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战争左右不了石油市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09日17:24 外滩画报 | ||
仗打起来了,反而油价降到一个最低点;打着打着,又升了;快打到巴格达了,油价又降了…… 编者按:美国领导的伊拉克战争的打响到底对石油市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让人们琢磨不透。 起起伏伏的背后,会有恐慌,会有霸权吗? 本报特约评论员 王新刚(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倒萨”战争战端开启,世界石油市场反应迅速。世界石油市场结束了几个月来捉摸不定的局面,油价跌至3个月的最低点。但是开战后一周,原油价格又逐步回升,3月27日突破每桶30美元,一周内上涨14%,4月1日又回落到30美元以内。 此前,世界油价起伏不定。2002年11月中,美国有专家估计,美伊开战,2003年第一季度原油价格将达到80美元/桶。2003年1—2月间,战事迟迟未能开打,原油市场又积累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欧佩克秘书长席尔瓦3月中旬称,现在石油供应充足,甚至担心石油供应过剩。此间业内人士分析,如果国际能源机构动用战略储备,布伦特原油可能降到每桶20美元。因此,开战前虽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但油价并未出现80美元/桶的高价位。相反,战事开启的3月20日,伦敦布伦特原油价格出现3个月来25.3美元/桶的最低点。 石油恐慌不会出现 战争爆发后两周来油价攀升的原因,首先是美英联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受挫;其次,据传伊拉克点燃并破坏了其南部的部分油井,恢复生产至少需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第三,联合国秘书长暂停了伊拉克石油换食品计划;第四,非洲产油大国尼日利亚爆发政治暴力活动,石油产量减少40%。由于上述因素,石油市场焦虑感增加,以致美国轻质原油5月交货价上升到30.76美元/桶,而此价格还曾上涨到每桶30.84美元。 然而,在战争背景下,油价从25.3上涨到30.84美元,此涨幅并不算大。在上述近期内影响油价的四项因素中,除去第一个因素,其他因素不会长期影响油价。伊拉克虽点燃了南部油田的部分油井,但数量有限,一旦局势得到控制,3个月内恢复生产不是不可能的。石油换食品计划暂停执行后,安理会又于3月28日通过了1472号决议,恢复并调整石油换食品计划,虽遭伊方拒绝,但应该看到,战事爆发前的近一段时间以来,伊拉克的石油输出已经减少,即使没有减少,其出口总量有限,不足以导致市场重大波动。4月1日在尼日利亚种族暴乱渐趋平息的利好因素影响下,油价又回落至30美元以内。 战事拖延多久短期内难以预料,但战争结局几无悬念,其对石油价格的影响不会长久。即使战事拖延数月,同时战事不向周边地区扩大,世界石油市场也不会受到实质性冲击。受影响的只能是油价,而不会出现世界石油生产及供应的明显减少或中断,进而引发世界性石油恐慌。目前欧佩克及主要石油生产大国沙特等有较充裕的额外生产能力。战事爆发前夕,欧佩克秘书长曾披露,它的剩余生产能力约为每天400万桶。3月26日,沙特国营石油公司负责人称,该公司已经将日原油生产能力提高至950万桶,超过欧佩克规定限额150万桶。该负责人还表示,增产是为了遏制战争条件下的油价暴涨,并强调,根据战争和原油市场的进展情况,今后还准备扩大产量。由此可见,目前尚不存在导致世界性石油恐慌的条件。尼日利亚种族暴乱导致石油生产下降,但这类偶发因素可能促使油价上扬,却不可能引发石油恐慌。 石油霸权梦难圆 事实上,自欧佩克夺回石油定价权以来,油价涨落主要是受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某个国家,甚至某几个国家都不足以影响世界石油供应的全局。80年代的两伊战争、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8年的伊拉克核查危机都说明了这一点。两伊大战持续8年,双方的石油设施均遭严重破坏,加之“袭船战”等,石油输出量大为减少。但是当时的石油市场并未因此出现供不应求的危机;相反,因供过于求,欧佩克不得不于1982年减产、于1983年降价,后来为夺回所占市场份额而增产,又导致油价暴跌。1991年海湾战争即将爆发之际,油价暴涨,战争打响后,油价迅速回落。1998年底的核查危机也未引起石油恐慌,即使伊拉克不满“石油换食品”计划,停止出口石油也未造成国际石油市场剧烈波动。究其原因,在世界能源市场供求关系并未失去平衡的条件下,市场因素仍然是主导性因素。 不可否认,国际石油业中存在着激烈的甚至是残酷的竞争,经济手段不能达到目的时,政治乃至军事手段也是可能的选择。美国发动“倒萨”战争,除去反恐、解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目的外,控制伊拉克石油的意图路人皆知。近些年,美国在中亚地区石油及石油输送管道等方面与本地区大国展开激烈竞争。如果美国又控制了伊拉克,那么就有可能为控制海湾——里海石油铺平道路。但是,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控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便能确立石油霸主地位的逻辑并不完全成立。