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王立群:我可以比易中天更易中天(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9日09:58 青年周末
王立群:我可以比易中天更易中天(组图)
王立群

王立群:我可以比易中天更易中天(组图)
王立群在《百家讲坛》节目录制中

王立群:我可以比易中天更易中天(组图)
  《百家讲坛》一拨主讲人和总策划在一起(左起于丹、易中天、解如光、马瑞芳、王立群)-3月26日《百家讲坛》总策划解如光在央视“影视之家”

  ◎文/本报记者 颜雪岭

  ◎图片由王立群本人提供

  继易中天、于丹之后,王立群最近人气攀升。前不久他与长江文艺出版社签下《读史记》出版权,仅版税就拿到了100多万元。“王立群是《百家讲坛》的第三张主打牌。”制片人万卫说。

  最近的节目里,王立群一反惯常的严谨,也开始拿现代语言“调侃”历史,比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公孙弘上了东方快车”……颇有易中天的风格。

  “王立群要成为另一个易中天?”“《百家讲坛》中,易中天的路子更有市场?”越来越多的网友提出了疑问。

  “我们不会把主讲人打造成一个模子,我们看中的就是王立群的厚重。”《百家讲坛》总策划解如光如是说。

  “我的主打风格不会改变,但有时我可以比易中天还易中天。”王立群说。

  百家讲坛成赚钱讲坛了

  青年周末(以下简称“青周”):听说您要出书了,光版税就100多万元,以前易中天、于丹出书版税也不少。《百家讲坛》似乎成了赚钱讲坛。

  王立群(以下简称“王”):易中天有句话我很赞成:我们工作的目标是为天下苍生谋幸福的,这天下苍生也包括我。我在传播知识和普及文化的同时挣了点钱,应当说是劳动所得吧。

  青周:继易中天、于丹后,《百家讲坛》决定大力打造您?

  王:《百家讲坛》每年都会主推一个人物作为年度主讲人,去年是易中天,今年是我。

  于丹是一个意外。去年一年都是主推易中天。国庆长假期间,于丹讲《论语》心得,杀了出来。节目播出后反响很大,她讲和谐社会,中宣部也关注了。节目连续重播,她又做访谈,又出书,一下子热了起来。所以说去年前大半年是一枝独秀,最后两个月是双子星座。

  青周:很多观众在拿您和易中天做比较了。

  王:唉,事出有因。去年4月下旬,我的第一个系列节目是“项羽”,刚好播到4月30日结束,5月1日就播易中天的“汉代风云人物”,我的项羽刚完,他的刘邦就上去了。刘、项素为对头。马上就有人发了帖子:“王立群、易中天之比较”。跟帖像滚雪球一样,现在已经有800多了,各种说法都有。

  我跟易中天有两个相似:第一,学中文,讲历史;第二,高中毕业直考研究生,还都是高中毕业以后失学多年才去考研。他是招研第一年考上的,叫“黄埔一期”,我是第二年考上的,“黄埔二期”。

  青周:你们俩的节目穿插着进行,是编导有意为之?

  王:是无心插柳。我的项羽播完了,就跟着播易中天前一年录的刘邦,这就接上火了。“百家”没想到大家会拿讲项羽的老师跟去年的年度主讲人评头论足。

  我间接听说,“百家”觉得这样的安排不太适当,对两个主讲人都有一定的杀伤力,拥王的贬易,拥易的贬王。

  要学陶渊明追求女人不断变风格

  青周:观众最近说您语言风格变了?

  王:我最近有个想法,我也可以偶尔改变风格。毕竟是60多岁老男人了,总是一个风格人家老看也会厌的,有时也可以“恶搞”一下。下周那集“情挑文君”,我用了很多时尚的词语:民营企业家、老总、高级私家车、劫财劫色。当然还是要以文献为依据。

  青周:您有意要走易中天的路子吗?

  王:我的确受到了易中天的启发。但我的主打风格不会变,还是沉稳、儒雅。

  你看演员都希望尝试不同的角色,一会儿正派,一会儿反派,她演一个柔情似水的感情戏是一种戏路,演一个红军的女政委又是一种戏路。文学大家的作品风格也往往都是多样化的,陶渊明的作品应该是够正统的,但他写了个《闲情赋》,写他追求一个女人,他愿意变成那个女人穿的鞋子,变成那个女人睡觉的席子,想象跟她亲密接触。我讲课风格也可多变啊。

  下期你们会看到我讲的“情挑文君”,这期的风格风趣、时尚,可以说比易中天还易中天。

  我讲历史是“公鸡下蛋”

  青周:您在讲史时斟词酌句地分析人物,是到《百家讲坛》之后有意为之?

