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月夕、八月节、追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等,是流行于我国众多民族与世界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为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undefined

undefined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李白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月饼是中秋节节日传统美食,象征着团圆,也是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小吃。根据地域分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深受人们喜爱。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仅为一种点心食品,中秋节吃月饼习俗开始于唐朝,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饮食习俗。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联络情感的重要礼品。时至今日,月饼品种繁多,风味因地各异。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是写中秋赏月场景。中秋来临,贾母兴致很高,她并不知大观园将被抄检,贾家已经危机四伏,吩咐把家宴摆在大观园,先在嘉荫堂布置灯彩,又将宴席移至凸碧山之峰脊上,击鼓传花,讲笑话,赏桂饮酒,复命人月下吹笛:“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笛声远远地从桂花树下传来,“呜呜咽咽,悠悠扬扬”,“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素然危坐,默默相赏”。随后,笛声再次响起,“呜呜咽咽,袅袅悠悠”,悲怨凄凉,贾母垂泪,众人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

  贾府合家赏月,曲终人散,林黛玉、史湘云二人又相约至凹晶馆,凸碧堂在山脊高处,凹晶馆则低洼近水,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好像是为赏玩月景而设计的,有喜爱“山高月小”的,就到凸碧山;有欣赏“皓月清波”的,就往凹晶馆。黛玉、湘云都是寄居贾府的孤女,才情出众,二人在这“团圆”之夜,念及身世凄苦,感伤联句,写下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诗句,连出来玩赏清池皓月的出家人妙玉也自告奋勇将联句续完。前者反映了清代贵族之家的风流儒雅的文娱生活,后者则显幽雅深沉,过于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