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印巴局势专题 > 正文

硝烟初散 和平重现--记者走访克什米尔实控线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30日15:42 新华网

  2003年11月25日起,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实际控制线(实控线)一带实现了停火。这是1989年印巴在实控线冲突升级后,双方在这一地区首次停火。停火能否有效持续下去,能否成为印巴持久和平的起点,一段时间来是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记者近日跟随巴控克什米尔驻军指挥官瓦克尔·拉贾准将沿实控线上的尼鲁姆河采访,目睹了硝烟初散后双方军民重回和平安宁生活的景象。

  别了,“死亡之路”

  印巴之间发生过三次战争,其中两次由克什米尔争端直接引起。双方多年来沿长约1126公里的实控线不断发生交火,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财产损失。尼鲁姆河谷地的公路一面倚山,一面临水,其中约50公里的一段处在印军炮火覆盖之下,被称为“死亡之路”。

  1989年以来,巴基斯坦军方关闭了这段公路,即使如此,十多年来仍有数百平民在此失去了生命。停火之后,“死亡之路”重新开放,恢复了生机。瓦克尔·拉贾准将说:“我们能安全地在这里通行,就意味着‘死亡之路’已经名存实亡。” 我们此行的第一站是奇利阿纳村。这个村庄与克什米尔印控区的蒂特瓦尔村隔尼鲁姆河相望。由于河道在此宽仅数米,所以可以清晰看见对岸人们的脸和屋顶上袅袅升起的炊烟。将军告诉记者,印度军队的炮兵阵地就设在对岸的山上。他还说:“如果不是停火,我们不可能这样挺直身子站在河边,那样会成为狙击手的靶子。” 远离炮火和狙击手的阴影,村中的小学校里又传出了琅琅的读书声。教师穆斯塔法说,10多年来,频繁的炮击使这个有250名学生的学校很少有过一个完整的学习日。学生时常被迫在炮弹的尖啸声中放下课本,撤离学校,疏散隐蔽。附近的巴基斯坦驻军有时会在学校警戒,一旦发生炮击,可以及时保护孩子的安全。课堂外站岗的军人成为小学校过去常见的一道特殊风景。

  穆斯塔法的妻子和孩子都曾经在炮火中受伤,他曾多次考虑离开这里迁往内地生活,但终究放不下自己的学生。他说:“如今终于能够安心地教完一整节课,这已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不会离开了。”

  一条窄窄的尼鲁姆河将印控、巴控两区的不少亲人分隔在两岸。过去,印巴两军曾在沿河的一些地点设置“会面点”,让两边的亲人在特定时间段相聚片刻。2001年底,印度国会大厦遭恐怖袭击,印度指责巴基斯坦幕后支持袭击事件,双方冲突加剧,在实控线一带屯集的两军兵力总数达到百万。战争一触即发,“会面点”也随之撤销,许多人只能冒险偷渡过河会见亲人。如今停火了,“会面点”的重新设置也将提上议事日程。拉贾准将说,一个“会面点”将很快在奇利阿纳村设置起来。人们更盼望着两个克什米尔之间能建起公路客运线路,使“死亡之路”变成“亲情之路”和“友谊之路”。

  重拾饮茶的悠闲

  停火之后,生活在实控线沿线附近的20多万居民正在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正常生活秩序。在距奇利阿纳村约半小时车程的小镇昆代尔·沙希,集市恢复了多年不见的繁荣。店铺里色彩绚烂的克什米尔头巾、地毯把这个集镇打扮得很美丽;茶馆里的老人在温暖的冬日阳光下慵懒地坐着,手端茶杯;空气中飘荡着烤羊肉的香气。 正

  在悠闲品茶的舍尔·沙老人说:“过去在随时可能有炮弹飞落的情况下,谁能有这份心情坐在阳光下饮茶?”这暌违已久的安详只出现在停火之后。在硝烟弥漫的日子里,小镇的多数生意人都迁到巴基斯坦内陆的其它城市。如今他们又回来了。

  在巴控区的很多地方,人们开始重建被炮火毁坏的家园。奥特穆卡村是军方介绍在历次交火中损失极重的地区,与印控区隔山相望,印军在高山上设置炮兵阵地,射击角度极佳,使这个人口约2000的村庄1989年以来在印巴两军交火中失去200多个生命,成为整个克什米尔巴控区损失最严重的村庄之一。村中到处可见毁于炮火的残垣断壁。设在该村的一个县级医院一半坍塌了,剩下的一半布满弹痕,预防小儿麻痹症的宣传牌倒在院子里,正中央被弹片打了个大窟窿。当地驻扎的巴基斯坦军队一个营多年来一次又一次地帮助村民重建家园。一名参与重建医院的军人正抬着木料在废墟中穿行,他说:“过去十几年里,这个医院毁了建,建了毁。我们最大的心愿是,停火以后,重建起来的医院能够不再被毁坏。” 在这里,耕种田地也可能成为一次“致命的任务”。为了防备炮击,村民在从家里通往耕地的途中修挖了隐蔽壕。事实上,由于对炮击的恐惧,村中大部分田地荒了,很多村民流落他乡,留下来的人主要靠巴控克什米尔政府提供的经济援助生活,停火后,人们希望,开春能把地重新种起来,流落异乡的亲人能回来。

