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药家鑫撞人后刺死伤者疑与其成长经历有关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4日11:09  央视《新闻1+1》

  解说:

  而就在对张妙行凶之后,药家鑫驾车逃逸,又再次撞倒两人,所幸并无大碍,并最终被拦了下来。药家鑫的疯狂让全社会迅速聚焦到这个有些文弱的年轻人身上。而人们惊奇地发现,他是一位来自西安音乐学院的在校大三学生,并且在老师和同学眼中中规中矩,内向平和,从来没有做过违反校规校纪的事。

  史晓眉 西安音乐学院:

  能杀人,交通肇事最后怎么能演变得最后就杀人,大家觉得是特别不可理解。

  解说:

  在今天的庭审现场,药家鑫的辩护律师向法庭提交的证据中,就包括报纸对药家鑫递交悔过书的报告,上学期间的13次奖励,被告人校友、同学、邻居为他求情的四份请愿书,请求法庭给被告人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

  我们不觉得一份悔过书和所谓的下跪道歉,就能将他这样发指的行为,得到一个宽恕。

  解说:

  同样是今天庭审现场,除了愤怒,被害人张妙的丈夫一度情绪失控,失声痛哭。他在妻子去世后,一度因病卧床不起,还要独自照料仅有2岁的儿子。庭审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择日宣判,但药家鑫终将会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法官:

  你现在怎么认识你自己的行为?

  药家鑫:

  我非常后悔,我对不起张妙,对不起她的家人,也对不起我的父母。

  主持人:

  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的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

  李教授,现在大家其实都关心,因为今天的庭审没有一个最后的结果,但是由于他是不是自首这个情节,有可能存在量刑上的一些差异,您觉得这个孩子有可能被判成极刑吗?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因为我们在刑法上,自首是一个很重要的减刑的、从轻的机会,也就是这么一个条件。我个人觉得这个案件现在还要考虑其他一些因素。一个就是他能不能取得被害人的谅解,因为我们在司法过程中,我们要考虑的是双方,而不是一方,所以他的态度,以及他现在所有的这些表现,包括他案后的自首,以及他家人的表现,可能在法庭上都会考虑。所以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主持人:

  您是搞犯罪心理学的,您从目前得到的关于这个孩子的报道,您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年轻人?

  李枚瑾:

  首先说了,非常遗憾,我觉得他是受过一个良好的音乐教育的。因为我们常常说,音乐可以熏陶人的这种情操。但是这个事恰恰发生在一个喜欢音乐,而且钢琴已经达到很高水准的这样一个大学生身上。所以我觉得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作为一个大学生,他能进入到这个层面的话,很多人的认知,应该说他心理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水准,他能够知道一个事情的轻重。

  但是当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人们最开始不能理解,他本来是一个很轻的事情,为什么却做出了这么一个结果。所以我觉得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觉得就是药家鑫在成长过程当中,他心理的发展过程缺失了很多的东西。从目前来看,我认为缺失的很重要一点是他的观念。我们常常说一个人做与不做就在一念之差,就有一个问题了,这个念是什么?念我们常常说是人的心理当中的心理的制动的东西,什么叫制动?比如车要开起来,必须要有刹车,如果没有刹车,这个车开起来是非常危险的。心理也一样,当你有需要,你有欲望,你有很多努力的时候,哪些事情该停,这个停与不停取决于什么?一个,除了你的能力不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观念。

  主持人:

  您说这个问题,当我们看药家鑫这个年轻人成长背景的时候,他父母都在,而且父母对他严加施教,所以他才能今天上了一个非常好的大学,而且受的是专业的音乐教育,他才能有今天,那为什么他会在这方面,比如说在人生哪些方面,框框这方面会有这么大的缺失?

  李玫瑾:

  这个问题我觉得特别好。也就是说我们要明白,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我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心理抚养。心理抚养是什么意思?现在很多孩子,可能我们给他一个很好的家庭物质条件,让他受到一个良好的教育。整个这个过程你觉得已经塑造了一个有能力,能够自食其力,而且能够很有修养、很有礼仪的人。但是他中间会有一些心理上的缺失,心理缺失来自于哪?比如说情感上的叫亲子陪伴,这个陪伴和不陪伴,对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第二,在他耳边经常唠叨。比如我经常见犯罪人会问他们一个话,就是你从小到大,你印象当中妈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尤其是管教你的时候是什么话,我们就会发现很多犯罪人皱着眉头想半天说,不记得了。说明什么?说明他没有耳边的唠叨,这个唠叨一个是没有,一个是可能他根本不记得。这个东西的结果是什么?他就没有观念,比如有些孩子会告诉我说,我爸爸常说的一句话叫“人穷志不穷”,还有的说“丢什么不要丢面子”。

