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杭州人的态度:民愤难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8日10:47  新世纪周刊

  杭铁头

  与年纪稍大的杭州居民以及当地媒体对撞人事件的议论比起来,浙大学生的行动就显得太过斯文。当地新闻节目“新闻楼外楼”主持人万峰,在节目中破口大骂肇事者胡斌:“我要是在现场,扇你一百个大耳光,踹你十脚八脚,太过分了你说呢?”

  万峰的骂声在网上获得了杭州人的一片叫好。这是一个有几分侠气的城市,老杭州人素有“杭铁头”之称,杭州本地和尚济公爱打抱不平的故事在这里家喻户晓,很对百姓的口味。有目击者称胡斌曾短暂下车称“是他撞我”,这句话说完当场就有路人上前抽了他两巴掌。之后胡斌便一直躲进车里,当地《都市快报》对车内胡斌的描述为:“他双手不停地盖着脸,不停地挤着前额,揉着眼睛,偶尔通过手指缝看着外面的动静。”

  胡斌的母亲赶到了现场,“捂着嘴小声说着”打了40分钟电话;晚上10点多钟,《都市快报》记者拍到了一群年轻人在现场嘻哈轻佻的样子。图中人被认为是肇事者胡斌的朋友,他们的姿态在民众看来,已经构成“对良知的极大挑衅”。

  5月7日后的几个晚上,周围居民总会来车祸事发地谈论案情的进展。孙岩住在附近的天湖公寓,连续几个夜晚她都会散步过来站到路边,看着马路中间的那条斑马线。孙岩的一个哥哥在杭州的一次交通事故中去世,她说自己对交通事故遇难者有特殊的感情。“我总觉得谭卓的灵魂就在我们的头上,他在看着我们。”孙岩说。

  孙岩介绍,从两三年前开始这一路段就时常听到异于普通车辆的那种刺耳的飙车声。飙车主要有两个时段:下午两点到四点,晚上零点到两点。这次八点多钟胡斌跟两个朋友在闹市区飙车并不多见。

  “富二代”的说法在集会上并未太多被提及。很多居民表示,胡斌的家境在杭州并不算得上“富”。“比他家有钱的在这里多的是。”

  居民们很希望浙江省外的媒体更多地关注飙车案,因为“本地的报道经常被封杀”。但他们对外面有些新闻里将胡斌的言行跟“富二代”挂钩并不认同。“我觉得这是个误会。有钱没什么,就算你没文化我也认可你,说明你努力啊。不是有钱人都像他那样。”陈芳宇女士对《新世纪周刊》说,她的家族里往上几代人都一直在杭州生活。她的儿子跟谭卓同岁,家里有两辆宝马,但儿子只肯开她公司里的一辆旧车。“叫他开都不开。他说妈妈我这个年龄不好开那个车,财富不是我创造的,会给人造成压力的。”

  陈芳宇随后指责胡斌的父母教子无方。“太没有家教。我要是他妈妈就应该让他赶紧下车救人、跪在人家父母面前负荆请罪,而不是让他在车里躲着,自己也躲到一边打40分钟的电话,实在是最起码的人性都没有。”

  对于起初警方做出的“70码”结论,陈芳宇认为很可笑。“我可以跟人打赌,在一百米之内我开宝马从0加到100码。他那个还是专业赛车呢,人都撞到5米高了,怎么可能是70码呢?”

  “作为母亲我这几天很难过,而且很愤怒,那么好的一个孩子啊,就这么没了。”陈芳宇叹息道,“据说北大到他家里去,让他填北大。可他选择了浙大,他喜欢杭州,这么好的一个孩子,我们真的都很心痛。”

  居民们的一个普遍看法是:70码的鉴定结果跟胡斌母亲在现场那40分钟的电话有关系。这是民愤难平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并不否定杭州市政府在过去几年里的政绩。陈芳宇说:“客观地来讲,杭州市政府是不错的,对外来务工的关怀,生活指数的提高。我做生意20多年,全国都跑过了,这里居住也不错,创业也不错,教育医疗也不错,整个城市也比较富裕。但在具体的事情上,比如这次飙车案,要是不公正处理就是给杭州抹黑了!”