  王:我没有刻意追求《百家讲坛》的路子。我几十年讲课,都是以分析人物的独到见解为自己的风格。之前我不太了解这个节目,只偶尔看过阎老师的《清十二帝疑案》。他那时重点讲的是“谜”,就是人们不太了解的真相是什么。还不完全定位在“人”上。

  青周:易中天说过,他讲史不讲事,讲人,就是为了“把历史弄成生猛海鲜”,您跟他不谋而合?

  王:一个女编导曾评价我讲课完全合乎《百家讲坛》的要求:讲人物、讲故事、讲细节,而且还有独到见解。

  今年3月11日,易中天跟我做了一个访谈节目,说我们都是“公鸡中的战斗鸡”。这个比喻,借用了今年春晚赵本山小品里的说法。讲历史本来是历史系老师的事情,他们是下蛋的母鸡,但易中天和我这两个学中文出身的,也讲历史了,公鸡也下起蛋来了。

  《百家讲坛》的讲史特点是讲历史人物,而不是讲历史事件和典章制度。这恰恰契合了中文系老师以人物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样一来,我们就说公鸡有公鸡的优势。

  讲吕后我想了三天

  青周:您好像花了很多时间讲后宫、女人,是为了配合《百家讲坛》,适应大众的口味?

  王:最近确实有些观众说,后宫几个女人事情,你就讲了那么多,霍去病和对匈奴作战就没有了!其实对匈奴作战,我是非常重视的,只是有几集录完后因为某些原因被砍掉了,就显得后宫和女人的比重大了些。

  这些人都是围绕中心人物汉武帝来讲的,我用的是“羊肉串”的方式,中心人物做贯穿肉串的铁丝,把其他人一个个串上去。后宫女性也是汉武帝生活的一部分。我个人觉得汉武帝的战场和情场应该兼顾,这样你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汉武帝。

  青周:砍掉了哪几集?为什么要砍掉呢?

  王:砍掉的是讲卫青的《平步青云》、讲霍去病的《横空出世》和讲张骞的《凿空西域》。央视觉得这三集播出后收视率可能不会太高。编导在后期制作的时候,有自己的把握吧。

  青周:您个人对这三集感觉如何呢?

  王:我自己感觉还不错。这些都是围绕武帝军威来写的,重点是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三集一拿掉,就显得后宫多了,军威少了。

  青周:您讲史的收视率实际情况是后宫的内容更受欢迎,比如说,讲吕后?

  王:对。我觉得一个原因是《百家讲坛》是以男性为主要收视群体的节目,在讲到女性人物的时候,会有很多女性观众加入进来。收视率就高了。编剧也很重要,例如讲吕后的最后一集,要评讲她一生的功过是非,一开始我不知道怎么讲。我苦苦想了3天,突然想到提出这么个问题:吕后一生是好事也做了坏事也做了,德政也有,秽政也有,为什么人们记得的都是她的狰狞呢?问题一提出,收视率“叭”一下就上去了。

  青周:您了解观众对您读《史记》的反馈吗?

  王:还是了解一些的。百度贴吧上有一个专门的王立群吧,对我的评论比较集中。

  最近大家对我讲李广的《李广难封》反应就很大。有人说我污蔑卫青,无耻地佩服李广,还搬出了中国军事家说事。还有很多网友说他怎么当上教授的,叫河南省政府撤了他,等等,完全是恶搞啊。

  我还比较重视央视的收视率。我的收视率最高的时候达到了0.35%,就是说有350万观众从头到尾看完了,还有一个就是到达率,一般是收视率的5倍,也就是说有1000多万观众看了一部分我的节目。吕后的收视率创了《百家讲坛》2006年系列节目的最高值。

  最应该和“百家”擦肩而过的人是我

  青周:呵呵,《百家讲坛》是你的伯乐吧?

  王:《百家讲坛》跟我联系的时候,我已经60岁了。我人生第一个甲子,等到了。我是博士生导师,要到65岁才退休,这样才能把我的材料推荐上去,否则谁会推荐一个退休的教师啊,这真的是一个机遇。

  其实我十年前讲的比现在还好。现在由于年龄,记忆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中断,也容易有一些口误。跟十年前的体力、精力和记忆力简直不能同日而语,但千里马要伯乐来鉴别啊,那时我就是没这样的平台。所以说千里马是弱势群体。

  青周:还记得您是怎么走进《百家讲坛》的吗?

  王:怎么不记得!其实我是最应该和《百家讲坛》擦肩而过的人。我在2005年12月21日到北京参加研讨会,他们恰好在当天晚上动身去开封河南大学“海选”。他们来我离开,我这个最无缘的人,结果成了最有缘的。

  我并不是吃“小锅饭”的

  青周:有传言说,是你们学校文学院的副院长或者宣传部的副部长打电话给你的?

