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者称沙龙强硬残忍骁勇善战外还向来不听话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6日10:38 南方日报 | |
强硬、残忍、或许还有骁勇善战,这些都是经常用在以色列总理沙龙身上的描述语。现在,这个形容词系列恐怕又要加上一个新词,那就是:不听话。 1973年10月6日,以色列遭到埃及和叙利亚的突然袭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已经脱下军装投身政坛的沙龙作为一名预备役将军参战,重返沙场。他率领以色列军队成功突破埃及军队的防线,横渡苏伊士运河,一举扭转战局。沙龙也因为在这次战争中的表现而声名大 然而,当时与沙龙并肩作战的以色列将士却对他另有看法。在他们的眼里,沙龙首先是一个态度无礼、极不听话的军人,其次才是他的战绩。因为沙龙动不动就与他的顶头上司、当时的南部战区司令什穆埃尔·戈嫩和以色列三军总参谋长戴维·埃拉扎尔公然对抗,他们的命令到了沙龙那里简直就是耳旁风。 戈嫩为避免承担以色列军队在战争中失误的责任,让他的话务员录制了他与各位将领在战场上的无线电通话录音。本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30周年纪念日前,这名话务员在得到军方允许后,将在自家阁楼上存放了多年的磁带拿给以色列《新消息报》公布。 这些磁带录音表明,沙龙参战第二天就与戈嫩发生了摩擦。他发现以色列军队驻扎在苏伊士运河东岸非常不利,很容易遭到埃及军队的猛烈炮火袭击,便提出了好几个反攻计划。但戈嫩等人没有听从沙龙的计划,而是按照原定计划行事,结果惨遭失败。性格急躁的沙龙很快对上司失去了耐心,“随心所欲地行动起来”。他擅自率领部队向前突进,9日就挺进到苏伊士运河沿岸。 沙龙的为所欲为让当时的三军总参谋长埃拉扎尔非常着急,他担心沙龙过早横渡苏伊士运河,给以军造成巨大损失。“你早先提到的计划是绝对无法接受的。这与我交待给你的命令不是一回事。我要你守住桥头。我们以后会再通话的。以上是这次的命令,必须原原本本地完成,”录音磁带中,埃拉扎尔的声音粗暴但无奈。 沙龙对戈嫩的命令更是公然藐视。“可怜的戈嫩,他什么人都指使不动,尤其是沙龙。沙龙只管按自己的意愿行动,他的不听话是出了名的,”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军事历史学加马丁·范·克莱韦尔德说。 从以下磁带录音片断中,足以看出沙龙当时对戈嫩的态度无礼到了什么程度。 戈嫩:“我现在命令你,去增援他。” 沙龙:“绝对不行。” 戈嫩:“那你应该知道,你这是在拒绝执行军令。” 沙龙:“再说一遍?” 戈嫩:“你这是在拒绝执行军令。” 沙龙:“请你就把这件事交给我来处理吧,行不行?” 戈嫩:“你要知道,我是在向你下命令,要你去增援他。” 沙龙:“我没人力去增援他。” 戈嫩:“派阿姆农(沙龙手下的一个团长)去。” 沙龙:“我就是没人力去增援他。” 戈嫩:“那就这样吧,晚安。” 沙龙:“晚安。” 10月15到16日,沙龙终于接到了横渡苏伊士运河的命令,并很快率部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在这次战斗中负伤,还拍下一张照片,血迹斑斑的头上缠着白色的纱布,这张照片令沙龙成为英雄人物。就连他的上司也不得不承认,沙龙的行动“从策略上讲很英明”。 沙龙的支持者称,正是沙龙的敢于违抗命令的精神为以色列带来了胜利。“沙龙为以色列赢得了胜利。要是他的上级听了他的,早些渡了河,战争持续的事件可能会更短,”战争期间一直陪伴沙龙左右,现在一家报纸当记者的乌里·丹说。 然而也有批评人士指出,沙龙的一些行动“过于提前,也没有必要”,给以色列军队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有些人甚至指责他急于渡过苏伊士运河是为自己抢功,目的是为他刚刚参与组建的利库德集团捞取政治资本。 更有一些人指出,沙龙在战场上不服从命令的种种举动是他的本性使然。从低级军官到将军,到后来的国防部长,再到现在的总理,沙龙一直保持着他那难以驯服、不听指挥的本性。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