  触目惊心的战争创伤

  贾姆巴是巴军设在尼鲁姆河谷地的三个野战医院之一。说它是“野战医院”有些名不副实,这里收治的平民患者1020人,军人患者只有420人。平民患者大多数是两军交火的无辜受害者,其中一些有肢体残障,成为永远也不能出院的病人。在这里,战争的创伤让人触目惊心。

  8岁的阿布杜拉失去了左脚。他平静地向记者描述起自己受伤的经过:“2003年10月的一天,我在野地里玩,看到一个像钢笔一样的东西在地上,我上去踢了一脚,轰的一声,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这是印度军队去年的一项新发明———“玩具炸弹”。据巴基斯坦军方介绍,这些“玩具炸弹”一般使用迫击炮一类的发射器,可以大量发射过来。在实控线沿线,共有5名儿童被这可怕的“玩具”夺去了生命,像阿布杜拉这样的致残者有12名。

  与阿布杜拉相比,另外两名儿童是幸运的。他们是5岁和3岁的兄弟俩,都曾被弹片击中,一个伤在小腹,一个伤在腹股沟,伤口都已经愈合。对当初的惊恐,两个孩子显然已淡忘,他们兴奋地撩起衣服,向记者展示好了的伤疤,而记者快门上的手指却不断颤抖,久久难以按下。

  阿布杜拉说:“已经有人答应捐给我一个假肢,这样我很快就可以回学校上课了。”这个才8岁大的孩子,说话已很有大人腔,眼睛里流露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忧伤。

  印巴双方历史上曾发生三次战争,其中两次由克什米尔领土争端直接引起。巴基斯坦主张在国际社会监管下,在克什米尔地区进行全民公决,决定其归属;印度则反对外国势力干涉南亚事务,坚持维持印巴分治的现状。

  1989年是印巴关系史上的重要一页。当年在克什米尔印控区发生了大规模的穆斯林群众要求独立的示威活动。当示威活动逐渐让印度当局感到无法控制后,镇压引发的流血冲突发生了,数百人丧失生命。从那以后,穆斯林极端分子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对抗当局的武装行动加剧了,印控当局则毫不留情地予以镇压。印巴两军在实控线的交火也愈演愈烈。

  巴基斯坦官方提供的资料显示,1989年以来,总人口约200万的克什米尔巴控区和印控区,在各种武装冲突中共有7万多人失去生命,这还不包括印度军人的伤亡数据。本月初在伊斯兰堡举行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首脑会议上,印巴两国领导人达成一致,将从今年2月起恢复全面会谈,争取对话解决争端。让实控线的停火成为通往和平的起点而非终点,是克什米尔人民乃至印巴全体人民共同的心愿。(记者 张宁)

  克什米尔问题的来龙去脉

  克什米尔包括查谟和克什米尔,是两地的简称。自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根据蒙巴顿方案分治后,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一直是两国间主要纠纷根源之一。印巴分治之前,克什米尔为一个王公土邦,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根据蒙巴顿方案,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或者保持独立。在克什米尔近600万人口中,77%的居民为穆斯林,尽管只有20%信印度教,但当时该邦的土王为印度教徒,因此他们宣布克什米尔加入印度。1947年10月,印巴为争夺克什米尔爆发了第一次战争,揭开了印巴克什米尔争端序幕。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决定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决议,并划定停火线。根据该线,印度占克什米尔3/5地区,3/4人口,巴基斯坦占2/5 地区,1/4人口。此后,印度在其占领区内成立了邦政府,即所谓的“印控克什米尔”,巴基斯坦也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自由克什米尔政府,即“巴控克什米尔”。是否执行联合国决议和如何解决印巴两国对“公决”问题的争执,一直是印巴斗争的主要焦点。由于未能解决最终归属问题,印控克什米尔穆斯林要求独立,反对印度的活动从未间断,印度指责巴基斯坦在幕后操纵支持,两国在实际控制线附近的武装摩擦时有发生。2003年11月25日,印巴达成停火协议,该地区终于迎来了暂时的和平。(作者唐璐)(来源:参编)

  相关专题:印巴局势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