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我们通过对于药家鑫这个人的描述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很矛盾的综合体,他既温顺,但是他同时又很暴虐。这样一个有矛盾性格的孩子到底成长于什么样的家庭,我们随着记者前去调查。
(播放短片)
解说:
今天的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庭上,我们屡屡看到被告人药家鑫在审讯过程中抽泣流泪。然而,在坐无虚席的旁听席上,我们却见不到这个22岁哭泣男孩的父母。
自去年10月那场惨剧发生以来,药家鑫的家庭猜测就一直不绝于耳。而就在药家鑫案开庭前夕,记者走访药家的居所,带您揭开一个真实的药家。
这是药家居住的小区,普通,甚至略显陈旧。据邻居们介绍,药家鑫家所住的这栋楼已经建成20多年了,药家鑫一家三口就常住在这里。
药家鑫家的邻居:
因为我有时候早出晚归,或者在家里面呆着,我只是听过他弹琴。
解说:
据邻居介绍,药家鑫的父母曾在工厂工作,母亲已经退休,父亲曾是厂里的一位干部,但是前些年已经离职自谋职业,具体做什么他们也不清楚。
药家鑫家的邻居:
男的(药家鑫的父亲)再没有上班。
记者:
没上班,他自己做生意?
药家鑫家的邻居:
也没有做。
解说:
邻居说,他们也是看到媒体报道后才知道这家孩子出事了。而事发之前,邻居有关药家鑫的最新信息就是,两个多月之前,这个小伙子开上了家长给他买的新车。
药家鑫家的邻居:
在楼下见过他那个车。
记者:
就那个雪佛兰那个?
药家鑫家的邻居:
嗯。
解说:
邻居们说,虽然他们为儿子买了车,但是那辆家庭轿车也不过十三四万元,并且这也是药家鑫家的第一辆车。
药家鑫家的邻居:
父母对儿女好,他如果有这个能力,是一种风尚,好象大家都有个汽车,那给儿子买个汽车,这没什么奇怪的。
主持人:
李教授,在您看来,药家鑫成长的这个家庭,是像普普通通,千千万万的众多家庭中的一个,还是说他家庭有些独特的地方、可以分析的地方?
李枚瑾:
我认为他的家庭非常普通,也就是说爸爸妈妈真的是在靠自己的那点工薪钱去养大他。而且我们知道一个家里有一个孩子练琴的话,他付出的费用是非常高的。所以看他的家庭情况来看,也没有积蓄多少。我想可能爸爸妈妈也从心里非常爱这个儿子,所以当他大学之后,想他去做家教很辛苦,给他买了这辆车。我认为从他这个背景来看,他没有什么我们所说的一些“官二代”、“富二代”的骄横,我认为他不是这个问题。
主持人:
我们怎么看他说出的这两句话,药家鑫他曾经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他怕受害者缠着他,所以他才弄死她。另外,他还流露过,看到对方是农民,觉得农民难缠,所以他才做出这个举动。他这种想法和家庭的教育、成长背景有没有关系?
李枚瑾:
我在我的问卷当中也提出了大量这样的问题,我也想了解这个客观事实。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认识,我认为药家鑫说的这个话,有一部分是他的无知和偏见,但也有一部分确实来自我们说的一种社会偏见,或者叫社会刻板印象。我觉得他说难缠这个词,我们就会知道,一个事你一旦遇到的话,它不是一下子能解决。我们知道很多诉讼的事情都确实比较复杂,更何况交通,你又撞的是人。
第二,他说一个农村人难缠,这个问题我不知道他有什么样的出处,比如说他是不是家有农村的亲戚,或者说他身边有一些人遇到过什么事情,让他知道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确实不是他一个人的一种东西,我认为这个案件,药家鑫说的话确实是完全错误的,但是他确实也在社会当中可以找到相应的一种背景。因此我觉得这个案件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这个社会有哪些是属于社会偏见,而这种偏见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在社会心理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也就是说当你对一类人形成一种印象的时候,你会把所有这类人都往这个印象里套,但是我们知道事实不是这样,无论什么地方的人,都有好人,有坏人,有有志气的,也有无志气的人。所以这个过程怎么让年轻人去认识,或者让整个社会真的能客观地看待外界,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我觉得这个也是我们现在社会当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主持人:
大家还普遍关心,就像您说的,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培养出来的这么一个孩子,他怎么可能就做出今天这么一个很出乎人们意料的举动,怎么去避免它?
李枚瑾:
这个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哪些东西是必须要给的。因为过去在我们小的时候经常听老人讲,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电视,没有那么多广播,老人的话,往往就是一辈子都记着的耳边的一句话是什么?咱不能干伤天害理的事,刚才讲的做人要有志气。这些话实际上代表很传统的我们行为底线的东西。我觉得人在成长过程当中,第一,要给孩子这种底线,什么事是绝对不能做的,比如说谎就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