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一代:不要代表,只要表达
张鸣
韩寒能否代表中国年轻一代?无论对于韩寒本人还是他背后的诸多年轻人,这个答案其实都不太重要
如果让我评价韩寒,我愿意用三个字,挺好的。
韩寒是一个很阳光的小子,和众多粉丝相比,我对他谈不上关注,但偶尔会看他的文章。韩寒吸引我的特质在于,他的敏锐、正义感和看问题的到位。
事实上,对于韩寒的态度,我的认知和外界的感受有一个落差。一个月前,我和陈丹青、梁文道、吴思在单向街公开讲座《军阀和五四》,就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我们的讲座中,不断有读者提问时会问到韩寒。其实以前也是,总有媒体、学生和读者会问,“张老师对韩寒怎么看?能不能评价一下这个年轻人?”其实可能我本身并不是那么喜欢韩寒,并不是总在关注他,甚至包括陈丹青也是。但众多合力造成的却是另外一个印象:不光年轻人热衷于谈论韩寒,我们这些稍微有那么点点话语权的人也在谈论他。
当然,这个是事实层面,可以略去不讲,单单分析现象,我们就会大吃一惊,是什么,促使或者说推动着我们在关注韩寒?我和陈丹青、吴思是50年代的人,文道接近70年代,严格说来都是有代沟的,但我们有共同的心愿,那就是作为过来人,愿意看到年轻人成长,乐意看到有更加独立敢言的年轻人冒出来。
韩寒不是代表
也有人说,韩寒的出现意味着狼和羊的世界里终于有人了,我认同这个观点,而且,这是一个相对正常的人。在试图由羊变为狼的种种可能性弥漫的社会中,把自己定位为人,并且决心一生都将像人那样站立的人会越来越多,韩寒是一个整体。
大多数时候,韩寒的存在具有个体性,但是,在以年代划分群体的语境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即使将韩寒放进他背后的庞大青春军团,他的脸依然鲜明,那么,作为个体的韩寒,能否代表中国年轻一代?或者说,略去韩寒不说,谁能代表中国年轻一代?
有人也曾说,尽管韩寒幽默风趣独立敢言,但他仍是独自在战斗的个体。事实上,韩寒的孤独并不值得担忧。其实,韩寒最怕的就是必须和谁一块战斗。由此出发,他甚至也不会想代表谁,代表是很难的,它像一枚永远不能同时出现的硬币的两面,一方面是单一权力的集结,另一方面,是民意的最大体现。
而作为体制和话语威权的对立方,韩寒不可能有更多,当下中国的教育制度注定了这样,如果教育制度好,可能会有一千个,但环境先扼杀掉了另外999个,剩下一个,就是韩寒,所以,韩寒顶多是80后的骄傲,但不会是他们的代表。
韩寒是一种选择
意见领袖,意味着影响,而影响的下一步,必然是社会责任,韩寒作为年轻人的意见领袖,受到追随在所难免,因为这个世界的本质便是如此,每个人都在面临追随和被追随,置身其中的年轻人,不哈韩哈日可能也哈郭敬明了,总要选择谁来追。于是,这很有趣,因为韩寒提供的是没有选择的选择,是退路——与其哈韩哈日还不如哈韩寒。当然,严格来讲,一个理想的社会,不应该存在追随,人人应该有主见,不能韩寒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是,目前的教育和格局都注定如此,注定大家都喜欢跟别人走,没有办法的情况下,韩寒恐怕就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另一方面,对韩寒的追随可能存在更多的潜在优势——年轻人在追随韩寒的时候是在追随什么?韩寒是特立独行的,你是否也要学着独立,韩寒的思考是有智慧的,你是否有可能自己去思考?至少在追随中,你能够分辨韩寒和其他物种,这首先就是进步。
再进一步,如果把韩寒放到国际视野,他的优势可能多少会被剥除,但是,和西方所熟知的钢琴家郎朗、篮球明星姚明相比,韩寒又是那么与众不同,你几乎能够一眼辨认他。郎朗和姚明走向世界,很明显靠的是特殊技艺,这份技术是一般人做不了、学不来的。但是韩寒不一样,他没有特殊的东西,他最大的资本,来自于他的智慧、他的独立、他的无所顾忌敢说敢干。一方面,这可能是最珍贵的,但另一方面,这也可能是最没有门槛的,如果要学,思考是可以学的,勇气也是可以有的,至于智慧,也无非是后天修炼的。这个时候,韩寒就显示出他强烈的草根特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韩寒,都有可能成为韩寒,这是最了不得的——这种与共性注定韩寒是这个时代最特立独行但又最具平民特质的明星。由此推论,很多人是否从韩寒身上看到希望,这个就是见仁见智,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韩寒给年轻一代传递的,绝不是希望的反义词。