就石油价格而言,它不仅受市场因素主导,而且大多数欧佩克成员国都能够保持一致政策,以保护自身的利益。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在油价方面几乎对欧佩克控制产量以影响价格的政策束手无策。控制一二个国家可以做到,控制欧佩克或绕开欧佩克控制世界石油市场则难以做到。因此,通过控制该地区或个别国家从而建立石油霸权的梦想,在当今世界是难以实现的。 国际政治中的海湾石油因素 美国著名能源和国际关系学者丹尼尔·耶金在其著作《大奖:一部追逐石油、金钱和权力的史诗》中,把石油形容为代表金钱和权力、诱使大国和跨国公司竞相追逐的“大奖”,把20世纪描绘成“名副其实的石油纪”。在新世纪之初,一场美国导演的充满浓烈石油味的军事冲突在海湾再度爆发,又一次验证了海湾石油因素在当今国际政治中的巨大影响力。 世界石油2/3在海湾 海湾地区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2/3。全球前五个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都在海湾。海湾石油产量在世界上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近几年海湾国家石油年产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0%。从出口方面看,海湾石油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65%。此外,在海湾开采一桶石油成本仅需1个多美元,比美国和英国北海低90%以上。目前世界其他许多产油地石油资源已呈枯竭状态,而海湾石油可采储量年限比世界平均水平多44年。 除石油外,海湾天然气储量也很可观,占全球总储量的34%。其中伊朗天然气储量占海湾地区一半左右。产量则是伊朗和沙特阿拉伯最多。在当前的世界能源结构中,天然气正在逐步取代石油。海湾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在今后的世界能源结构转换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有专家估计,到2015年前后,世界石油产量达到高峰后将出现递减,届时能够继续增产的国家可能只剩下海湾和个别非欧佩克国家。 全球战略力量角逐海湾 正是由于具有如此重要的石油战略资源,长期以来中东地区特别是海湾成为全球范围内各种力量在此竞相角逐的舞台。 1991年冷战后爆发的第一场战争——海湾战争就是典型的石油战。当时老布什总统为其出兵海湾辩护时说,“如果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控制权落入萨达姆之手,那么我们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我们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友好国家的自由都将蒙受灾难。” 西方工业国西欧和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最强。冷战后,欧洲75%的石油、日本90%以上的石油来自海湾。80年代末美国能源部的一份报告就已经预计到,“将来,美国及其许多盟国、贸易伙伴,可能日益加深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尤其是低成本的波斯湾石油。加深依赖就增加了风险,一旦发生严重的供应中断,就会损害我们的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这种危险不仅影响我们的安全,还影响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推行,……这些盟国一经发觉可能受到供应短缺的伤害,就会激烈争夺‘稀缺’的供应,于是这种形势就左右了它们的外交政策,从而破坏盟国之间的团结。” 冷战后,石油不再仅仅是产油国对石油进口国进行斗争的重要武器,而且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它本身已成为大国争夺的对象,成为一国谋求对他国的影响力和世界霸权的重要工具。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90年代初所指出的,“谁控制波斯湾和中东事务的问题,是谁控制世界的关键。” (王新刚) 伊拉克带给世界石油市场的波动 2002年9月23日由于伊拉克拒绝联合国核查条件 美国原油期货电子交易价格飙升至19个月来最高点30.48美元/桶 2002年11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441号决议 原油价格回落到不足24美元/桶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终于打响 伦敦布伦特原油价格出现3个月来最低点25.3美元/桶 2003年3月27日开战后一周 原由价格7天内上涨14%,突破30美元/桶 2003年4月2日开始原油价格开始和联军前往巴格达的进程息息相关 想第一时间得知美伊战争消息吗?马上订阅短信新闻冲浪!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