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与她们共同走过母亲节(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17:57 内蒙古晨报 | |||||||||
谢守良 内蒙古晨报记者 郭晓蕊摄影 杜凤英 内蒙古晨报记者 郭晓蕊摄影 杨淑贤 内蒙古晨报记者 郭晓蕊摄影 方定梅 内蒙古晨报记者 郭晓蕊摄影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赵永峰)有一个女人,她永远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她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你;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索取和享用,却不要你任何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 又一个母亲节在内蒙古的第一场春雨中走来,细雨轻轻,如母亲的爱,温暖浸人心脾。
本报一直关注着那些我们视线所能涉及的母亲,她们或年轻或年迈,但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发自身体里最真的爱感动着内蒙古,感动着全中国。 母亲节来临,回望那些我们报道过的母亲,依然是感动溢满心头。昨日,在包头的细雨中,我们找到了方定梅、杨淑贤、杜凤英和谢守良四位伟大的母亲。生活没有改变,她们的容颜却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最坚强的母亲——杨淑贤 背景回眸:2005年1月15日,一篇名为《包头最悲惨家庭》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64岁的杨淑贤的坚强一夜间映入人们的眼帘,也深入人们的心里。故事讲述的是与杨淑贤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接二连三地死亡,其中8人死于家庭性慢性肾炎。而杨淑贤就在这样的情感挣扎中一步步走来,一步步感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 64岁的杨淑贤是1982年的“全国三八红旗手”,也是第一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之一。在她的生命轨迹中,除了一生辛勤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之外,就是在为她最亲的亲人们奔波在医院、家庭之间,即便这样挥之不去的痛依然一次次重击她的心灵,亲人们在她的眼中先后离去,而她的头发也在一次次重击之后变得苍白。 杨淑贤的经历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经历到的,报道见报后引起了一片关注之声,人们感动之余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期待老人最后的希望——重病的女儿能与死神擦肩而过。上一次采访中,坚强的老人讲:“伤心的事不再提了,别的什么事我也不想了,只想好好给女儿治病,女儿是我们老两口的唯一寄托”。时隔一年,坚强母亲杨淑贤的形象一直牵挂着读者,她好吗?她的女儿好了吗?带着期待记者再次走进东河的那个偏僻的深巷。 ☆关键词·坚强母亲告别伤心地 细雨纷飞,那片陈旧的房屋在雨中显得特别的孤单,走进第一个单元静静地走上三楼,黑色的大门上挂了一些尘土。轻轻地敲门,楼道中传出了清脆的回响,再去敲那扇黑色的门,依然只有楼道中的回响。 上楼的邻居问我们是找杨淑贤吗?我们回答:是。邻居告诉我们,老人已经回老家了,可能永远也不再回来了,不过要想知道老人的消息,可以找她的女婿。为什么老人会走,老人最牵挂的女儿怎么了?我们的疑问在邻居的眼中得到了答案,她告诉我们“她的女儿在去年的母亲节后去世了”。 细雨变成了雨滴,仿佛老人的声音就在昨天,还是那样的有力,但今天我们却难以见到那张布满沧桑的面孔。联系到了老人的女婿,他告诉我们去年的5月16日清晨,妻子在他和岳母的照顾中平静地离去,她没有受一点罪,这让我们稍有些安慰。 女儿去世后杨淑贤老人在包头的亲人就只剩下了老伴一人,两个苍白的身影整日相对,老人心中无限悲痛,经过深思她决定离开这片伤心地,回到老伴的老家赤峰养老,去年的8月老人收拾仅有的家当,在女婿的陪同下回到了赤峰林西县十二吐乡。女婿安顿好了老人的生活,恋恋不舍地离开。他知道老人的离去是无奈的离去,更是悲痛的离去,他清楚地记得临行时老人告诉他“赶紧找个对象吧,到时领她来让我们看看”。 老人的豁达让所有人感动。杨淑贤老人是我们这次母亲节回访中唯一没有见到的人,但我们依然把深深的祝福寄到那个叫十二吐乡的地方,祝老人一生平安。 ★最伟大的母亲——谢守良 背景回眸:2005年12月16日,《星星和她的第三个妈妈》见报,患有重病的星星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安静而温馨,妈妈谢守良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1998年6月,从乌兰察布市来包头的谢守良在儿子打工的缝纫店第一次见到被老板娘收养的弃儿星星。