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小学只有师生2人 老师全能教6科(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7日01:16 城市晚报
小学只有师生2人老师全能教6科(组图)
两个人的学校 周和/摄

小学只有师生2人老师全能教6科(组图)
两个人的课堂 周和/摄

小学只有师生2人老师全能教6科(组图)
目送惟一的学生放学 周和/摄

  新闻提示

  您见过只有两个人的学校吗?在龙井市的大山深处,就有这样一所叫做大苏村小学的学校,只有一位老师和一名学生。这个学校人为啥这么少?原来,这个村小学是龙井市教育局专为一个叫韩虹阳的农村小女孩而保留的,在面对不能让一个贫困学生辍学和不能浪费教育资源的问题上,他们选择了前者。从此,大山深处的那个女孩没有掉队,一位61岁的老教师成了她的专职老师。他们在大山深处,无声地演绎着一个真实版的《一个都不能少》。

  ■记者 周和 实习记者 彭丹/报道

  本报延边电 每天早上,老教师李永春听见鸡叫后就早早起来,六点钟之前就来到学校,拿起挂在教室墙上的铃铛,准时站在学校门口等他惟一的学生韩虹阳。当小虹阳骑着自行车的身影出现时,李永春带着微笑看着小虹阳,摇起铃铛,“宣布”上课时间到了。小虹阳放好自行车,跑到老师面前深鞠一躬,礼貌地说声:“老师好!”“嗯,上课吧!”李永春牵起小虹阳的手,步入教室,开始了一天的学习。放学后,在望不到小虹阳的身影时,李永春才锁好门窗回家。这样默默无闻的日子,他们已共同度过了半年多时间。

  小学地处边境大山深处

  在地图上要找到大苏村,可要费一番功夫,因为它地处龙井市最南端的中朝边境。距龙井市区有100公里,距三合镇也有35公里,那里偏僻得连手机信号都没有。

  6月25日早上,记者从龙井市乘车出发,前往地处中朝边境的三合镇大苏村。汽车在弯弯的山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到达了三合镇。再从三合镇乘车前往大苏村,山路更加弯曲,在连绵的大山深处行驶了两个小时才到达。

  大苏村小学在村南部一片没有围墙的空地上。空地原是操场,可如今却长满了蒿草。没有校门,也没有校牌。在靠操场西侧有一排向东开门的房子。墙上“尊师爱生”几个斑驳的红字还能辨认出这里是一所学校的教室。在学校南边不足半里就是图们江,与对面的朝鲜村落鸡犬相闻。

  只有师生二人的小学

  这排房子共有十多间教室,可每个教室都空空的。只有一间教师办公室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记者循声推开门,看到一个年迈的老师正用教鞭指点着黑板上的汉字。教室中央只有一张学生课桌,只有一名女学生。她正随着老师朗读着新学的汉字。从老师和学生的表情里,使人觉得教室里仿佛并不是只有一名学生。

  老教师就是李永春,男,朝鲜族,今年61岁。学生就是韩虹阳,女,汉族,今年12岁,是大苏村小学三年级学生。也是该校惟一的一名学生。大苏村民们都说,这个小学恐怕是全世界最“小”的小学了。

  只为一个学生不掉队

  这学校为啥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李永春老师说,他是大苏村人,从1982年就在大苏村小学任教。那时学校中小学在一起,总共12个班级,共有四五百名学生。当时的大苏村果树农场很赚钱,所以村里建起了当时一流的村小学校舍。可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村民们纷纷走出大山闯世界,孩子也随着父母外出上学。到2000年,大苏村小学仅剩下十几个孩子上学。那年,上级决定将大苏村小学合并到三合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即三合镇中心学校。按计划,送走最后一批高年级的毕业生,学校就宣布解散。然而,贫困生韩虹阳却“打乱”了这个计划。

  韩虹阳家住大苏村六组,父母原是外地人,几年前在当地落了户,靠种地维持一家5口人的生活,生活比较贫困。韩虹阳热爱学习,开明的父母决定让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然而学校合并后,不管到龙井市还是三合镇上学,即使学杂费全免,每年也要花上千元住宿费、生活费。小虹阳的家拿不出这笔钱。

  问题立即引起了龙井市、镇等教育部门的重视。为了不让小虹阳辍学,龙井市教育局决定暂时不解散大苏村小学,安排家在当地的老教师李永春担任小虹阳的老师。从此,大苏村小学只为了小虹阳一个人而存在。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