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吉亚前总统谢瓦尔德纳泽:美俄博弈的牺牲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9日00:16 新民周刊 | |
撰稿/邹迪康 11月23日晚,喧闹了近一个月的格鲁吉亚政治风波终以总统谢瓦尔德纳泽的辞职而暂告平息,75岁的谢氏无奈而伤感地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在辞职的电视演说中,谢瓦尔德纳泽低垂着脑袋,满脸倦意。谁又曾想到,曾被誉为 “银狐”之累 在“苏联遗老”一辈中,似乎只有谢瓦尔德纳泽“老当益壮”。他在苏联解体后连任两届格鲁吉亚总统,面对内外交困的格鲁吉亚局势,不但“鞠躬尽瘁”,而且还在总统任内经历了“九死一生”。 1995年8月,谢氏刚坐进自己那辆伏尔加牌专车,一颗炸弹就突然爆炸,最后性命虽捡了回来,但一只耳朵却被震坏。1998年2月,他在回家途中又遭伏击,保镖身亡,多亏了德国政府赠送的高级奔驰轿车防弹出色,谢氏奇迹般地又一次大难不死。 直到2003年,格鲁吉亚国内的各种矛盾盘根错节,棘手难办,格鲁吉亚平静的局势下隐藏着风暴。国民曾希望谢瓦尔德纳泽能解决这些矛盾,但是谢氏让他们失望了。“国内矛盾没有解决好,民怨很大,这是导致谢氏下台的根本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中亚研究所主任孙壮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首先,国内的“三座大山”压得谢氏透不过气来。一是经济之累。格鲁吉亚的经济虽陆续获得西方国家36亿美元的援助,但一直难有起色;这个高加索小国资源匮乏,而且在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期间又未能建立起完善的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极其薄弱。 据俄罗斯问题专家盛世良先生介绍,格鲁吉亚人均退休金7.5美元,学生的奖学金也只有4.5美元,“这一小笔钱连买2公斤牛肉都不够”。不少家庭因而自己种起了菜,搞起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普通民众始终在温饱线上挣扎,而格政府内部又普遍存在着腐败行为,这种情况激起了人民的不满。 二是分裂主义之累。格鲁吉亚境内的阿布哈兹、阿扎尔兹和南奥赛梯三个穆斯林地区因民族宗教信仰与其他地方不同,与格中央政府的离心力很大。他们拥有自己的武装,中央政府对其境内事务很难插手。谢氏在任期间,虽然缓和了这些地区的武装冲突,但对在这些地区建立强有力统治方面鲜有建树。 三是政党之累。盛世良告诉记者:“自格鲁吉亚建国以来,国内的各种利益集团都要寻找政治上的代言人,因此政党繁多,斗争激烈,政局混乱。”此次反对派“三巨头”:议会议长布尔贾纳泽、前任议长日瓦尼亚和格“国家运动党”领导人萨阿卡斯维利皆为谢氏的“门生故吏”,现在却为了共同的政治利益联合起来把恩师赶下台,正说明了格鲁吉亚国内政党政治的复杂性。 矛盾爆发 这一系列矛盾不断深化,终于在11月2日被“引爆”了。这一天,格鲁吉亚287万多选民在全国2811个投票站投票选举新一届议会。一些投票站当天发生了反对派因对选举委员会提供的选票不满而冲击地区选举委员会大楼的事件。 11月10日,格鲁吉亚中央选举委员会宣布,由于存在违反选举程序现象和发生了某些意外事件,27个投票站将于16日重新投票。然而,以议长布尔贾纳泽为代表的反对派拒绝接受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的支持谢瓦尔德纳泽的党派在新一届议会中占据多数席位的结果,立即从一些城市组织支持者向首都第比利斯进发,展开“温和革命”的“公民不服从运动”,并于21日傍晚进入首都,要求取消议会选举结果和谢瓦尔德纳泽辞职。 22日,反对派的抗议活动进一步升级,5万多反对派的支持者在第比利斯市政府大楼前的自由广场集会,其中部分人还冲进议会大厦并对大厦实施了完全控制。随后,谢瓦尔德纳泽签署命令,宣布全国进入为期30天的紧急状态。 反对派并未因此退缩,反而更加强烈要求谢瓦尔德纳泽辞职。他们宣称谢氏已不能控制国内局势,“温和革命”取得了胜利。反对派还积极动员政府部门人士和军队站到他们一边。格政治危机急剧升级,出现空前紧张的对立和有可能导致流血冲突的危险局面。 11月23日,反对派再次举行10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强烈要求谢氏下台。迫于巨大压力,谢瓦尔德纳泽对国家电视台发表谈话,表示愿意同反对派进行谈判,并准备在选举等问题上作出妥协。 局势的急剧变化引起了美、俄和独联体国家的极大关注。23日凌晨,俄外长伊万诺夫抵达第比利斯进行调解。伊万诺夫三次往返穿梭于反对派和谢瓦尔德纳泽之间。在他的斡旋下,谢氏与反对派于当晚达成了进行直接对话的协议。随后,反对派领导人同谢氏在其官邸内进行了谈判。谈判结束后,谢瓦尔德纳泽宣布辞职,“女强人”、议会议长布尔贾纳泽接任代总统。 博弈弃子 一场剑拔弩张的危机暂告平息。