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毅飞:疯狂追星谁之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6日14:46 法制周报-e法网

  本报特约评论员 慕毅飞

  疯狂追星女杨丽娟自1994年迷上刘德华后,便一直没有上学、没有工作,全职做追星族,父母为达成女儿心愿倾家荡产。2006年,其父亲为给女儿筹募旅费,甚至想到了卖肾;如今,杨丽娟已如愿当面见到刘德华,可仍不满足于只与偶像留影纪念。3月26日,其父在香港跳海自杀。目前,杨丽娟已经回到老家甘肃兰州。

  正常的追星无可厚非

  杨丽娟追星13年,追到家破人亡,自然就“追成”了个举国争说。事情会有怎样的结局,现在谁也说不清楚。正因为一切都在“不清楚”之中,趁早清算一下这笔“追星”乱账,无论对于依然迷乱着的杨丽娟母女,还是对于同样迷乱着或者有可能也会迷乱的“张丽娟”、“王丽娟”们,都当具有不可低估的社会意义。

  如果仅仅是“追星”,追到夜不成寐、茶饭不思是一种追,追到十三年不读书、不工作、不谈婚论嫁,又何尝不是一种追?只要这里面没有行为的异样与举止的反常,没有损及社会、伤及邻居、累及家人,都当视作一种个人的选择,理应得到别人的尊重。

  如果仅仅是“追星”,买满屋子的海报是一种追,买天价明星

演唱会入场券是一种追,卖掉房子跟着明星的演出路线走也是一种追。要是杨家有足够的财产,杨丽娟的“追星”,充其量只是逸事、趣事,甚至会是雅事。问题恰恰是杨丽娟的“追星”和父母所给予的支持,有着太多行为的异样与心理的反常。前几天有消息称,湖南岳阳17岁的少女李瑶为了争取到一部电影的演出机会,竟要整形成李湘的面容,目前已经在杭州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手术。可以说,李瑶的行为也是一个新的极端例子。

  并非全是追星的错

  其实,杨丽娟遭遇的,未必就是“追星”悲剧。从无星可追,到群星乱追,无论怎么说,都该是时代走向开放、生活趋于多样的一种进步。别因出了个杨丽娟,就将“追星族”妖魔化。看起来是“追星”追到家破人亡,其实,真要是行为异样,不“追星”可以追别的;真要是心理反常,不迷刘德华会迷别人。所以说,从某一个方面来说,杨丽娟的家破人亡,并不完全是“追星”的错,更是与刘德华无关。真正有关的,是家人和社会如何及时发现抑郁症、妄想狂之类的患者,并及时给予正确有效的疗救;尤其是当整个家庭陷入精神疾病的泥淖无以自拔的时候,如何能及时得到社会的呵护与救助。

  特别遗憾的是,早在两年前,杨父要为女儿“追星”而卖肾的时候,就有心理医生注意到杨丽娟,并且来到杨家,试图挽救走入极端的一家三口,然而,此事不知为何最终却不了了之。

  如果误将精神疾病简单地视作“追星”闹剧,则不仅杨父跳海的悲剧难免重演,说不定还会酿出更不堪想象的祸患。

  让追星真正回归理性

  可以说,杨丽娟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在利益驱动多样化、大众传媒商业化的背景下,思想尚不成熟、辨别能力不足的青少年,很容易接受媒体炒作的暗示。此时,家庭教育是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道防火墙。然而,杨丽娟父母对女儿的非理智行为并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他们不顾一切地完全配合杨丽娟的要求,这就给了她一个强烈的信号,即她的行为是被支持的。

  另外,学校教育的缺乏,是造成这场悲剧的另一个原因。可以对比的一个现象是,文化素质越高,对明星的迷恋就越少。比如追星族大多由中学生构成,而在高校里,大学生追星的情况相对较少,迷恋程度也较其他青少年低。杨丽娟在1995年就已辍学在家,一心疯狂追星。正如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守钧所言:“教育的缺乏,使她无法建立起理性思维。”

  疯狂粉丝层出不穷,整个社会都需要反思。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青少年面临学业、就业等各种心理压力。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青少年的压力得不到很好的释放,就有可能将信仰转移到对偶像的疯狂崇拜中去,造成更多的追星悲剧。让“追星”回归理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