我们甚至可以说,韩寒的存在,其实是年轻人自己的选择——他们选择了自己的立场,从而某种程度上主导了主流话语的导向——事实上,是年轻人参与,才造就了现在的韩寒。
那么,我愿意说,中国的年轻人仍然有希望,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选择,弥足珍贵的是,这个选择是你自由意志的体现,就像你们选择了韩寒,韩寒才能出来。
所以,追究到底,韩寒的话语权,也是背后诸多年轻人的话语权,他的发言,本身就是代替更多的人在呐喊。而他们,从韩寒那里学到的,可能恰恰就是,我们不要代表,只要表达。(杨梅菊采访整理)
国际视野里的中国年轻人
本报记者 杨梅菊 发自北京
透过西方眼光,我们反观自我,同时解读一个更为年轻的中国
“洋娃娃”演艺明星章子怡,《时代》眼中的叛逆春树和中性李宇春,NHK镜头下的新人类旗手韩寒……当中国社会内部发生自我向度的变革时,国际视野中所观察到的年轻面孔,同样悄悄发生变化。
春树们:另类姿态
2004年2月2日,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以极大篇幅描绘了以韩寒、春树、满舟、李扬为代表的中国80后一代,并配上了身着朋克青年代表着装的封面照片。
在《时代》的封面照片中,身着黑色皮夹克的春树面无表情地凝视着正前方,眼神中有些茫然,或用她自己的说法是“无辜”。春树照片的下方是红色和白色组成的醒目标题——“BREAKING OUT”,这个词既可以译成“爆发”,也可以译成“呐喊”。下面的小字标题是:“中国的年轻人终于敢于与众不同了”。
作者以“The New Radicals”(新激进分子)界定以春树为代表的“80后一代”。文章写道:“年轻的和不安定的另类正在打破着既有的程式和规则,寻求着自我的个性解放。但是他们谨慎地选择着自己的方式。”整篇文章经常使用的词汇是“另类”,而且,对“另类”一词并未采取意译,而是音译为——“linglei”,在将这个词与美国的“嬉皮士”、“垮掉的一代”联系起来的同时,也强调了该词在权威辞典解释中的最新变化:“在这个国家,年轻叛逆者的数目正在如此迅速地扩张,就像美国的垮掉的一代和嬉皮。他们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的名称:另类。”
应该说,尽管囿于一贯的冷战立场和美国中心主义的观念,《时代》的这篇文章还是相当准确地抓住了中国“80后”一代中“另类”青少年的主要特征,尤其呈现了他们深层的矛盾状态,这些矛盾透过该刊强烈的期待视野被表述得更加富有意味。
李宇春:超级偶像
2005年10月10日,李宇春登上《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这一报道在中国极为轰动,被看作普通社会个体同样可以凭借个性和实力而猛然崛起,并且获得社会认知和认同的标志。
李宇春就那样身穿黑色上衣,戴着银色项链,浅浅地笑着。对于选择李宇春,《时代》表示:“超级女声”这个节目代表着一种民主运作的模式,由观众自己选出心中的偶像,挑战了中国传统的规范,在中国来说很不容易。
这也是时代造就英雄的一个经典范本。甚至可以认为,全民娱乐唤起了潜藏在民众内心深处的民主选择权利,与其说是一场娱乐节目,不如说是一次不自觉的民主选举的预演。
芮成钢:声音里的中国
可以说,在受到国际媒体关注的中国年轻人中,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持人芮成钢多少有些不同,与韩寒春树等人颇为个性的面孔相比,芮成钢明显地淡化个性而着墨专业背景。
去年10月份,美国好莱坞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全球影视业最权威媒体之一,《好莱坞记者》(Hollywood Reporter)杂志,发起“20位最具全球影响力的电视明星”评选活动,芮成钢跻身其中,并受邀赴法国出席颁奖典礼。
而就此前半个月,在报道完G20匹兹堡峰会后,芮成钢飞往日内瓦主持了世界贸易组织年度论坛开幕式。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被WTO邀请主持论坛全体大会。
在2009年4月G20伦敦峰会后的千人记者会上,芮成钢提问奥巴马,精彩问答与轻松互动,掀起了记者会的第一个小高潮,他们的对话被全球同步直播转载。
芮成钢也常成为国际媒体专访的对象,去年3月,他接受《纽约时报》专访并作为中国电视人首次登上《纽约时报》商业版头版。而在2008年,美国《财富》周刊也对他进行了专访。
作为中国新一代电视人的代表,芮成钢的国际影响力和被关注程度,被国内外媒体认为是中国作为经济大国软实力上升和媒体外交的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