  王:我并不是吃小锅饭的。《百家讲坛》编导们去河南大学“海选”主讲人,找到了学校宣传部,宣传部把任务分到了文史哲院系,让院系推荐最能讲的老师。之后学校宣传部就把名单和联系方式发回了中央电视台。名单上的人他们都应该打电话了。

  我当时正跟朋友在北师大附近的餐馆吃午饭,喝了点绍兴黄酒,晕乎乎的时候,手机响了。是个女同志打来的,说她是《百家讲坛》的编导。我一愣,这个节目跟我八杆子打不着啊。怎么知道我的手机的?找我干嘛?我说我正在吃饭,晚点再联系她。

  下午三点多,我跟这个女编导通了电话。一通闲聊后,我告诉她北京的会议25日才能结束。她说,他们22、23日两天在河大选人,如果我能24日赶回去,他们就为我留一天。

  青周:一通电话就能让《百家讲坛》相中,您凭的是什么?

  王:后来我也问过那个女编导,她说,他们鉴别主讲人就是要看他的表达,语速、抑扬顿挫、普通话、逻辑性、条理性。电话中她觉得我非常有口才。可能是我当时喝了点酒,说话比较伶俐;我普通话和音质也还可以,她说听我声音比较年轻,大概四十多岁。这太抬举我了;而且我又是河南大学文学院重点推荐的两个主讲人之一。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我别长得太对不起观众(大笑)。后来那个女编导也说了,“海选”那天,一见我“咵咵”走上来,放心了:形象还行。

  河大在开封亏死我了

  青周:海选时您讲什么了?

  王: “海选”安排在河南大学办公楼的一个会议室里,要求大家每人讲一段,10分钟。我就说我先讲吧,我专门为这事回来的。“咣咣咣”上去我就讲鸿门宴,讲了20多分钟,一下子他们都听进去了。

  半个月后,接到让我去北京的通知。1月15日我到北京,就先去录制现场踩点。“鸿门宴”我一点不怕,关上灯,坐上几百人,我保证两个小时不让他打瞌睡。我一口气讲了两讲。

  每一年我都跟学生讲《史记》,光那个“鸿门宴”我都讲了六七十遍,闭着眼睛都能讲。(说着,他一字不顿地背了起来。)

  青周:您名声鹊起,跟《百家讲坛》主打您有关吗?

  王:《百家讲坛》知名度比较高,它重点推出的人差不多都火了。

  我在北京第一次录像之后,见了制片人万卫、总策划解如光。解如光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分量就很重,他说:王老师,你呆在河大亏死了。我回答:不是我亏死了,是河南大学呆在开封亏死了。我们河大要在北京何至于那么艰难呢?我早就成京城名嘴了。

  学校门卫以前对我漠然视之

  青周:您家人看了您的节目怎么评价?

  王:家人不断提醒我。比如我讲“阿娇失势”把阿娇读成“e jiao”,他们说你怎么一“e”到底啊?

  青周:您周围的朋友、同事呢?

  王:我们河南大学上至校长书记下至后勤、门卫都看《百家讲坛》,就说那个门卫吧,以前我经过学校大门,他漠然视之,现在每次都尊敬地叫我“王教授”。我们学校聘请了10个中科院院士做研究生院的兼职导师,他们本身对河南大学一无所知,但是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就是“王教授”的《百家讲坛》。他们是学理工科的,对文史知识也很感兴趣。我学生的女儿只有8岁,竟然能够把我的节目讲得活灵活现。

  《百家讲坛》总策划解如光:时尚不是易中天的标签

  “麻辣教授”易中天在百家“麻辣”讲史,有人喜欢,有人诟病。“时尚”、“无厘头”似乎成了易中天的标签。最近力推的年度主讲人王立群用了几句时髦语,也被拿来说事:百家是不是要把他打造成易中天第二?难道只有易氏风格才有市场?

  《百家讲坛》总策划近日接受本报专访,对此作出回应。

  孔庆东的语言比易中天还时尚

  青年周末(以下简称“青周”):《百家讲坛》今年推出王立群作年度主讲人,有观众觉得他的风格越来越像去年的年度主讲人易中天了。你们希望他成为第二个易中天吗?

  解如光(以下简称“解”):不是,不是。“百家”选人你们大概也知道,要学养好,表达能力强,能把学术讲得让大众容易接受,而且比较有趣,题材可能会受大众的欢迎。

  但“百家”的主讲人也要有自己的个性。王立群的风格可不像易中天,我们看中的,是他的儒雅、厚重。另外,王立群是《史记》专家,《史记》是25史之首,分量本身也在这儿。

  青周:那您觉得王立群和易中天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解:易中天视野很开阔,东西方文化都在接触,比较时尚,也很机智、幽默;王立群古典文学功底比较深厚,严谨、厚重,语言变化相对少一些。

  青周:王立群最近的语言不就有了变化,用了很多时尚的表达?很多人在问,这是在效仿易中天吗?

