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曾建平失踪前留下千字绝笔信(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10:20 法制周报-e法网
曾建平失踪前留下千字绝笔信(组图)

曾建平的借书证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曾建平失踪前留下千字绝笔信(组图)

曾立平想起失踪的哥哥就止不住地伤心


  亲人紧急跨省追寻 弟弟深情唤哥归

  “一种使命感促使我继续寻找”,这是曾立平坚持的理由,他说:“如果找不到哥哥,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去面对爸爸妈妈,他们都一大把年纪了,怎么能承受这种打击!”有时候,失望也会在这个30岁的年轻人身上体现。因为不断地得到新的线索,然后又一个个被证实没有希望。在记者和他相处的两天时间里,他常常会不经意地发出叹息声。

  6月21日上午,记者连线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聂书记,他告诉记者,此事目前已上报到教育部,学校不允许个人接受媒体采访。不过目前学校和家属沟通比较好,都在尽力寻找曾建平的下落。

  他在回避所有人

  “……觉得前途无望,万念俱灰,对任何事情都丧失了兴趣……我觉得自己已没有退路,才不得不选择这条不归路。我还有几个钱,所以想到外面玩玩,算是对这个世界的最后告别吧!”在写给父母的“绝笔信”中,曾建平消极的话语让亲人忧心忡忡。

  这几天,用手机发短信是曾立平一天中做得最多的事情。当初收到哥哥的短信时,曾立平正在从杭州返回长沙的火车上,时间是6月18日凌晨三四时左右,那时曾立平正陷入在杭州寻找几天未果的苦闷中。短信让他立刻清醒了,接着马上打电话过去,但那边却是关机的提示音。

  “他在回避所有的人”,这是曾立平几天来寻找哥哥得出的结论。因为学校曾通过网络记录,查到曾建平12日发给导师的邮件是在杭州发的,杭州也是曾建平读研究生的地方。以前在杭州读研时,有几位老师对曾建平很好,曾立平以为哥哥这次去杭州肯定会拜访这几位老师,结果竟然没有。

  曾建平似乎在刻意回避所有的亲戚和朋友,他出走后去的地方都是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但却不会去找自己的熟人,给老师和爸爸妈妈的邮件也都是在离开时才发的。所以,当学校的人和弟弟找到杭州的时候,只能看到他人走楼空的住宿记录。

  后来通过调查,曾建平发给弟弟的那条短信以及发给家人的邮件,是在重庆朝天门码头附近发的。重庆是曾建平读大学的地方,朝天门码头是长江上一个重要的码头,沿着码头可以到长江中下游的任何一个城市。

  家里的亲戚认为,曾建平有可能会在晚上或者别的什么时间偷偷回家看父母,或许不见面,只是看一眼父母,但通过好些日子在火车站和曾家附近守候,都没有结果。

  亲戚朋友紧急追寻

  6月15日,在杭州寻找哥哥未果的曾立平,得到了浙江电视台的帮助。17日,在浙江电视六台的一档节目上,曾立平深情地呼唤曾建平:“哥哥,快点回家吧,我们都很想你!”

  在杭州苦寻两天无结果的情况下,曾立平决定回家。正是在火车上,他收到了让他一度惊喜的那条短信。此后,曾立平一有空就给哥哥发短信,但直到现在,哥哥的手机还是打不通。

  6月19日,在长沙短暂地停留半天后,曾立平直奔武汉,希望从学校得到一些有利的线索,家乡的好几位亲戚也大老远地跑过来,和他一起想对策,舅舅刘希正也放下手头的工作,用自己的私家车接送他们往返学校。几天下来,曾立平的手机话费就达到600元,他不得不在武汉换了个包接听的手机卡。

  刘希正在西安科技大学读书的儿子还接下了一项特殊任务:在网络上通过Q Q24小时在线寻人,想睡觉的时候就叫同学看着。从现实到网络,大家都在竭尽所能寻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大家都绝不放弃。

  二十年艰辛求学

  33岁的曾建平有20年时光在读书,在姐姐眼中,这个弟弟特别懂事。当别人在玩的时候,他一个人会去看书。

  “小时候,我们家很穷,读小学时,弟弟很多时候是拿着红薯去读书的。读初中和高中时,有时一个礼拜就吃点榨菜。”在广西桂林工地上做饭的大姐曾小平忧伤地回忆着往事,“想着这个弟弟我就心疼,他工作的时候要还债攒学费,有困难从来不跟家里讲,什么事情都自己扛着。因为他一直在外面读书,我们都有6年没见面了。”

  在舅舅刘希正看来,曾建平是一个很好强的人。尽管过年和放假都是在舅舅家过的,但曾建平心里有什么不高兴,还是不会和舅舅说,在经济上有难题时更不会跟舅舅提。“建平太好强了,他考研考博都不跟家里人说的,考上了才会告诉家人,而且学费也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的。”

  老家的风雨飘摇

  曾建平家中共有四个兄弟姐妹,父亲40岁时才生下曾建平。为了供弟弟读书,两个姐姐一个只读到小学二年级,一个初中没毕业。为了让曾建平好好读书,父亲年轻时养鱼、喂猪,什么活都干过,如今年老体弱的他,支气管炎严重时连路都走不了。

  曾建平家的老房子是土砖建的,历史很悠久了。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那种土砖房子经过风吹雨打后,很容易被岁月侵蚀而突然倒掉。曾家的房子也未能幸免,现在正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曾建平突然出走给这个家庭带来难以想象的打击,在姐姐和弟弟看来,只要曾建平回家,用研究生文凭去找个事做根本没问题,再退一万步说,就算去种田,也可以养活自己和家庭,“可他为什么要出走呢?”

