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形象工程”难奏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18日11:30 世界新闻报 | ||||
《世界新闻报》驻埃及记者 涂龙德 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在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形象日渐恶劣。今年伊拉克战争前后,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一向推崇“实力外交”和“单边外交”的布什政府为此不得不启动了一项旨在改善美国在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形象的“系统工程”。最近,作为该工程一部分的美国《你好》杂志在十多个阿拉伯国家面市,再次引起了人们对美国这一“形象工程”的强烈关注。 《你好》背后的“形象工程” “你这摊上有美国出版的《你好》杂志吗?” “没有,我们这里只有美国出版的《新闻周刊》。” “这不就是《你好》杂志吗?” “不,那是一本新出的埃及杂志,内容不错。先生,你也买一本吧?” 这是14日记者前往开罗阿盟大街一个书报摊寻找《你好》杂志时发生的一幕。也许,摊主根本没有仔细看过《你好》杂志的内容,只是凭印象判断那是一本埃及出版的杂志。作为美国为改善自己在伊斯兰世界形象而倾心打造的一本外宣杂志,《你好》从包装到内容能做到如此“本地化”和“贴近读者”,不能不令人大吃一惊。 《你好》是由美国国务院每年出资420万美元资助出版的一份月刊,今年7月创刊,由美国设在菲律宾的一个印刷厂印刷,然后空运到埃及、沙特、摩洛哥、叙利亚、阿联酋和约旦等15个阿拉伯国家和地区以及以色列、塞浦路斯和希腊等地发行。在埃及,该杂志通过埃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金字塔报》的发行系统面市,售价仅5埃镑(不足1美元)。因此,如果不是美国国务院的资助,《你好》在埃及肯定会“血本无归”,5埃镑的价格恐怕连购买这本厚达72页的全彩色杂志的纸都不够。 《你好》杂志针对的读者群体是18-35岁的穆斯林青年,强调“非政治性”和阿拉伯化的“原汁原味”。杂志的执行主编是利比亚裔美国人法德勒·拉门,所刊载的文章全部由美国华盛顿的阿拉伯裔美国人和中东地区的特约通讯员撰写,前两期内容主要包括阿拉伯语诗歌和瑜珈运动在美国受欢迎的“盛况”、对留美阿拉伯学生的专访、阿拉伯音乐冲击西方世界等等,只字未提一些敏感的政治话题,如伊拉克战争、阿以冲突和“基地”组织等。杂志的编辑和美国务院的官员此前已表示,该杂志将来也不会报道这类话题,因为这是一本“纯生活、非政治的”时尚杂志。 被称为阿拉伯国家“街头大使”的美国务院公共外交特别协调人克里斯托弗·罗斯日前表示,《你好》杂志是美国同阿拉伯国家“建立良好关系的长久之计”,是介绍美国价值观的“办法之一”,美国希望在穆斯林青年“世界观未定型之前”就同他们“保持对话”。媒体则称《你好》的面市是一场美式“自由与民主”与“基地精神”的对决。一位阅读过前两期《你好》杂志的阿拉伯朋友说,《你好》为阿拉伯年轻人架设了一座了解美国的桥梁,它能拥有一定的读者群体。但是,他同时认为,杂志内容过于庸俗、肤浅,难以有太大的作为。 “形象工程”越描越黑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在中东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恐行动,尽管在军事上取得了节节胜利,但加剧了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阿拉伯民众对于美国的反感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上,还涉及到经济、文化等许多领域,如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遭到越来越多的阿拉伯人的抵制、“麦当劳”快餐店在阿拉伯国家屡遭袭击、美国文化产品被视为颠覆伊斯兰价值观的“洪水猛兽”等等。因此,布什政府深感对阿拉伯国家进行文化宣传的迫切性,并从近两年开始推行“中东文化战略一揽子计划”,该计划被称为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形象工程”,推出《你好》杂志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不过,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今年3月初,美国务院助理国务卿夏洛特·比尔斯女士在主持美国的“形象工程”7个月后以“身体不适”为由辞职。她在离任前承认,她已经“厌倦”了自己的职业,并对美众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坦言,“形象工程”实施以来的现实与美国所期望的目标有着“可怕的距离”,美国与阿拉伯人的“交心”工程将是“长期的挑战”,不能指望中东和平进程取得某些进展就会大为改观。