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抗非秘诀:炭疽事件帮忙 提前编织防护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08日13:13 新华网 | ||||
新华网5月8日消息 目前,国际上“非典”疫区的感染和死亡人数在增加,但作为一个人员流动频繁的大国,美国 仅发现56例“非典”患者,迄今无死亡记录。美国是如何防治“非典”的呢?新华社驻联合国记者何光海就此作如下报道: 美国卫生部长汤普森5月1日在“非典”通报会上坦承,美国之所以能基本上避开“非典”的冲击,运气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医学专家普遍认为,美国的幸运固然得益于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但也与面对“非典”断然采取应对策密不可分。 提前编织防护网 亚洲“非典”一爆发,美国就迅速作出反应,着手“编织”抗击“非典”的防护网。在世界卫生组织3月14日首次公布“非典”疫情后,美国疾病和预防中心立即决定提前启用新建立的“紧急指挥中心”,对“非典”病情进行全面监控。该中心是为解决在2001年炭疽事件中暴露的卫生部门信息传递不畅的弊端而专门建立的,美国政府为此耗费了710万美元。这一旨在防御生物恐怖袭击的高技术指挥中心在抗击“非典”中派上了大用场。该中心可以24小时运作,它的启用明显增强了美国各政府部门、地方各级卫生机构以及世界卫生组织之间的实时信息交流能力。 3月中旬,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向各地卫生部门和医院紧急发布加强对“非典”监控和防治的指导原则。为控制传染源,该中心开始在一些主要机场,向准备前往或从疫情国家返回的乘客发放紧急健康通告卡,提醒旅客在结束旅行的10天后如出现发烧、咳嗽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尽快就医。该中心还在网站上公开“非典”病的最新情况,并以问答方式向公众解答疑问。 布什总统于4月初签署行政命令,把“非典”列入美国隔离检疫的传染病清单,允许卫生部门对拒绝接受检查的疑似患者进行强制隔离。全美各大医院也严阵以待,做好抗击“非典”的准备。 快速反应显威力 “9·11”恐怖袭击和2001年炭疽病毒事件发生以后,美国有关部门为防止恐怖分子发动生化武器袭击,开始构筑对付生化恐怖袭击的第一道防线:公共卫生报警系统。除建立“紧急指挥中心”外,美国还制定了防范生化武器袭击的特别措施,其中包括:改进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在各大医院添设对付流行性感冒、炭疽和肺结核等病毒袭击的特殊设备,如为医务人员提供特殊口罩、面罩以及设立“负压病房”(这种病房室内的空气压力比室外低,能接受外面清洁空气,而排出的空气经特殊处理不会污染环境);建立迅速明确的信息发布和交流系统,如在各州建立随时发布最新情况的紧急通讯系统,在各大医院建立为医疗人员提供医疗信息和应变措施的疾病信息网,以及在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设立便于普通家庭了解情况的网络广播等。 以纽约为例。该市拥有美国最先进的疾病跟踪报警系统。经过近10年的建设,这一系统已发展成一个由计算机系统来监视疫情传播和生物袭击的尖端医疗监控系统。该系统的核心就是每天监视全市成千上万的911求救电话、医院急诊室就医人数、腹泻和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药品销量,以及全市交通系统职工的疾病情况,从中查找异常情况。一旦出现异常病例,这套系统会很快捕捉到信息并自动发出警报。到目前为止,纽约仅发现10多例“非典”患者。 这一系统在防治“非典”的关键时刻显出了威力。今年2月,弗吉尼亚州劳登县医院收治了一名从中国返回的老年妇女。这名妇女据信是美国确诊的第一例“非典”患者。劳登县医院马上把这名患者送入“负压病房”隔离,医护人员换上防护服,并迅速向卫生局汇报情况。卫生部门立即派出两名传染病专家指导抢救工作。目前,这名患者已经病愈出院,而且没有传染给家人和医护人员。 大力进行科研攻关 美国还非常重视“非典”的科研攻关。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从2月份起就组织专家开展研究,他们用电子显微镜对空运来的亚洲“非典”病毒标本进行分离,很快判定“非典”病原体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并破解了“非典”病毒的基因序列。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查明非典”的发病机理,也为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和国防部下属的研究机构也迅速行动起来,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迅速收集了200多种药物,供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筛选和测试。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还动员了300多名专家投入“非典”防治,并建立了流行病学检测、实验调查、信息沟通和隔离等多个研究小组,加紧研究“非典”的传播模式、病因、预防和治疗手段。 美国专家认为,由于“非典”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科学家也没有拿出治疗“非典”的特效药和疫苗,因此现在就说美国已经“脱离险境”为时尚早。况且,美国的公共卫生系统也不能说已经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许多专家指出,如果“非典”突破美国设立的第一道防线,在某一城市造成大规模流行,医院和公共卫生实验室根本无力收治突然猛增的患者,病房会很快趋于饱和。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