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核弹之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3日14:24 钱江晚报 | |
张宁 朱旌 留学荷兰的“海归派” 1972至1975年在一家荷兰公司的工作经历是奠定汗博士一世声名的重要起点。这家公司附属于欧洲重要的核技术研究机构——浓缩铀财团(URENCO),该机构由英国、法国和荷 卡迪尔·汗在荷兰工作期间掌握了“离心技术”等重要的核技术,并搜集大量技术资料、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为今后领导巴基斯坦核技术开发打下基础。 1974年,印度进行首次核爆试验后,给在3场印巴战争中从未占过上风的巴基斯坦造成了新的压力。1976年,时任巴基斯坦总理的阿里·布托写信给卡迪尔·汗,请他回来为祖国的核事业贡献力量。在老布托的召唤下,汗博士辞去在荷兰的工作,回国领衔巴基斯坦的核技术开发项目。 卡迪尔·汗利用其已经在国际核技术领域取得的声望,聚拢了一批和他一样的巴基斯坦“海归派”学者,参加到实验室的工作中。后来他在接受本国媒体采访时,曾不无得意地回忆说:“我们用市场上可以随意购买的材料,来从事核技术的研究。” 最终研制出核弹 短短六载后的1982年,巴基斯坦已经声称掌握了核技术,但技术能力是否达到用于军事的程度,当时尚不为外界所知。直到1998年5月,为应对印度此前进行的5次核爆试验,巴基斯坦也进行了5次这样的试验,向世界宣布,这个南亚国家也拥有了核能力。1998年和1999年,巴基斯坦又连续试验发射“高里1号”和“高里2号”中程弹道导弹。这两种可以携带核弹头的导弹型号的成功发射,表明南亚两大对手在核军事能力上形成了某种均势。 所有这些离不开卡迪尔·汗的巨大贡献,他也因此博得了“核弹之父”的显赫声名。1990年,巴基斯坦前总统伊沙克·汗用这样的话赞美汗博士:“他的名字将被用黄金打造的字母镌刻在巴基斯坦的国家史册上。” 曾被荷兰法庭审判 一个在自己国家享有“民族英雄”般荣耀的科学家,现在却被贴上了“超级间谍”的标签。 1983年,正当卡迪尔·汗全力以赴领导巴基斯坦核技术开发高速前进时,荷兰的一家法庭对他进行了缺席审判,指控他以非正当手段获取核技术方面的情报,并非法将原属公司的技术资料和客户名单带回巴基斯坦。法庭据此宣判卡迪尔·汗入狱4年。 1986年,在荷兰政府的干预下,法庭撤消了这个案件。西方媒体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大量予以报道,一家媒体首次给汗博士冠以“超级间谍”的名号。汗博士辩解说,他所掌握的技术资料,均是通过合法的途径取得。1990年,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我的实验室)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完全是巴基斯坦科研人员自行革新和努力的结果,没有得到来自国外的任何技术支持。”但他话锋一转,又接着说道:“当然,我们不能拒绝使用国外出版的有关技术图书、杂志和论文。”事实上,在卡迪尔·汗的的眼里,西方媒体对他的不友好报道无非是西方国家对巴基斯坦掌握核技术仇视的一种体现。而他本人从来没有把这种仇视当一回事。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相关专题:巴核弹之父承认泄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