但有评论认为,谢瓦尔泽纳泽的被迫辞职,更像是美俄中亚博弈棋盘上的一颗弃子。 从美国方面来说,格鲁吉亚西临蕴藏丰富油气资源的里海,东临中亚产油国阿塞拜疆,处在中亚地区的产油线上,美国力主的巴杰——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运输管道正是要通过第比利斯,因此格鲁吉亚对于美国的战略价值非同寻常,而在格鲁吉亚建立亲美政权也一直是美国不变的政策。 在许多问题上,谢氏一直试图向美国靠拢。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初,他不顾俄罗斯的反对立场毅然决定加入支持美国对伊动武的联盟。伊战后,谢氏又积极配合美国,将格鲁吉亚士兵派到伊拉克“维和”。除此之外,格鲁吉亚国内还驻扎有几千人的美军部队。可是,谢瓦尔德纳泽的一番“表态”并未博得美国持久的欢心,以至于美方在格议会选举结果出来前就向谢氏发难,指责选举过程中的舞弊现象。 谢瓦尔德纳泽得罪美国了吗?不是。据盛世良分析,“他曾任过苏联外长,当过格鲁吉亚共青团第一书记,他的这种共产主义背景使美国对于他能否一心一意推进西方式民主、帮助实现美国在中亚利益持一种怀疑态度。”而北京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欧亚研究所主任季志业也认为,“谢瓦尔德纳泽有意交班给阿扎尔自治共和国领导人阿巴希泽,这种权力交接方式与阿巴希泽的亲俄态度都是美国不能容忍的。”因此,当更加亲美的议会议长尼诺·布尔贾纳泽与有留美工作经历的萨阿卡斯维利浮出水面、用美国式的公民形式与谢氏叫板的时候,美国还有什么理由不抛弃已没有多少政治利益可挖的谢瓦尔德纳泽呢? 而俄罗斯与谢氏是另一种“渊源”。近几年来,俄罗斯与谢氏统治下的格鲁吉亚一直存有矛盾。双方首先在对待躲藏在潘基西河谷的车臣反政府武装问题上剑拔弩张,然后又在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问题上闹得不愉快。但是,在此次“倒谢”政治风波开始后,俄罗斯却始终以一种中立调停者的身份出现,并希望这次政治风波能在宪法框架内和平解决。这又是为何呢? 其中缘由正如盛世良和季志业两位专家所言:“俄并不希望更亲美的反对派上台,但如果公开支持谢瓦尔德纳泽,又担心拥有强大政治势力的反对派最终仍掌了权,这样一来,俄罗斯既得罪美国,又会使两国的未来关系变得更僵。” 或许人们已经注意到,伊万诺夫飞抵格鲁吉亚调停时,首先会见的不是谢瓦尔德纳泽而是反对派。对此,季志业认为,“这是伊万诺夫的一种试探,他要看看反对派的决心、能力和在群众中的号召力,看看俄罗斯公开支持谢氏继续当政的胜算有多大。” 试探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俄罗斯出于自己战略利益的考虑,最终“见风使舵”地抛弃了谢瓦尔德纳泽。那么,俄罗斯做出这一选择,会得到什么利益呢?在季志业先生看来,不外乎三点。其一,谢氏的辞职避免了可能引发的全国性流血冲突,而这种混乱将给躲在潘基西山谷的车臣反政府武装势力提供滋生的土壤。其二,格反对派内部在对俄态度上也非“铁板一块”,萨阿卡斯维利就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俄罗斯完全可以利用反对派内部的分歧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其三,俄罗斯在鲍威尔来访前解决了“倒谢”风波,意在向美国和其他中亚国家宣示自己在中亚地区的传统和重大的影响力。 既然如此,谢氏的黯然下台也就成了一种必然。不过,他的继任者们要想不重蹈谢氏的覆辙也难。正如盛世良先生所预见的,无论今后谁当总统,都无法避免谢氏遇到的一系列难题:比如如何取得各政治派别的信任、消除腐败现象、促进经济增长、遏制分裂主义势力,以及如何在美俄关系中取得平衡等,这些棘手问题仍有可能再次成为格鲁吉亚新政府的致命“终结者”。 这种预测绝非“空穴来风”。谢瓦尔德纳泽辞职的消息一经传出,一些具有分离倾向的势力已经拿好武器准备与“富有侵略性”的格鲁吉亚“民族主义分子”战斗了。而且,格鲁吉亚工党与社会党已表示拒绝与代总统尼诺·布尔贾纳泽合作。24日,一大批前政权的高官又纷纷辞职走人,这对动荡的格鲁吉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25日,格鲁吉亚议会非常会议作出决定,将于2004年1月4日提前举行总统选举。届时,将有美国代表团在场“协助”格鲁吉亚的权力过渡。 这种状况,似乎并非谢氏愿意看到的。为避免人民流血而辞职的他,尽管被嘲笑为“20世纪的遗老”,但这位昔日声名远播的外交部长仍不失为一位幸运的政治人物。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谢瓦尔德纳泽淡出了被认为“不属于他的21世纪政治舞台”,虽然是被迫的,但专家认为,对于这位饱经沧桑、有着丰富政治阅历的老人来说,这终究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关专题:格鲁吉亚政治风波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