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牢记国仇家恨 科威特人不相信和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24日10:25 环球时报 | ||
本报赴海湾特派记者胡锡进 宋念申 当前全球的反战示威一浪高过一浪,然而在12年前遭受伊拉克侵略的科威特则是一个例外。世界上大概没有人像科威特人那样急切地等待战争的来临,恐怕也没有人像科威特人那样盼望萨达姆下台。当地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阿拉伯时报》16日的社论标题是:《时候到了》,17日的标题是:《战争近了》。 在科威特:纪念失踪战俘的旗帜与国旗并排 在科威特,到处都能见到飘扬的国旗,而且总有另外两面旗帜与国旗在一起,一面是白底上一个指纹图案,另一面是黄底上一个圆形图案(见图)。前者是为了纪念1990年在伊拉克入侵时死去的人,后者则是纪念战时失踪人员。12年来,国仇家恨在科威特人心中丝毫没有减弱,而他们最痛苦的莫过于战俘问题。1990年到1991年间,共有605名科威特平民或军人被伊拉克掳走,至今未有结果。科威特方面称,他们掌握着极为详尽的资料,可以证明这605名科威特公民确实被伊拉克人关押着,但伊拉克方面则拒不承认,也不透露有关这605名战俘的任何信息。 初到科威特,记者对这一敏感问题并不太了解,也未给予关注,而到科威特新闻部申请采访协助的时候,新闻部工作人员主动推荐我们采访战俘问题,并迅速安排我们采访“国家失踪人员委员会”。我们这才意识到,在科威特人眼里,这是一个重大问题。 “国家失踪人员委员会”成立于1992年,专门负责调查案件和联系失踪人员家属。委员会有座大型的失踪战俘展厅,605人的彩色照片被整齐地印在展厅墙壁上方,下面环绕着一组描写科威特人被掳掠的宣传画,画与画之间还悬挂着联合国、北约、国际红十字会等国际组织的标志及一些为解决科威特问题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国家的国旗图案,中国的国旗图案就在展厅的入口处。在这里,几位失踪人员家属对记者讲述了12年来的痛苦经历,使记者对科威特人的战争观有了切近的了解。 科威特人认为战争是找回亲人的惟一办法 在科威特海军服役的贾比尔今年27岁,伊拉克入侵后他和哥哥哈马德及家人逃到了沙特。哈马德曾是国民卫队的士兵,这个富有正义感的小伙子觉得应该为国家做点什么,于是报名参加抵抗军,他这一走就再没回来,据说他被关在伊拉克。贾比尔后来也和哥哥一样参了军,他告诉记者,他参军是要保卫国家,要和伊拉克斗一斗。他很希望参加这次对伊战争,但他说:“我不恨伊拉克人,我只是恨这个政权,整个地区都让它搞得人心惶惶,而战争是最后的解决方法。” 萨希拉赫·赛义德如果还活着,今年应该30岁了,他的母亲巴沙尔一提到儿子就忍不住泪流满面。伊拉克入侵时,赛义德还是个学生,同时也是个跆拳道运动员,正准备代表科威特去北京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他当时在捷克进行赛前训练,经陆路回国时意外地在边境被捕。巴沙尔通过伊拉克的亲戚多方打听,知道儿子被关在伊拉克的监狱里,但很快又失去了儿子的音讯。从此她的性格变得非常焦躁,丈夫也因此与她离了婚。12年来,她依靠政府对离婚妇女及失踪人员家属的补助生活,每天都在想儿子现在应该多大了,是否还活着,并向真主祈求能再见到他。 “他离开家去捷克训练时对我说:‘妈妈,也许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我非常吃惊,问他为什么,他笑着对我说:‘我和你开玩笑呢,只是想知道你的反应。’”巴沙尔说自己没想到她果然再没见到儿子。她现在惟一盼望的,就是战争早点到来,她觉得这是惟一能知道儿子下落的方式。 为了消除战争造成的痛苦,科威特人选择另一场战争 记者对战俘家庭的采访持续了近3个小时,为记者做义务翻译的阿卜杜拉先生是位退休老人,他对记者说起了在被占领期间的记忆,比如家里不准有科威特国旗;食品短缺;伊拉克医生不给科威特人看病;限制车辆用油等等。 然而最痛苦的莫过于他的儿子至今下落不明。儿子战前在电视台当工程师。被捕后,伊拉克方面曾要求他交一笔钱来赎回儿子,但看到身边的朋友交了巨款也没能赎回亲人,他明白这只不过是一个骗局。 记者问他,是否想过,如果儿子已经不在人世了怎么办。他说恐怕每个失踪人员家属都这样想过,只不过没有人敢这样说出来。家属们都需要证明,如果他们的亲人死了,必须要有充足的证据。12年来,对儿子的思念在阿卜杜拉那里变成了一种非常复杂矛盾的情感。“有时候我倒真希望我儿子已经死了,这样我们还好过些。” 也许正因如此,所有的家属都说:是时候了,该结束了,我们要结果。当记者问道,如果战争没有打响,你们会有什么感觉时,得到的回答竟然惊人的一致:“伤心,沮丧,愤怒。”在这样一种激愤的情感面前,记者甚至无法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相信战争造成的痛苦真能够被另一场战争消除吗?科威特人已不愿去多想战争本身的性质,他们对记者说,他们相信美军的技术,相信这场战争不会造成太多的无辜人员伤亡。 记者到科威特快一个星期了,至今还没有发现一个科威特人认为战争不会发生。虽然每个科威特人都说自己并不喜欢战争,但他们显然已失去了耐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