企对员工的需求信息。有的外资企业刚刚签订好投资合同,他们就直接上门了解劳动力需求的意向。经过艰苦拓展,眼下他们开拓了松江、青浦、闵行、嘉定、南汇等区的一些外资企,巩固了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开发区的劳务市场,他输送的青年农民占浦东新区外企使用外劳力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先后与30多家外企建立了紧密的劳务合作关系,同时保持松散型合作关系的外企也超过70多家,其中包括

世界500强企业中的15家分公司,如飞利浦(上海)电子元件有限公司、伟创力(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理光传真机有限公司、上海金朋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先进
半导体
有限公司、上海威宇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缺员工,找通达”已成为上海外企的一种习惯。与此同时,他们组织劳务输出的对象,也已从起步的洪泽县,逐步扩大到苏北、苏中85%以上的县市区,其中有50多家职校与其签订了长期的劳务供求合作协议。

  创建劳务中介全程服务新模式

  在浦东新区,许多上海公司送给侯正宇和他所领导的劳务中介机构一个亲切的称呼“蓝领保姆”。

  侯正宇在顺应市场的过程中,自主创新,推出了一套独到的劳务中介全程服务的新模式。现在许多常见的中介组织搞劳务输出,往往是一锤子买卖,出手就完事,不愿再承担被输出人员其他方面的责任,而他则不同。对刚进入外企的江苏员工实行集中居住管理,是其组织跨区域劳务输出具有独创性的服务项目。他们在外资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先后选定7个居住小区,租赁620多套住房,解决刚进入外资企业的江苏籍“蓝领”员工的居住问题。还依照上海社区管理和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办法,成立由20多人组成的管理科,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对居住小区6000多名员工的工作、学习、安全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服务。

  同时推出双休日员工接待日,安排优秀员工家长免费到上海旅游、提供专家心理咨询等服务内容,及时解决员工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他还组织专门人员,负责对5人以下夜间当班女工的接送,保证女工上下班的安全。每年拿出6万元,建立员工工伤、安全保障基金,妥善处理意外事故。1999年12月,飞利浦光磁江苏籍员工韩巧云,在晾衣服时,不慎从五楼坠下,造成全身五处骨折。他组织人员及时处理,并派人专门护理,经住院治疗三个月后,基本未留下后遗症,出于同情,他支付3万多元的医疗费;2000年1月,海鸟电子江苏籍青年胡淳民,在候车时不慎被撞成重伤,后因伤势严重死亡,侯正宇积极配合交警部门,协助家属处理善后工作,经努力使赔偿费由6万增加到9万多元;等等。这些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和家长的好评,也受到浦东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高度赞扬,称他为外来务工青年的良师益友。家长称他为“放心人”,江苏员工把他所领导的中介机构当成“娘家”。

  在工作中,他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不断拓展渠道,形成了以劳动力输出为龙关、以职业培训为纽带的“五位一体”的服务特色。经过加强管理,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努力达到了“用工单位满意、员工满意、输出、输入地政府满意、员工家长满意”五个满意。

  这种“保姆式”的全程服务,满足了多方面的需要。一是满足了外企的需要。外企在发展过程中,出于对企业文化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考虑,大多不为“蓝领”配备员工宿舍。二是满足了“蓝领”们的需求。招来的农村青年都是20岁左右的,他们从农村来到上海,对城市生活和外企的文化和公共安全了解很少,短期内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全程服务和集中居住管理,增强了员工们对新环境的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三是满足了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上海市对相关企业招用外来劳动力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不能解决居住问题的外来农村青年难以在上海立足。全程服务和集中居住的管理模式无疑提高了劳务输出的竞争力。

  侯正宇的忠告

  “我希望大家,如果年龄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到当地的职技校去读书,如果年龄不允许的情况下一定在当地的培训机构能学习培训一下。最好能掌握一两门技能,再到城里来。要不然到城里来可能会找不到你们所需要的工作,你可能会打着包继续回去。”

  编导体会:

  在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里,有万千离家在外却又不能及时归家的人们希望通过电视传媒来获得一丝心灵的抚慰和家庭的甜蜜。 他们渴望用某种方式来排遣内心的失落;他们会想念家里的亲人和田里的庄稼;他们更会担心手里的钱,能不能养家糊口,能不能为孩子买件过年的衣服,能不能使自己的孩子继续学业……

  他们像大海中的一片孤舟,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是人们的慰籍和帮助。在农村,还有这样一帮群体,他们正要下决心外出打工,他们渴望了解城市,渴望获得更多的信息指导。

  建筑工地上,我们会看到农民工忙碌的身影;货运码头上,我们会看到他们被货物压弯的身躯;大街小巷里,我们会看到拉着破车收购废品的农民;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但我们已经的的确确离不开他们的劳动。然而这样一群默默无闻为我们城市的发展洒下一把把泪水和汗水的劳动者,却受到某些城市人异样的对待和藐视,在发展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媒体从业者,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关怀他们。

  我希望我们的节目能够给他们一些精神上的安慰,给他们一些鼓舞,给他们一些指导,唤起人们对他们的关注。这正是我们做这期节目的初衷,也是栏目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心愿。

  本文采访线索由央视七套《乡约》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乡约》栏目查阅。

  注:CCTV-7《乡约》栏目播出时间:每周六21:52分 重播时间:每周日13:30,节目时长45分钟,无限精彩尽纳其中,届时敬请收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