  像这些问题都让我们看到是平时家庭的这种心理上的东西给予孩子的非常重要,而我们看到药家鑫他从小到大练琴,父母只是让他练琴,甚至把他关到地下室去让他去练。刚才我讲的这两个东西都很少。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知道,练琴它有什么特点?包括我们看郎朗,他介绍他的情况,曾经他父亲跟他讲,你不好好练,我就把你弄到楼下,然后我也跳楼。所以人在这种情况下,他有一种被迫的和强制的背景,他往往会变得慢慢冷漠下来,这种冷漠他可能会练得很好,但是什么都不当回事了。所以我觉得他缺少的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和这种心理抚养,交流的情感和观念这两个东西我认为他有缺失。

  主持人:

  药家鑫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外表很温和,而且是一个平静的孩子,但是在外表温和、平静的底下,他心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看看他在庭审上是怎么说的。

  (播放短片)

  药家鑫:

  从小到大,我生活几乎除了学习以外就是练琴,妈妈陪我练琴,小的时候每周练琴,妈妈为了练琴,妈妈都会打我,或者拿皮带抽我,妈妈为了不让我以学习压力作业多为借口,就回到家先弹琴,弹完琴才能写作业,我害怕作业写不完,小学课间除了上厕所都不会离开座位,我就一直在赶着写家庭作业。

  上了初中,学习下降了,成绩不好,爸爸很着急,爸爸转业以后就没有再找工作,他学我的数理化,然后给我辅导。有一段时间,爸爸看我的成绩不好,没有努力学,把我关在地下室里面,除了吃饭能上楼以外,其他时间都在地下室里待着。

  法官:

  你对你从小到大的经历,你是什么感觉?

  药家鑫:

  我觉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压力特别大,我经常想自杀。上了大学以后,我慢慢理解爸妈是特别爱我的,他们虽然严厉,但是希望我好。我上了大学,我想让他们为我骄傲,我在课余时间就会教孩子弹琴。

  大二的时候,我几乎没有(空闲时间),除了学习以外,练琴的时间都在教孩子,就是每个地方教,这个教完教那个,每天晚上经常都是快11点才回到家,周六周日也在外面,寒暑假也在外面上课。

  我大二的时候,学习压力也大,然后教孩子学琴也比较累一些。

  主持人:

  本台记者已经对药家鑫进行了采访,但很可惜,我们还没有拿到这个采访的内容。李教授给本台记者采访的时候提供了这样一个采访的清单,其中是列出了您关心的一个问题,我发现您有这么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就是问药家鑫,你拔刀去刺向那个年轻女人的时候,她会有喊叫、乞求、呻吟,那么在这种声音中,你共扎她六次,现在回想,你当时是什么样的心理和心态。您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刚才听了他对他从小长大这个过程,您觉得您对这个问题会是什么样的解释?

  李玫瑾:

  在这之前我是没有看到这一段的,我现在看到这一段,我突然就明白了。心理学上有一个词,经常叫强迫行为,强迫行为就是什么?他做的这个动作往往不是他的一种兴趣动作,而是一种机械的他在做,这个动作往往它会变成一个什么?替代行为。所以我现在突然明白什么呢?你刚刚问我的这个问题,也是我要问药家鑫的问题,他拿刀扎向这个女孩的时候,我认为他的动作是在他心里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时候,却被摁在钢琴跟前弹琴的一个同样的动作。

  主持人:

  报复。

  李枚瑾:

  对,他这个动作不是报复,他是什么呢?实际上属于当我不满的时候,我弹琴本身是来发泄我内心的一种愤怒或者情绪。因此,当他再遇到这么一个不愉快的刺激的时候,他看到一个人被撞伤了,而且在记他的车号,他这个刀的行为实际上类似于砸琴的行为。

  主持人:

  但是琴是没有生命的物,这是人,这能联系在一块吗?

  李枚瑾:

  这两个区分在哪呢?不在于客观的刺激物,而在于自己的内心。也就是说我面对的是一个人和面对的是一个琴,这个区分虽然我们看的客观物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人的感受上,他会把它等同。其实有很多年轻人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当他遇到一个生活中的麻烦的时候,他最容易出现一些简单的行为,就是把人作为一个客观物。比如说两个孩子被他爸爸妈妈学习要求很多,最后他要去网吧玩,他很气愤爸爸妈妈管,最后俩人商量以后给他爸爸妈妈下毒,他觉得只要把爸爸妈妈毒死了,就没有人管了,所以后来当爸爸妈妈真的倒下的时候,他们俩很高兴,锁上门出去玩去了。玩到晚上,被警察找到了,然后关到拘留所里,他们说这会儿开始想爸爸妈妈了,他们开始知道自己的生活当中没有爸爸妈妈不行了。

  在很多心理不成熟的人当中,他往往是把人只做一个不良的刺激物,他觉得只要把这个人做掉了,这个刺激物就消失了,他却不明白生命背后的东西是什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