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
随着美国对阿富汗战争的全面展开,美国总统布什的一举一动进一步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这位当初在一片争议声中入主白宫的“弱势总统”明显加强了自己的地位,他的支持率也急剧增长。那么,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战争使总统变得更为强大
美国总统在美国政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总统的头衔包括:国家元首、最高行政长官、主要立法者、首席外交官、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政党领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国内政策相比,总统在外交领域的权力较少受到牵制。有人甚至说,美国存在着“两种总统支配权”:在国内问题上,国会具有相当大的发言权,总统与国会之间的争夺相对激烈;而在国际事务中,总统经常会占据优势地位。一般来说,国会对于总统外交政策方面提议的支持度要明显大于对其国内政策建议的支持度。
在危机和战争状态下,美国总统的作用会进一步上升。通常来说,这类问题往往关系到美国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当这些利益受到威胁时,其他的政策目标和利益之争都会被排除在外。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1950年朝鲜战争、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以及今年的“9·11”事件都是突出的例子。
面对外来的危机,美国媒体和公众都会给予极大的关注,美国国内的凝聚力会上升,民族主义情绪会空前高涨。民众要求有一个核心的领导,能够带领美国渡过难关。总统担负起这一角色自然是责无旁贷。对于总统采取的任何措施,公众和媒体基本上都采取支持的态度。在危急状态下,美国公众一般不能容忍有人出来和总统唱反调,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不利于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在这时,任何问题都可以被看做一个爱国与否的问题,而反对总统的行动则极有可能被戴上“对国家不忠”的帽子。
在涉及战争的问题时,那些一向喜欢与总统唱反调的国会议员们也会变得非常谨慎,通常都会为总统的政策大开绿灯。在他们看来,总统为首的行政部门具备更好的处理对外事务的能力;况且,在危急情势下,国会所能获得的信息非常有限,如果国会议员贸然发出同行政部门不同的声音,造成不必要的干扰,那么不仅不能获得政治收益,相反可能会受到选民的唾弃。60年代中期,尽管国会中有几十名参议员公开反对越南战争,但实际投票反对为这场战争拨款的仅仅有两名参议员。结果,1968年,这两名参议员在初选中都落选了。通常情况下,总统也会利用国会议员的这种心态,以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为由单方面采取行动。
依照美国宪法,国会拥有宣战权。但是,在美国历史上总共超过200次的军事行动中,国会只有5次正式宣战:1812年的美英战争、1846年的对墨西哥战争、1898年的美西战争、1917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41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美国在朝鲜半岛和越南进行的两场大规模战争都没有经过国会宣战。尽管国会在1973年通过了《战争权力法案》,但事实证明,这种限制是非常有限的,并没能有效地使国会参与到决策中来。
“9·11”事件之后,很多方面似乎都再次验证了这些规律。布什总统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国会则授权总统采取任何必要的措施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在布什政府的要求下,国会通过了颇有争议的反恐怖主义法案,扩大了联邦执法机构在反恐怖主义方面的权限。与此同时,美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公众对布什的支持率上升到85%以上,普遍难以容忍不同的声音。美国的主要媒体都和政府保持一致,失去了以往的独立性,而部分批评政府的新闻人员或被扫地出门,或受到威胁。比如,《洛杉矶时报》评论家罗森博格对布什电视演讲的技巧提出批评后,随即收到了1000多个电话、电子邮件和信件,人们质疑他是否爱国,甚至威胁要他的命。布什政府则强化了对公众舆论的诱导,加强了对新闻媒体的控制,对不听话者予以惩罚。撤换“美国之音”电台台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总统改变了战争,还是战争改变了总统
战争往往会带来一些新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革。这里,就涉及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总统改变了战争,还是战争改变了总统?
尽管战争为美国总统提供了抢眼的舞台,但总统的能力和风格各不相同,表现也会不尽一致。20世纪美国最为抢眼的强势总统当属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面对国内孤立主义的牵制和国际环境的险恶,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必要的步骤,使得美国在正式参战之前实际上已经不宣而战。在发布《大西洋宪章》、举行数次重要的首脑会晤以及创建联合国等问题上,罗斯福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参与作出的许多决定影响了战后多年的国际格局。
不过,总统的作用最终受制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比较而言,战争会改变总统的一些理念,导致其对外政策的调整。比如,面对20世纪30年代欧洲局势的恶化,罗斯福总统调整了美国的对苏政策,同苏联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在对华问题上,也从纵容姑息日本侵略中国,直到同中国结盟,共同打击法西斯,有一个明显的调整过程。
此次“9·11”事件同样冲击了布什总统的一些政策思路。在国内政策方面,作为一个典型的共和党政府,布什政府的治国理念是反对大政府,认为政府管得越少越好。“9·11”事件后,联邦政府已经扩大了其在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作用。比如,联邦政府直接介入机场安全、强化飞机安全设施、重要地带的监控等。出于灾后重建、国防安全和反击恐怖主义的需要,美国政府还将大幅提高联邦预算开支,增强政府的干预力度,从而朝着大政府的方向发展。在这场没有明显前后方界限的战争中,美国联邦政府的干预作用已经明显上升。
不仅如此,布什政府的外交风格也已经发生了变化。此前,布什政府推行单边主义政策,引来了国际社会的普遍不满。“9·11”事件之后,布什政府展开外交斡旋,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建立起反恐怖主义的国际联盟。美国在对待联合国的态度以及防止生化武器、巴以等问题上,也进行了明显的调整。应该说,新的形势已经迫使布什政府收敛了单边主义对外政策。
布什能从战争中受益吗
反恐怖主义战争的进行,既对布什总统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挑战,也为他带来了机遇。战争状态下,在总统权力增大的同时,其支持率通常会得到大幅提高,总统执政所遇到的国内阻力和受到的牵制也要小。对于布什来说,这无疑是好的。目前共和、民主两党在国会特别是在参议院中的力量差距非常小。如果在和平时期,布什要推动国会通过其希望的议案,自然难度不小;然而,在目前这种非常时期,布什却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国会的支持。
战争的持续,还会为美国的选举增加变数。历史上,一些政客就是利用战争赢得了大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威尔逊依靠“他使得我们置身战争之外”的口号而赢得了连任。由于二战的需要,富兰克林·罗斯福四次连任美国总统,创下了历史纪录。1952年,艾森豪威尔迎合选民渴望结束战争的愿望,提出了“艾克是个和平使者”的竞选口号,公开承诺要尽早“体面地”结束朝鲜战争。正是迎合了选民的需要,他最终当选为第三十四届总统。当然,也有反面的例子。20世纪60年代,由于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约翰逊总统不得不放弃竞选连任。
美国遭袭之后,布什总统的表现获得了大多数美国民众的认可。危机事态的出现,使得布什成为全美凝聚的核心。不过,由于这场战争异常复杂,况且距离2004年大选还有些时日,现在还难以对选举结果作出判断。当年,老布什在海湾战争前后的支持率高达90%以上,然而由于没有及时应变,将精力转到国内事务方面,最终败给了富有朝气的克林顿。或许这一次布什总统会从中吸取一些教训。本报特约记者袁征
《环球时报》(2001年11月27日第十六版)
   订阅社会、娱乐新闻短信 中手机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