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雄”说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28日19:29 国际先驱导报 | ||
作者 本报驻耶路撒冷记者聂晓阳 以色列国防部长莫法兹到国会开会,笔挺的西装上却斜背了一只用黑色塑料绳穿系的防毒面具。我到一户人家做客,一进门就看到门口放着全家人的防毒面具,那是预备出门时随身携带的。他们说,几天以来,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刺耳的警报忽然响起。 在战争的恐惧下,和平成为人们最大的梦想。战争也许符合某些人的所谓利益,但是战争摧残的却是更多人最基本的利益——和平。 伊拉克电视播放了美军战俘的镜头后,我的一位邻居在报纸上读到消息后连连叹息。她说,那些能够决定战争的人应该自己走上前线,去体验风沙和遭遇战,最好“让他们自己也被俘虏一回”。 我想,如果那些决策者真的有一天成为战俘,他们一定会为发动战争而后悔。在经历了战争的一切残酷后他们一定会明白:战争是一场噩梦,没有人愿意生活在噩梦里。 在越南战争期间,一位美国少女曾经写过一首感动了很多人的诗,诗的最后一段是这样的:有许多事你都没有做,你一直容忍我、保护我,有许多事我都想做,等你从越南回来,但是你没有。那个写诗的少女已经故去了,但是她的悲伤并没有死去。 一位记者说,在对待战争等人命关天的重大问题上,记者虽然不一定要愤世嫉俗,但记者必须时时存疑。1965年到1966年期间,正在进行越战的美国政府每日发表的战争公报展现着一片美好的胜利景象。但是很多战地记者采访的结果,却使新闻界对美国政府的信任发生了动摇。最后,“越战必胜”假象破灭,50万美国人为此丧生。 所以,当战争的发动方一遍一遍宣称战争的种种“正义理由”的时候,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表示怀疑。比如刚刚落选奥斯卡的电影《英雄》,通过黑泽明式的风格和美丽得并不真实的镜头,宣扬了“苟为天下战争可也”的思想。影片中秦王认为统一天下比天下人丧命流离更重要。 从伊拉克战争的爆发看,世界依然处在“秦王”的那个年代:历史的后来者自然可以用“天下统一”来为战争文过饰非,置身事外的战争看客自然可以用“消灭独裁”来美化战争,但是战争对于当时的百姓和炮火下的人民来说,一定是丑陋的和值得诅咒的。 《英雄》尽管落选了,但是人类仍然没有进入一个对这样的“英雄”说不的时代。事实上,杀戮者从来都不是什么“英雄”,真正的“英雄”不会双手沾满人民的鲜血。历史不是在残暴和战争中进步的,历史是在反对、防范残暴与战争中进步的。 历史上人类通过战争建立过很多帝国和王朝,但任何一个人的生命只能有一次。雪莱说:同人生相比,帝国兴衰、王朝更迭何足挂齿;同人生相比,日月星辰的运转与归宿又算得了什么? 我想,没有明天的一天无论对谁都是悲哀的。也许大自然就是要通过战争这种东西来说明,生命还有比死于战争更有价值的意义。#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