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冷水 泼向博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7日10:07 国际先驱导报 | |
作者 何威 在过去的两年里,“博客(Blog)”,或曰“网络日志”,在整个互联网世界星火燎原,饱受赞誉,许多评论家甚至称它将带来一次新的网络革命,但从实际情况看来,博客是真的动摇了旧有的信息传播方式,还是仅仅是一场被“吵”作出来的运动呢? 博客是什么?--“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频繁更新、简短明了、个性化”;“每周7天、每天24时运转的言论网站”;“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网络时代的读者文摘,以超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 其实,Blog就如一位专家所言:“以网上日记为表达方式,把个人一天所见、所看、所想的东西随意地发表出来,与他人分享、交流。内容就是一个个倒叙排列的日记体帖子,频繁更新并充分利用超链接。”从小学我们就开始写日记,如今只不过搬了上网,换个名称而已。 “博客”新在哪里? 博客,或者称为新闻和观点的网络日志,是2002年的热门故事,这一年,博客以非常重要的方式步入主流媒体的视野,博学者开始认同博客是一种很有用的工具,从政治流言蜚语到崇拜乐队的胡言乱语,“博客”开始博客一切。 几乎美国所有的主流媒体都给予博客特别的关注,并都给予极高的期望与赞誉。在中国,人们也开始为博客兴奋,学者专家们夜不能寐挥笔写下滚烫的文字。博客成了“信息时代的麦哲伦”;将形成“知识风暴”的他们是最先进的“知识管理者”,是超级“人工智能引擎”,并在挑战“工业生产方式”……一时间,革命的光环笼罩在博客头顶,辉煌夺目。 不过,正如某位IT评论家所言:“一向对网络革命最为敏感的IT产业,都对这股新兴的力量缺乏足够的反应。” 在我看来,IT产业的“不敏感”,恰恰表现了这个经历大起大落后的行业,对博客们引为自豪的“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的理智的保留态度。请问,博客与个人主页从技术上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呢?从理念上,早在中国出现“博客”一词之前,BBS上的在线日记、个人文集、讨论区等功能,足以让网民们建立起形式朴素的网上家园。搞点小创作、搜集感兴趣的资料和网络链接与他人共享,早就成为很多上网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同的是,网民们没好意思管这叫革命,大概是他们不会煽情,或者缺乏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吧。当然有时你得承认,煽情不失为新生事物成为浪潮的好手段,就像Blog的蔚然成风。 “博客”还是“裸客”? Blog,在中国被称为“博客”;在下不敬,却觉得叫它“裸客”更合适。网络日志,一旦公诸于众,还要鼓吹为一场运动,多少有点裸奔的意思。正所谓我有暴露狂,你有窥私癖,尤其我要是个名人或者美女——哪怕只是号称,那就更吸引眼球啦。在夹杂着少许骂声的赞美追捧谀辞之中,浅薄者感觉飘飘然的愉快;游戏玩久了无趣了便偷偷扔下崇拜者们不知所踪。 当然,也有人希望藉此换取知名度及更多其它资源,也不排除有人真的找到了朋友或知音。但两年的实践展现的诸多事实表明,Blog更普遍地饲养着现代的八卦窥私欲望,也满足了忏悔告解的需求:大声说出你的秘密,或许会让你寝食稍安,内心归于平静。国外真有用来忏悔的Blog网站,在那儿你可以匿名说出自己的罪过(通常被归纳为经典的七宗罪)。此类网站还颇受欢迎,其关键在于虚假的“公开宣布”给了忏悔者以抚慰,理论上任何人都能看到。但实际上作者也明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除了你指名道姓提到的张三李四,你的“裸奔”和“嚎叫”,谁又在意呢! “博客”,你以为你是谁? 国外媒体耸人听闻地叫喊着“Blog将杀死传统媒体”,而在中国,“博客”图腾的崇拜者们似乎比外国先行者们更善于把“问题”化为“主义”。他们无比严肃和兴奋地论述着全民上网写日记与GDP、社会福利、生产方式、虚拟知识共同体的本质联系,并相信这是又一场革命的到来。他们的文字令人激动,但细想却只是一张张预支未来希望的支票。 去年7月,个人网站“德拉吉报道”(Drudgereport)成为排名全球第20名的新闻网站,在它前面的都是CNN、Yahoo、《纽约时报》这样的传媒巨头。这被当作“博客将打败传统媒体”的明证而再三引用。但其实它又能证明什么呢? 因揭露克林顿性丑闻轰动世界的德拉吉出名的时候管自己叫博客了吗?他的网站当时是“日志”吗?还有其他博客采取相似的模式并获得成功了吗?如果不能给出确定回答,那就难逃拉大旗作虎皮之嫌。 假设如鼓吹者所预言,传统媒体被一一“杀死”。届时博客们上哪去获取新闻?他们给出的链接不正是被他们“鄙视”的报刊、商业网站等信息源吗?这其实是一种“饮水不思源”。 当然,如果有人非要坚持,无数博客可以代替“被打倒”的媒体巨头,非要认为这种新闻搜集整理传播的工作可以由普罗大众自发无偿地完成,那么更好的建议应该是:立刻解散各大新闻机构,关闭各家传播院系,对新闻从业人员说声“回家喝着西北风做博客去吧!”——他们至少会做得比许多别字连篇语句不通的网民强啊。 另一种最流行的赞美声音是:作为“人工智能引擎”和“读者文摘”的博客,“可以过滤掉没有价值的信息”,是“知识的管理者”。且慢且慢,你以为你是谁,凭什么拥有管理知识的能力和权力?又凭什么让我相信你或者他,比专业组织专门机构对信息的处理整合做得更好?就因为你是单枪匹马个性化? 人性化的信息整理乃至知识整合真的很棒,网状的人际沟通和理论上无限的交往可能也的确迷人。追求知识、寻找认同、娱人娱己、打发时光……谁也没权利说什么目的更为高尚,但我总觉得俗人永远是大多数,互联网普及这么些年,可是自打有搜索引擎以来,“性”就一直是最热的关键字。抱着“修齐治平”之心,往上要挑战生产方式重组人类知识结构,往下要每日钻研个人术业,并能长期坚持更新有意义有价值的日志的真正“博客”,能有几个呢?即便是这样的专家的日志,也不过是某领域信息的另一种整理表达方式,凭什么将其它方式取代呢? 声明:国际先驱导报独家提供新浪网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