此前,比尔斯女士曾主持拍摄了一部耗资1千多万美元的纪录片,其主要内容是记载穆斯林在美国如何享有信仰自由、如何建功立业等,希望通过“非政治话题”拉近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但是,这部片子在埃及等国的电视台吃了“闭门羹”,被拒绝播出。 其实,比尔斯女士并不是第一位因“形象工程”而失意的美国官员。美国务院公共外交特别协调人克里斯托弗·罗斯在上任伊始,就被上司命令在接受卡塔尔“半岛”电视台采访时,宣读了一份国务院拟就的有关抨击塔利班的声明。这位说得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的美国外交官,在完成这项任务时,舌头明显有些不利落。事后,罗斯指出,如果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形象工程”与其外交政策捆绑销售,只会使美国的形象“越描越黑”。另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还有两名美国之音的负责人因为与政府方面就对伊斯兰世界的宣传存在严重分歧而先后辞职。 在一些阿拉伯人看来,美国耗巨资开展的“形象工程”大多缺乏针对性,“有劲使错了地方”。他们认为,伊斯兰世界的大多数人原本对美国的文化和产品并不厌恶,一些年轻人还把它们奉为时髦。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憎恨的是美国的外交政策、霸权行径以及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推行的双重标准。长期以来,美国在中东问题上一味偏袒以色列的做法,已经使美国在该地区丧失了信誉。另外,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执意动武,也使一些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很受伤”。美国的文化受其霸权政策的连累而一并成为伊斯兰世界仇恨的对象。因此,光靠所谓的“形象工程”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即使美国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和伊拉克“还政于民”的问题上取得某些进展,也一时难消阿拉伯人的“心头之恨”。 “形象工程”都有啥 2002年初,美国前驻叙利亚大使克里斯托弗·罗斯被任命为美国务院公共外交特别协调人,阿拉伯媒体则称之为美国的“阿拉伯街头大使”。罗斯的职责是改善伊斯兰世界对美国的印象,并在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中推销美国的外交政策。今年6月罗斯表示,他的任务是抵御伊斯兰世界的“阴谋理论者”,使阿拉伯国家能够了解“真实的美国外交”,而不是被“极端分子歪曲的美国外交”。他承认,美国在伊斯兰世界面临很大的“敌对势力”,这一形势在美国发动“倒萨”大战时变得更加明显。 2002年5月,“美国之音”建立了面向中东地区的“萨瓦广播电台”,一方面为“倒萨”大战预热,另一方面也承担着灌输美国价值观和树立美国“正面形象”的功能。该电台24小时播出调频节目,以每半小时一次的简明新闻和最热门的美国、阿拉伯流行音乐为主要内容,其面向的主要听众群体是15至25岁的阿拉伯青年。“萨瓦台”在约旦、科威特、阿联酋建有节目发射台,以使处在这几个国家包围之中的伊拉克处于最佳收听位置。 2002年7月,美国国会批准在新财年拔款1.35亿美元,用于强化美国对伊斯兰世界的广播和电视宣传,其目的仍是为了改善美国的形象,与这些地区的仇美情绪相抗衡。美国会在审议拔款议案时指责“外国民间报刊以及大部分官方报纸”将美国“妖魔化”,诬蔑美国策划了“难以胜数”的针对世界各国的“阴谋”。 2002年7月底,美国务院决定把一个曾为抵御塔利班反美宣传而设立的临时机构转为常设机构,原班人马投入到改善美国在伊斯兰世界形象的工作中去,负责协调国务院的新闻宣传和主持“形象工程”。该常设机构后由国务院负责公共外交和公共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夏洛特·比尔斯女士负责,曾耗资数千万美元拍摄宣传美国形象的广告片、MTV以及制作各类电视和广播节目。 2002年12月,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又宣布了一个向伊斯兰世界输出美式民主的计划,该计划将耗资2900万美元,其目的是帮助伊斯兰世界建立美式民主,根除恐怖主义,改善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形象。 2003年7月,美国代表团在刚刚闭幕的摩洛哥马拉喀什世界妇女大会上宣布,美国将在阿拉伯国家推行一项广泛的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的计划,以此抵御恐怖极端思想的泛滥,改善美国在这些国家的形象。埃及、沙特、巴林、卡塔尔和叙利亚等国是该计划“帮扶”的重点对象。
绝对大奖!订非常笑话短信,送数码摄像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