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美国在伊拉克遭遇“黑色星期三”专题 > 正文

美雇员在伊被杀 欧美媒体处理血腥场面立场不一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2日16:09 新民晚报


汽车燃起大火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死者的残骸被悬于桥梁


  新闻图片以现场感和冲击力为生命。3月31日,当媒体记者在伊拉克拍摄下生动现场图片及动态画面后,与全球惯常的转载与传播相反,美国媒体显得相对沉默与低调。原因是,画面中4名美国合同承包人尸体被鞭打的场景“过于血腥”。

  目击现场——媒体记录“血腥画面”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搜索诺曼底队员招募中 100兆时尚动感邮箱

  美联、法新、路透等通讯社以及一些媒体记者31日闻知伊拉克费卢杰地区发生外籍人员车辆遭袭的消息后,纷纷赶到现场记录事后情景。以虚化的汽车残骸为背景,广角镜头的边缘是被当地愤怒民众鞭打后的伊拉克项目承包商——4名美国人的肢体。

  更加难以入目的场景是,死者的残骸被拖于街道,悬于桥梁。

  事件发生地费卢杰位于巴格达以西的“逊尼三角地带”。当时,数名不明身份的枪手突然向两辆民用车辆开火。当地居民说,枪手事先得知两辆汽车上的乘客均为外国人。一阵枪击过后,两辆汽车燃起大火。目击者事后在现场发现了4具尸体。经确认,死者均为在伊美国承包商。

  美国媒体——放弃竞争一致低调

  对于这一涉及美国公民的事件,美国电视和平面媒体31日晚些时候进行商讨,决定采取低调报道的策略。

  “(伊拉克)战争期间我们就有过类似的讨论,”全国广播公司“晚间新闻”节目制片人卡皮说,“(我们处理此类新闻时)非常矛盾,也非常恶心。老实说,我们没有必要传递这种卑劣行径所带来的恐惧。”

  福克斯新闻台当晚的节目中只出现了美国承包人汽车遭袭后燃烧和周围伊拉克人欢呼的场景。“我们没有计划展示更多的画面,”副董事长夏因说,“我们已经下达要求,不要播放更多的现场画面。”

  谈及媒体间竞争,夏因说:“现在,我们依旧保持已经作出的决定及立场。”言下之意,对于这一层面的竞争,福克斯持放弃态度。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节目主持人布利策在节目中把31日称作“恐怖日”。该台当天在报道美国人遭袭事件时多采用口述形式,而非惯常的现场画面。不过,CNN倒是给使用这些新闻素材留了一个口子。“我们不予展示的还有更多内容,但我们相信,某些画面在必要时可充分佐证伊拉克的混乱状态,”CNN记者罗杰斯在从伊拉克发回的电视报道中说。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当天早些时候已批准在“晚间新闻”档中播放部分画面及录像。但在播出前一刻,公司高层又下达了撤消令。“晚间新闻”主持人丹·拉瑟解释说,这些画面对于成年人来说过于可怕。

  对于媒体的“统一反应”,五角大楼和白宫都出面说,媒体反应与政府无关。

  欧洲媒体——现场场景直接播出

  与美国媒体反应相异,英国媒体当天大肆渲染美国承包商尸体遭鞭打一事。不过,部分英国媒体在使用现场新闻图片和录像时稍作马赛克处理,也有些媒体直接播出了原始画面。

  伦敦电视新闻4台播出了死者尸体被拖到街上和悬于桥上并遭长时间枪击的场景。该台仅仅对肢体部分作模糊处理。

  英国天空电视台则重复播放这些画面达15秒钟。画外音还重复“残忍屠杀”、“恐怖庆典”等词汇。

  法国LCI电视台相对直白地播出了所有画面,对血腥部分也没作马赛克处理。

  德意志电视二台相对保守,只展示了汽车燃烧、人群激愤的场景。整个报道中没有出现与肢体相关的画面。

  西班牙Telecinco电视台在其网站上提供了美国人肢体被拖上街头的录像片断。

  伊拉克媒体——回避事件关心民生

  巴格达街头,当地时间1日的报摊上,前一天发生在费卢杰的事件并没引起“轰动”。对这起事件“回避”和“视而不见”,是巴格达至少4家主要报纸的做法。

  这些报纸的头版头条新闻,要么涉及临管会或拟议中的伊情报机构,要么事关萨达姆接受审判的地点或夏令时开始时间。“我们报纸的关注点,是直接影响我们读者(日常生活)的问题,”一家报纸的编辑拉苏尔说,“而与美国人的冲突每天都在发生。”他说,出于“技术原因”,他所在的报纸1日没有刊登费卢杰事件的报道,而准备2日发出一篇相关报道。

  在美英等国占领当局方面,专门向阿拉伯语媒体发布消息的发言人贝利解释说,“伊拉克报纸把大量篇幅投入日常问题,也就是更关心饮食起居。国际媒体才更看重西方人的伤亡。”凌朔 晓安(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相关专题:美国在伊拉克遭遇“黑色星期三”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