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纺专题老照片:《我的兄弟姐妹》(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7日15:25 内蒙古晨报 | |||||||||
给儿子讲述过去的故事 内蒙古晨报记者 赵禄摄影 看看当年的自己 内蒙古晨报记者 赵禄摄影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刘丽)昨日,由内蒙古夕阳红摄影联谊会主办,任志明等摄影师共同精心组织、筹办的《诺和木勒50年聚集——我的兄弟姐妹》纪事摄影展在内蒙古美术馆展出(昨日本报已作过相关报道)。伴随着激昂的革命歌曲声,一位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或拄着拐杖、或坐着轮椅、或手搀着手进入美术馆。因为这些老照片,这些老毛纺人五一前夕重新聚在一起,共同回忆激情燃烧的岁月。
抱着孙子看展出 69岁的蒋玲娣抱着小孙子刚走进展厅,便被一群老人围住,这边一声“蒋师傅”,那边一声“蒋师傅”,蒋玲娣拉着大家的手有说不完的话。蒋玲娣1956年由上海裕民毛纺厂支援边疆来到内蒙古第一毛纺厂,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内蒙古的毛纺业。在展出的260多张照片中,蒋玲娣年轻时的照片就有3张,那时20多岁的她是厂里的技术员,她带出的徒弟很多。有一张照片是全国总工会主席倪志福在一毛视察时与蒋玲娣亲切握手。 30年工友情义重 “我们俩参加工作时只有十几岁,我们一起进的厂,一起去上海培训学习,在单位时住一个宿舍,在一起工作了30年,比和家人待的时间都长。现在我们住得也不远,我们比亲姐妹还要亲。”72岁的赵青茹和同样是72岁的赵莲芳手牵着手,站在老照片前激动地回忆着。 坐着轮椅看展览 80岁的张毅敏是坐着轮椅让儿子推着来看展览的。张毅敏是抗美援朝的女兵,在部队时支援边疆来到内蒙古,她的大半辈子献给了毛纺业。老人激动地说,建厂时栽下的小树苗现在已长得抱不住了。厂子曾经的辉煌、厂子的兴衰牵动着每一位毛纺人的心,这些老照片让她看得激动不已。 难忘诺和木勒精神 宁志高老人说,那时条件艰苦,没成家住宿舍的年轻人吃不饱,饿时吃糖菜渣子。但那时人们干劲很足几天几夜不睡觉加班加点工作是常事,人们公私分明,不拿厂里一针一线,同事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现在想起来非常怀念那段时光。 63岁的许志孝说,一毛是国家投资3600万元建设的,1958年投产后半年就收回全部成本,生产纱绽3600绽。当时非常辉煌,被纺织工业部评为“红旗标兵厂”,全厂职工每人奖励一件绒衣,这是职工莫大的光荣和骄傲。 在一张名为《脚印知多少》的图片前,老人们久久不愿离去。在一台机器下面,红色的瓷砖被踩出深深的脚印,红色变成了黑色。老工人们说,他们就是在机器边不停地来回走,走得越勤纺出的纱越好,一个班他们要走出40多里路,纺织工人的辛苦这张图片可以见证。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