相见的第一眼,星星就注定了与谢守良的缘分,她作为星星的保姆走进了星星的世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从2001年开始,谢守良的养母放弃了星星。星星成了谢守良的女儿,谢守良成了星星的第三个妈妈。 为了女儿,年过半百的谢守良经历了人生的又一次挑战,女儿占据了她所有的时间,侍候她的吃喝拉撒等全由谢守良一人承担,谢守良没有怨言,有的是无限的期待。 ☆关键词·母爱最伟大 七拐八拐找到星星和她第三个妈妈谢守良的家时,那里正在建房,雨后的街巷中混杂着土腥的味道,眼前的一切让我们的心往下沉。 看到采访车,热情的街边人询问记者是否在找星星和她的妈妈。再往西走,在一个杂乱的大院中的一间小房中,我们看到了五个月前的那两张幸福的脸庞。 谢守良瘦了很多,星星却依然快乐如昨,漂亮如昨。 谢守良讲,今年3月房东要改建门脸房,他们赖以生存的小超市不得不关了门。房东同情他们,又租给他们一间20多平米的小屋。她把货物搬进小屋,屋门口的一块空地她摆上了剩下的货物,里面的大炕成了他们一家三口待得最多的地方。 天暖和起来的时候,谢守良总要将星星弄到门口的阳光里晒太阳,再扶她锻炼着走几步;天气不好时,屋里的那张大炕就成了星星的主要活动阵地。 由于小店的生意非常不好,每天所有的时间谢守良都用来陪星星。快60岁的丈夫也是一天有活一天没活,生活的压力压得谢守良喘不过气来。二儿子没钱结婚,孙子从来没抱过,丈夫一天天苍老,谢守良心存对家人的歉疚,但为了星星,她只能这样,在她的心里,星星是全部。 ★最幸福的母亲——杜凤英 背景回眸:2005年9月10日,《车祸毁容后七年之痛》一文见报,主人公杜凤英那张被毁的面孔和女儿灿烂的笑容成了读者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七年前的一场车祸夺去了正值青春的杜凤英的美丽容颜,7年里,杜凤英在爱人李树平的关怀下不仅走入了婚姻的殿堂,更拥有了心爱的女儿。没有女儿的那些日子,杜凤英难以走出容颜扭曲的噩梦,每每看到镜中的自己都会泪如雨下。 经历过轻生,经历过生不如死,经历过常人无法想象的自闭生活,她更经历了丈夫和家人的大爱真情。熬过生命的最低谷,因为女儿而坚强生活的杜凤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越来越坚强,也越来越幸福。 ☆关键词 寻找幸福生活 通往杜凤英矮屋的小路依然泥泞,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依然如去年9月一样,杜凤英站在矮屋前,只是天气变了,那时是艳阳,今日是细雨。 杜凤英的笑不再羞涩,但依然腼腆,进屋倒茶,小屋一切如旧,女儿依然调皮地围在妈妈左右,快乐幸福。 杜凤英讲,文章见报后,又有内蒙古的多家媒体来采访过她,有很长一段时间,她与媒体和记者打交道,记者们与她成了很好的朋友,大家不仅同情她,更为她寻找生活的出路想了很多办法。她说,这一切都源自本报去年9月的第一次报道,她很感激本报。 记者们帮杜凤英联系了很多工作,都因各种原因而夭折。但看着女儿快乐健康的成长,她并没有灰心。今春,和父母努力地种着那仅有的土地,她渴望秋天时能对她的生活有所改善。阳光从窗口直射进来,杜凤英揽着女儿,曾经泪流的双眼溢满了幸福。 ★最善良的母亲——方定梅 背景回眸:2005年4月16日,本报报道了在东河区河东镇一对宁夏来包的中年夫妇,他们一家6个孩子中有4个是他们收养的,4个非生子女却得到了比亲生子女还多的爱。这篇名为《善良夫妇演绎人间真情》的报道中的女主人公方定梅的善良让所有读者为之动容。 二十年前,家住宁夏固原地区的方定梅收养了第一个孩子,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然而十年前,在一次意外中她又收养了另外没有父母的三姐妹。为了救收养女儿的命,她和丈夫变卖家产来到包头为女儿治病。女儿的病治好,他们的生活陷入了艰难之中。劳累、贫穷使她和丈夫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工作找不到她四处拾破烂,没有煤,烂鞋成了柴火,她想尽办法供三个女儿上学,却想送掉自己的女儿,以维持家庭的生活……方定梅的善良感动了所有的内蒙古人。 ☆关键词 善良母亲苦苦挣扎 与第一次艰难寻找相比,记者这一次到达方定梅的家很顺利。清晨8点30分,喝了稀粥的孩子们全部去了学校,方定梅穿上脏衣服走出家门去拾破烂。 10点30分,背了不大一包废纸壳的方定梅慢步走回,她显得疲惫,见到我们的笑容里也满是疲惫。 依旧是那间破破的小屋,室内依旧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家具——一口锅、一张炕、一个柜子,屋里散发着雨后的霉味儿,方定梅习惯地让记者坐在炕上。 讲起自己,方定梅只说身体一直不太好,今年又做了一次手术。讲起孩子,她的话匣子打开,优秀的孩子是她最大的骄傲。 大女儿霞霞在媒体报道后,有关部门为她找了一份临时工,每月有300多元的收入。但女儿有哮喘,她挣的钱全给她看病吃药了。上初中的萍萍依然非常优秀,每天学习到半夜,老师和同学非常喜欢她。沙尘暴那天,萍萍中午没有回家,由于兜里没钱,孩子饿着也不吱声,老师看到了给她三块钱让她去吃饭,她说一块就够了,第二天她又把钱还给了老师。知道她家情况的老师潸然泪下。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