  还原曾建平的孤独心路

  无法找到曾建平,无法面对面交流,记者只能通过别人断断续续的讲述,去还原一个也许真实的他。

  一个完美主义者

  “为什么会走到这个地步?或许我是个完美主义者,总是对自己有所不满足,总想有所成就。”这是曾建平留给爸爸妈妈的那封信中的一句话。

  记者带着信件去请教了武汉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李湘云,他告诉记者,尽管曾建平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实际上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因为追求完美,他不断地去学习,因为追求完美,当他觉得“去年我抱着很大的希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放弃了许多东西来读博,那种想证明自己的念头非常强烈”,当他的希望和自己理想相抵触的时候,后悔也就产生了,“当初在农科院,日子虽然不怎么好过,但究竟有个自己的小窝,不至于被逼入绝境。可现在一旦虚幻的肥皂泡破灭,我觉得自己已没有退路。”

  一位社会学教授对曾建平目前的心理状态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这就好比转一个圈,转了359度,就差那么一度了。

  求学遭遇四道 “坎”

  在曾建平的求学工作过程中,有过好几道“坎”。

  第一道“坎”是初中考中专。曾建平读初中的时代还是一个中专很吃香的年代,那时候中专毕业工作有分配,这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一个香饽饽。但是考完中专后,因为差3分,曾建平不得不选择去当时邵阳很差的一个高中读书。

  第二道“坎”是大学本科毕业后分配工作。曾建平以600多的高分考上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当时的大学毕业生还包分配工作。因为家里没有什么关系,结果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当地一乡镇的中学教书。看到同学们分配的工作都比自己好,他认为考研是当时惟一的出路。于是他用自己的工资还了读大学欠的钱,然后边教书边自学,两年后成功考上研究生。

  考研是曾建平的第三道“坎”。当时他报考的是杭州大学,尽管分数线高出别人很多,但最终杭州大学录取的是一个分数比他低几十分的人,他被调剂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杭州大学给出的说法是:导师更喜欢综合性大学毕业的学生,被录取的那人是吉林大学毕业的。入校后他的人际关系处理得也不是很好,期间曾经有一个月,他回家后不打算回校读书了,家人好不容易才把他劝回去。

  第四道“坎”就是读博了。曾建平放弃了湖北农业科学院的读博机会,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但在这个学校读书不顺的时候,他就后悔当初应该去湖北农业科学院读博,在那里至少有工资有房子,此外,老师不赏识也是导致他出走的原因之一。

  一个人扛着所有

  在决定出走的前几天,曾建平还去舅舅家住过,但一直没有说出自己心情郁闷的原因。

  在弟弟看来,原来两个人之间什么话都说,后来长大了说的话却越来越少。因为所有的事情哥哥都喜欢自己压着扛着,当负荷超过自己的承载力后,也就发生了出走这种事情。

  弟弟找哥泪花流

  “每天晚上我都睡不着,以前很少会哭,但现在一想到哥哥突然从我们生活中消失了,眼泪就不争气地流了出来。”在记者采访结束时,曾立平再三恳求本报代他刊发写给哥哥的一封信,字里行间无不表露出一个弟弟对哥哥的牵挂和担忧。

  哥哥:

  我知道这个社会对你的伤害太深了,你一直在默默地独自承担,同时你也在抗争,还要战胜自己,突破自我。因为你要做一个强者。

  因为这,你选择放逐自己,一个人独自流浪。没有了压力,没有了负担,没有了怨恨,没有了痛苦。你在体验生活中的另一种境界,你在享受这份轻松。但是,你现在轻松吗?快乐吗?生活实在太累了,你太孤独,我的心要跟你在一起,我要陪你。

  多想想我们小时候,我们无忧无虑,虽然日子很苦,但我们很快乐。米饭吃不饱,我们就吃红薯,红薯也是那么的甜美。因为长大,我们有了责任,有了追求,有了太多的理想和梦想,同时也有了太多的失望和打击。

  很多人面对生活是如此勇敢,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其实,就算不读博士,你的研究生学历也够你让自己以及家庭幸福了。

  当我们足够自私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想爸爸妈妈,他们吃了一辈子的苦,到现在都还没有享受过一天。他们是为了什么,还不就是为了我们。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他们,不要因为自己的心情不好而去伤害他们。对于他们来说,能看见你是最大的安慰,如果真的看不到你,年迈的双亲会走向崩溃的。那样对他们来说就太残忍了!

  回来吧,哥哥,让我们尽情拥抱,让我们的家庭幸福安康,让爸爸妈妈生活美满!

  弟弟:曾立平

  2006年6月22日

  本报特派记者 欧阳毅 文/图 发自湖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