  新杭州人

  类似的声音在“新杭州人”那里得到了证实。金钊参加了5月10日谭卓的追悼会,他说自己既不是谭卓的同事同学,也非事发路段小区的居民。“我非常关注这个事件的发展,每天都会上网看帖发帖。”金钊说,“因为我跟谭卓一样是1984年出生的,而且——我也得过马路啊。”

  金钊是浙江金华人,在杭州读完大学后开了一家面向白领阶层的餐馆。他很喜欢前几年杭州市政府提出的“学习在杭州、工作在杭州、创业在杭州、住在杭州”口号,“我觉得非常好,也是上百万在杭州的年轻人奋斗的目标。”在这一点上,金钊认为谭卓和自己都可以划进这个群体。属于“新杭州人”。

  “我以前对这个城市一直印象很好,而且已经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了。我会经常约朋友来玩,我觉得这个城市是拿得出手的,包括西湖免费、公共自行车免费等等措施,很贴心。邀请他们的时候我是带着自豪感的。”金钊说。

  金钊的餐馆生意也做得不错:“这也是浙江民营经济这么发达的原因,政府对它的束缚少。这方面我一直是引以为豪的。”

  让金钊最接受不了的是“70码”的结论和5月9号杭州媒体对该事件的突然失声。“交警说出70码的时候,我感觉很丢人啊!我看了那段通报会视频,大家都问70码是怎么来的?他说是根据肇事司机和跟他一起开车的同伴的口供来的。继续问,单方面采用肇事司机口供合理吗,就没有回答了。”

  金钊认为警方将肇事车速度认定为“70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该路段限速50码,70码还在超速50%以内,惩罚将会大大减轻。

  “真的很有耻辱感。肇事者是杭州本地人,很多人都觉得是丢了杭州人的脸。这几年杭州一直被评为全国最宜居城市,大家都感同身受,很少有人说浪得虚名。大家也很懂得来之不易,可是经过这件事后,我都不好意思请人家来杭州,太丢人了。”金钊一阵唏嘘。这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激烈情感,让他显得似乎比老杭州人更属于这个城市。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跟谭卓素不相识的人,要出来为他打抱不平?”金钊反问,“为什么我们都听到北漂,没有杭漂?谭卓是很典型的在杭州奋斗的年轻人形象,家境贫寒,努力读书,考上大学,选了杭州这么好的城市,浙大这么好的学校,毕业又进了一家外资企业,非常不错。” 金钊说他也曾应聘过那家企业,但没被录取。“我跟他实在有太多相同的地方了。那天看新闻,她女友说‘我还来不及嫁给他’,当时我看了就流泪了。”

  5月8日,杭州市市长蔡奇在《都市快报》当天报道上批示:“这是一起骇人听闻的惨剧,市交警支队要很好分析,进一步采取措施,严禁违法超速行车。对肇事者要依法严处,痛下决心,彻底解决违法超速行驶问题。”

  但是这份批示直到5月10日才在杭州的各大媒体上发布。 “为什么市长8日的批示没有在9日报上发出来呢?”很多市民在拿到10日的报纸后都这样发问。之前一天,杭州市媒体上关于飙车案的所有连续追踪报道全部中断,但一天后这些追踪报道又得到了恢复。“你仔细看,很多报道都是应该发在9日的报纸上的,晚发了一天就把‘昨天’改成‘前天’了。”金钊笑道。

  “如果5月7日晚上被撞的行人不是谭卓,也许他会是张卓、李卓、王卓??是你,是我,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所谓的休闲之都杭州不再安全,我们每次过马路买一瓶酱油也许都有生命之忧。这样的杭州,真的适宜我们居住吗?还是只适宜那些有跑车的华族们嬉戏 ?”在飘渺水云间上,一位浙大学生在《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致杭州市市长的一封公开信》里这样写道。

  叶睿智认为浙大学生对这起事件的特别关注,并不完全是因为死者是校友的缘故。“肯定有校友的感情因素。谭卓可能就是在校学生的明天,会在心里有这种认同感。浙大一个学子客死他乡,父母不在身边,我们能为他发出声音,会自然而然去管这个事情。”叶睿智说,“面对这个社会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弱势个体,我们不去关注你身边的另外一个公民,你需要关注的时候,又能指望谁来关注你呢。”

  叶睿智引用了一个在BBS上流传甚广的签名档:他们杀共产党,我不说话,我不是共产党人;他们杀工会分子,我不说话,我不是工人;他们杀犹太人,我不说话,我不是犹太人??他们杀我的时候,没有人说话,已经没有人了。“说来说去,这句话的确是很经典。”

  (文中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更多关于 杭州飚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