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体现美国军事变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5日13:24 世界新闻报 | ||
从“牛刀杀鸡”到“网络中心战” 《世界新闻报》特约撰稿人 施 展 巴格达的炮声已渐渐平息,但新旧作战理念的撞击才刚刚开始。 此次战争更像是美军对未来作战思想、作战方式进行的一场战争试验,伊拉克则再次成为了美军检验全新作战理念的“试验场”。与1991年海湾战争时“牛刀杀鸡术”相比,本次战争中的“震慑”、“网络中心战”、“聚焦式后勤”等新作战理念更值得研究。 “聚焦式后勤” 海湾战争时的重大浪费 12年前,近70万多国部队聚集海湾,多国部队后勤保障的有序和高效曾令世人惊叹不已,但这种有序和高效是以大量的浪费为代价的。为了最后100小时的地面进攻,美国陆军在中东地区储备了足够60至100天使用的弹药。美军自己的统计数字表明,当时运到前线的大约4万只集装箱中,有一半最终没有用上,这些价值27亿美元的备用物资战后又被重新运回了美国。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美军在1991年采用了世界通行的“以防万一”式的后勤补给战略:为了预防所需的物资不能按时到达而提前增订物资。在危险的情况下,军需供给还需要加倍。这种后勤补给战略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其缺点也同样明显,一是会造成大量的浪费,二是囤积物资所需要的时间会延缓军事行动的进展。 “聚焦式后勤”的提出 1991年后,在深刻总结海湾战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美军提出了名为“聚焦式后勤”的后勤保障战略。1996年5月,时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沙利卡什维利将军公布了《2010年联合构想》。该文件明确提出了美军未来联合作战的4项基本方针,其中的第4项就是“聚焦式后勤”。 这是一种在充分利用信息优势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发展的全新后勤补给战略,美军把它定义为:“信息、保障与运输技术的融合,能够对危机作出快速反应。该战略既能跟踪和调拨各种物资,又能在直接军事行动的战略、战役和战术各级输送中恰当地对应急后勤力量和持续后勤保障力量进行编组。” 简单地说,“聚焦式后勤”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切物资只是按需要的量在需要时间投放到需要的地点,而不必为应付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先储备。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后勤专家莫里斯·科恩说:“今天的战争没有必要建立大规模的资源储备,而是需要很高的技术系统的支持。” “聚焦式后勤”的优点在于:完全适应保障分散和高机动力部队的需要,它要求实施灵活的、持续的后勤保障,强调“直达运输”和“分离式”保障,大幅降低部队对战区大量物资储备、大规模保障部队和后勤基础设施的依赖,有助于支援更加灵活、精干的战斗部队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部署。 兵胜后勤 在此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后勤体系实现了自动识别系统、全球运输网络、联合资源信息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体化,能够向各级指挥官、物资管理部门、武器系统管理部门及相关用户提供全部资产信息,包括其位置、数量、类别、状况等,从而使得相关部门可以全程跟踪“人员流”、“装备流”和“物资流”,大大提高了保障的有效性。 在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下,美军地面部队在开战后的数天内就向伊拉克纵深推进了350多公里,速度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华盛顿智囊机构布鲁金斯学会的安全专家彼得·辛格就此指出:“如果按照以前的后勤系统运作,美军决不可能推进得如此之快。” 据估算,此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后勤保障能力是海湾战争的6倍,而且没有出现大规模浪费的现象。 “震慑” 3月22日凌晨1时许,美军开始对伊拉克发起代号为“震慑”的大规模空袭。一天之内,美军就向伊拉克发射了320多枚巡航导弹,3000多枚精确制导炸弹,力图一举摧毁伊拉克军队的抵抗意志。“震慑”理论在诞生7年之后,终于从书本走上了实际战场,从一群将军的空想变成了美国对伊战争计划的设计基础。 为速胜而设计 “震慑”理论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7名“冷战时期的斗士”聚在一起,重新思考美国的防务战略,深入探索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美军在机动能力、武器精确度和电子技术方面的优势。研究小组的成员包括海湾战争时期的空军指挥官霍纳将军和率领美军坦克部队攻入伊拉克南部的陆军将军弗雷德·弗兰克斯,他们的领导者,“震慑”理论的主要创始人,是退役海军指挥官哈伦·厄尔曼。 厄尔曼等人认为,单从军事角度而言,尽管存在种种挑战,美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一个国家拥有击败美国的军事实力,但战争的长期化和国际、国内政治方面的制约因素却可能使美军不得不放弃最初的战略意图。