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换头术”被更正,业内人士仍然质疑
11月21日上午,因“换头术”备受质疑和关注的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任晓平,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主楼会议室就相关信息向多家媒体进行了现场回应。
任晓平更正:不是“换头术”,是“实验模型”
发布会一开始,任晓平就强调了一个“更正”:“我们团队最新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完成了人类第一例头移植外科手术的实验模型,我们并没有做换头术,也不是像有些报道中所说的在尸体上完成了一个解剖术。”
“上周末国外媒体过早地透露了我的部分科研,报道说在哈医大我们完成了人类第一例头移植手术,这么说并不妥当。”任晓平说,“换头术、头移植都应该是针对活人的。我们做的是尸体,是按科学步骤完成了第一例人体头移植实验模型。”
自11月17日英国《每日邮报》刊发关于头移植的最新报道后,就引发了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和业内专家的质疑。
在面对媒体的半个多小时发布会中,任晓平反复强调他们的突破性成就是实验模型:“这个首例人体头移植实验模型意义非常重大,是医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是人类现代医学史上第一次把头移植的整个科学步骤、手术设计完整地提出来。”
他加重语气说:“中国当前很多手术的术式设计大部分是参照西方医学,但头移植国内外都没有现成的手术设计方案可以遵循,所以我们中国人的团队在哈医大平台上第一个提出了头移植临床前的手术模型设计。我不敢保证现在这个头移植手术方案就是最后版本,医学是实验科学,就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但我们提出的首例头移植手术完整方案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面对记者再次追问这个实验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任晓平说:“不要说成功,说‘完成’更好。我们完成了一项科学研究,并发表在世界著名的医学期刊上。媒体朋友可以去网上查阅我的论文,我们实验的数据和过程在论文里都有详细阐述。”
任晓平介绍,其和团队所著标题为《世界首例头移植外科手术模型》的论文,已经在美国医学杂志《国际神经外科》上发表。
在任晓平提供的论文封面上,“论文摘要”部分显示,该实验方法是“在最近死去的两具尸体上进行一次头部吻合术的排练”,结论是“全面的头部吻合术中包括了颈部手术、血管外科、整形外科、外科消化系、神经外科以及手术操作在内的研究。这次演练确认了对人类实行头部吻合术的可行性,并进一步验证了手术计划的有效性。为实现活体头部吻合术做了准备,实现了对各操作团队人员的教育和协调演练。”
科技日报记者查询发现,发表该论文的网站是一个国际开源获取神经外科学论文的网站,该期刊是一个独立的出版物,不隶属于任何社会或组织。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教授、医学博士詹姆斯·奥斯曼是《国际神经外科学》开源获取论文网站的名誉主编,他审核了该论文。
业内专家:“不想参与没有任何意义的自我炒作”
面对媒体,任晓平做得最多的是强调“我们完成的是人类第一例头移植外科手术模型设计”,粗略统计,在发布会上这句话他说了五六次。
对任晓平的郑重“更正”,业内专家仍不以为然。
当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两位专家时,他们坚决不愿意透露姓名,表示“不想参与没有任何意义的自我炒作”“不想蹭热度”。
这两位专家表示,如果是单纯的模型试验,在物理学上连接成功了意义不大,距离活体试验和临床应用还有不小距离,如何解决手术后头部和肢体的排异,如何做到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攻克这些难题,活体移植才有意义。
“如果像坚持换头术的医生所言,罹患脊髓肌肉萎缩症患者,身体萎缩了但大脑清醒,可以进行换头术的话,那遇到的问题就是不进行换头术病人还不会死,一旦进行了反而死了。”其中一位专家说。
“最关键的是,换头术不是简单的A+B的组合。按照医学常识,大脑支配着一切,把甲的脑袋换在乙的身体,这个人思维是甲的,肢体又是乙的。如果换头术能成功了,甲借用乙的身子,而甲的思维方式和记忆等都没变,那这个‘新体’就是甲,乙又该何去何从呢?如果换头术成功了,第一个问题就是‘我是谁’?”两位专家都谈到手术涉及的医学伦理学问题。
在医学发展史上,第一例肾脏移植、第一例心脏移植虽然都引发了争议,但这些手术最终合法并为人们接受。
“在器官移植中,我们必须追问一个问题:哪些是构成存在意义上一个人所必须的部分?”专家指出,“医生不是匠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不可能只是在做技术,他还是伦理学家。任何医生无论内外科都要按照全世界共识,严格遵守伦理标准和法律底线来去做,不能为了超越而突破底线。因为医学有一套严格的法律法规,就连用患者的血做实验都要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讨论通过,更别说做这么大的手术。”
“现在提‘换头术’,只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一个吸引眼球的噱头而已。”两位专家如是说,并均对骨科大夫做此手术表示质疑。
责任编辑:张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