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前沿追踪:我闯进了萨达姆的行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2月21日06:08 外滩画报 | ||
万页武器报告是伊拉克方面提供的,武器核查小组也在做自己的报告。跟着武器核查小组行动成为我们这些驻巴格达记者的一个日常工作。 跟了好几天,都没有见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倒是借他们的光,进了一回萨达姆的宫殿。 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工作有“三不许”,第一,不许直呼总统萨达姆的名号;第二,不许随便拍照;第三,不许对着萨达姆的官邸指指点点。12月3日,记者得以三戒全破,并且进入了一座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的神秘府邸。据说,这是萨达姆8座宫殿中的一个。 3日清晨,在从驻地前往运河饭店的途中——运河饭店是联合国核查小组在巴格达的办公地点——记者经过了一座神秘的萨达姆的行宫。但见白墙高耸,高墙之上还架设着双管联发的高射机枪,大门富丽堂皇,门口有士卒守卫。当时就想,这个宫殿会不会被核查呀? 到了运河饭店,跟着联合国的车队出发,这一次和以前不同的是,几乎联合国所有的车都出动了,显然今天会有大动作。 绕了几个圈子,车队就浩浩荡荡地开往目的地,抬头一看,竟然是早晨经过的那家宫殿。 由于始终严密封锁,伊拉克人都只能在电视中偶尔见到这些宫殿的远景。至于外国人,莫说进入,就连从远处拍照,都绝对禁止,所以,即使在可以拍照的旅游点,相机的镜头也是绝对不允许朝向有总统府的方向的。 这回,真地要“闯宫”,看来核查组的确要出重手。未等汽车停住,记者便跳下车来,端起相机朝前冲。冲到跟前,才发现联合国的车队并没有进入宫门,而是垂头丧气地拥堵在门口,迎面走来怒气冲冲的一位老头儿——联合国对伊拉克武器核查小组负责人迪米特里·皮里克斯,显然,老先生遭到了守卫总统府的士兵的拒绝。 毫不犹豫,我和法新社的一位摄影记者首先抢占有利位置,对着迪米特里·皮里克斯的表情就是一阵狂拍。同时,我的心里还在不住地打鼓,但愿不要出事!——当然,并非所有的记者都这样想,站在记者身后的一位西方电视记者,就一边用手在背后把记者往一旁推,一边对着镜头大声地说,“联合国武器核查组在巴格达的核查工作受到了阻碍,迪米特里已经被拒绝进入萨达姆的总统府,目前正在交涉,如果今天不能进入,这就意味着对联合国1441号决议的实质性违反……目前的时间已经过去了5分钟,这是对萨达姆·候赛因的一次真正的考验……”——整个一个唯恐天下不乱。 后来,迪米特里先焦急地回到座车,用步话机同有关方面联络,一面对着已经变得有些“疯狂”记者群喊道:“请给我们空间,完成我们的工作”。站在最前面的记者,听得此言,立即抽身后退,没想到,其他的记者马上扑上来,填补了这个空间。 迪米特里在联络了一阵之后,从陪同联合国车队的伊拉克方面车队中,走来一位秃头的伊拉克官员,低语几句之后,返身向总统府大门走去,看来要进去。我赶紧跟随着他向大铁门冲去,果然,铁门洞开,伊拉克官员和一辆陪同车随即进入府内。借着开门的空隙,记者和大家一起,举起相机对内一阵猛拍,直到卫兵强行关门为止。从门缝里看去,府内是一大片的园林,远处两座阿拉伯绿色圆顶建筑交相呼应,俨然一派皇家的气派。 联合国车队总共在门口呆了10分钟之后,萨达姆的高级顾问赶到现场,总统府大门重新打开,一辆联合国车开了进去,其他车辆或者留在原地,或者掉头离去。至于记者们,则从大门口往里挤,寻找着仅有的角度拍摄着府内的情景。等到卫兵将大门强行关闭之后,记者们又对着门上的观察口,对里面一个劲地猛拍,甚至卫兵用白纸挡住了观察口后,还有胆大的西方记者,用手撕开白纸,企图再拍,只是没想到,白纸的后面还有卫兵的手掌…… 当然,并非所有的记者都敢如此死缠烂打地“闯宫”,伊拉克的当地记者或者外国媒体的伊拉克雇员,大多都远远地站着,敬畏之状溢于言表。 发稿要紧,我没有过多纠缠,马上回办公的地方向国内发稿。 事后,通过联合国发言人,记者了解到,在本次核查中,当时在巴格达的所有17名核查员都参加了行动,他们兵分两路进入总统府,并随即对整个总统府进行了“冷冻”处理,即由联合国核查员把守各处出入口,禁止未经联合国邀请的任何伊拉克人员进入。核查员在府内又分成了3组,一组负责检查建筑物内房间,一组负责检查室外,还有一组负责一些特别的房间或建筑物。按照发言人的说法,伊拉克方面基本认真配合了整个过程,但核查组没有公布核查的具体结果。发完稿之后,我立马又回总统府,及至到时,发现铁门已然敞开,各国记者进出自由。吃惊之余,赶紧下车上前去一看,哈哈!刚才还谨慎异常的伊拉克记者,如今已经和曾经奋力“拼杀”的外国记者一起,“摇身一变”,成了造访总统府的“游客”,互相嬉笑着合影留念,刚才还凶巴巴的伊拉克卫兵,已经面带微笑站在一旁。方才各路媒体奋力“拼杀”的“战场”,俨然成了巴格达的最新旅游景点! 在总统府内,记者发现,这里如同整个巴格达一样,曾经相当富丽堂皇,但如今已经是草坪枯黄,鲜花杂乱,喷泉干枯,圆顶下面的墙壁上,由于渗水而斑驳成一块一块,至于“宫殿”里面“本应”有的“后宫粉黛、妃嫔”更是了无踪迹,只有几个一看就知道是军人的粗大男子,穿着便装,手持巴格达特有的远距离无绳电话“大砖头”,相当克制地请“参观”结束的记者离开。外滩画报驻巴格达特约记者晨雨/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