因此,美军需要一种用来指导速胜的军事战略,“震慑”理论就是为此而设计的。 1996年,研究小组的成员集体创作了题为《“震慑”——迅速取得支配地位》(“‘Shock And Awe’——Achieving Rapid Dominance”)的报告。在这份由美国国防部出版的小册子中,哈伦·厄尔曼等人详细地阐述了“震慑“理论,指出:所谓“震慑”,就是以令对手猝不及防的速度,运用压倒优势的军事力量,借助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动有选择、全方位、高强度的外科手术式打击,在短时间内以原子弹爆炸般的震慑效果和最小的伤亡代价,通过削弱对手的战斗能力和统治能力来摧毁对手的斗志,迫使其顺从地投降。 从“空想”到现实 “震慑”不仅是行动的手段而且是行动的效果,其目的是要在战争中“迅速取得支配地位”。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震慑”理论的提出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飞跃。这种战略思想不再强调消灭敌人的军队和战争潜力,而是把打击的重点集中在摧毁和挫败敌人的战斗意志上,强调通过心理震慑迫使敌人接受己方的战略意图和作战目标。 在随后的一些年里,小组成员不断聚会,利用论文和专题讨论会等形式继续完善并宣传他们的战略构想。1999年,现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出席了其中的一次情况介绍会,对“震慑”理论表示出极大的兴趣。2003年,拉姆斯菲尔德以“拉氏战法”的形式把“震慑”理论带到了伊拉克战场,“震慑”理论终于从构想化为了现实。 然而,公平地说,“震慑”理论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震慑”的对象只能是那些严重依赖军事和技术力量的敌人,例如一位军事独裁者领导下的军事机器。而对于一个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政权,“震慑”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其次,“震慑”理论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绝对崇拜武力的军事战略,忽视了许多其他方面。第三,战争的实际情况远比哈伦·厄尔曼等人设想的复杂,“震慑”的效果受到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此外,美军在此次伊拉克战争中对“震慑”理论的实际运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震慑”行动并没能达到战前预期的效果。 “网络中心战” 在此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充分发挥了在信息技术上的优势,组成了空、天、地“三位一体”的信息网络,伊拉克战争已经成为美军实施“网络中心战”理念的首发站。 从平台中心到网络中心 “网络中心”战是美军新军事变革的一个亮点,是系统集成的硕果,具有鲜明的信息时代特点,其首倡者是美国海军。1997年4月23日,美海军作战部长约翰逊在海军学会第123次年会上首次提出了“网络中心战”的概念。约翰逊指出:“从平台中心战转变为网络中心战,是个根本性转变。”他还认为“网络中心战”是200年来军事领域最重要的革命。 所谓“网络中心战”就是利用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系统,把地理上散布在战场各处的各个作战单元网络化、一体化地连接起来,使分散配置的部队同时掌握和了解战场态势,把信息优势转变为作战行动优势,实现先敌行动和部队自我同步协调,发挥联合作战的最大效能。 美国国防部“先进概念和技术中心”在其出版物《网络中心战》中指出,“网络中心战”是关于人和组织的理念,是基于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网络中心思想之上的。它以充分发挥战斗力为核心,强调信息就是战斗力,作战重心由传统的“武器平台中心”转向“信息网络中心”,作战节奏显著加快,部队的灵活性和适应环境能力大大加强。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美国国防部表示,“网络中心战”有助于美军应对21世纪的不确定威胁,美军各军种也已就这一理念达成了共识,并积极开展以“网络中心战”理念为指导的各项改革。2002年8月15日,美国国防部向国会和总统提交的2003财年《国防报告》中,第一次以政府国防政策报告的形式提出了“网络中心战”理念,这标志着“网络中心战”已经成为美军未来的主要作战样式。 在此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础,将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电子对抗等系统有机地联为一体,实现了各兵种信息的及时传递和资源共享。在伊拉克编织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由50多颗侦察通信卫星、U-2、RC-135、E-3、E-8、“捕食者”、“全球鹰”等侦察、指挥飞机以及所有战车、战机上的信息设备一起组成的信息大网,为美军的作战行动提供了全面的信息保障。 当美军士兵手持直接与指挥中心相连的GPS定位装置,背负装有以巴格达市为原型的3D模拟软件的笔记本电脑冲入巴格达市中心时,“网络中心战”的理念正在他们的脚下被一步步地实践着。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