  解:时尚表达应该没有画什么标签吧,孔庆东的语言比易中天还厉害,很多人不都是采取这样的方式吗?学习别人的长处未尝不可,但还是要以个人的表达方式为主,这一点王立群心里很明白的。

  青周:你们怎么判断一个主讲人会不会火?语言时尚的主讲人更有市场吗?

  解:阎崇年没用什么流行语啊,不也受欢迎吗?主讲人要受欢迎,语言要个性化,但个性化没有一个标准。

  上《百家讲坛》有个条件,你必须学会用现代的语言。易中天、于丹、王立群都是把自己的特点结合了大众传媒方式。有一些老教授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很陈旧,年轻人就很难接受。

  易中天的“麻辣”风格跟我们一拍即合

  青周:很多主讲人语言开始都不能符合你们的要求吧?你们怎么打造呢?

  解:几乎没有主讲人往那里一放就行。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说,我们设置了一张魔鬼的床,长了锯短短了拉长,非得合乎我们的尺寸才行。

  这些专家学者在学校里讲课、写文章跟百家讲坛的风格很不相同。他们在高校、跟学生、同行之间用的是学术性的语言,我们要的是大众的、口语化的。完全是两套语言系统。有的人转变很容易,有的人就很难。

  易中天是个特例,他基本跟我们一拍即合。把学术大众化,他是早有考虑的,不是在进了《百家讲坛》以后。他在大学里讲课语言就比较注重通俗、诙谐,被称为“麻辣教授”。

  青周:于丹呢?她的语言风格大众化吗?

  解:不得不承认,于丹的语言很知识分子化,但它不生涩,空灵、华丽、流畅,很适合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人,老一辈的人也会被她的流畅、优美吸引的。

  青周:听说王立群是你们在河南大学“海选”来的,那易中天、于丹你们怎么找到的?

  解:易中天是我推荐的。2004年我在凤凰卫视第一次听易中天讲座,当时一些学者讲武汉人的素质,当别人引经据典,用很理论的语言讲武汉人意志、品质的时候,易中天说,武汉人每天早晨都要吃一碗热干面。他用武汉人吃热干面的劲儿,讲武汉人的务实和坚韧。我一听就觉得他不是嚼字的人。我们很多学者不太善于用通俗、形象的方式描绘事物。

  于丹我们认识很久了,你也知道传媒界有一个圈子,于丹就是这个圈子里的活跃分子。她空灵、机智,语言变化多端,我们说她是口吐莲花。

  青周:不同的史书也需要不同风格的人来讲吧?

  解:对,我们尽量让你讲的文本,跟你个人的形象、语言风格贴近。比如王立群讲《史记》,他有一种博大、深沉的气质,这跟《史记》贴近。另外王立群也比较中规中矩,符合读史的那种求真求实。他有时候还会热血沸腾一下,这跟司马迁也有相似之处。

  而三国是一个风云大起,变幻莫测的时代,这更适合易中天。人本身的讲演风格和书的风格要贴近。

  不喜欢年轻人用西化方式讲历史

  青周:主讲人能不能不局限在“老教授”上,能找些年轻人讲史吗?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不是更贴近大众?

  解:可以啊,康震不是只有30多岁吗?于丹也才40出头。但我也要说,很多年轻人的功底还是稍差。我们还接触到很多年轻人,研究的方式很西化,比如用符号学的方式讲历史,不适合咱们中国老百姓。百家基本还是坚持中规中矩的传统路线。

  青周:你们一直强调讲历史要通俗化、故事化,有人说《百家讲坛》不如改成《百家评书联播》。

  解:他在提醒我们,别往评书的方向滑落。评书是单纯的讲故事,我们是用故事的方式讲学问。我们要求主讲人必须有学问,在文学底线上,我们很坚持。讲故事只是手段,给“药”裹上一层糖衣。吃了糖了,药也没落下。

  青周:观众觉得“百家”最近很青睐后宫、女人方面的题材,是不是迎合大众趣味?

  解:你看看我们讲的东西里,有多少是后宫的。北京台搞了一个什么后宫疑案,倒是讲后宫挺多的。

  凡是读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书本来就是写帝王将相。但我们也希望丰富一些,平衡一些。要引导大家了解

传统文化,要选择大众似曾熟悉的东西先去吸引他,完全陌生的东西不会让观众感兴趣。

  青周:中国文化的基本是阴阳、五行、八卦、象术、周易,为什么百家讲坛一直不涉及?

  解:一步步来。这些东西在电视上比较难讲,涉及哲学,我们也需要寻找一些高人,把这些最难讲的东西能让大众听懂。

  ◎摄影/本报记者 田雨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