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党纲领阐述内外政策 布什变“好莱坞英雄”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1日16:22 中国日报网站 |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在数万名示威者的抗议声中,美国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8月30日在纽约麦迪逊花园广场拉开了帷幕。共和党人选择在纽约这个遭受9·11袭击的城市相聚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希望说服那些摇摆不定的选民支持他们的反恐总统布什再次赢得大选。从大会开幕安排以及当天发言人讲话内容来看,整个过程似乎是要把布什渲染成类似“传统好莱坞电影中那些在危机时刻拯救世界的孤胆英雄”。 悲壮气氛塑造战时总统,符号人物为其造势 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吉莱斯皮宣布2004年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召开。正如人们普遍预测的那样,布什在这次大会上围绕9·11这个话题,全面展示了他最得意的政治资本——反恐战争。大会近5000人以缅怀9·11袭击受害者的方式开始,首先奠定了一种悲壮的气愤,为布什在这场危机时刻的“卓越表现”交代时代背景。之后,布什的党内夙敌麦凯恩和前纽约市市长朱利安尼先后发表讲话,从不同角度称赞布什的反恐政策使美国更安全。 这两位演讲者在美国都是符号性极强的人物,也与布什的政治生涯密切相关。麦凯恩是越战“英雄”,在独立选民中有着相当号召力,他在2000年与布什共同角逐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当时双方互相攻击打得可谓头破血流。此次麦凯恩放弃前嫌,甘为布什摇旗呐喊,自然是为了展示布什在党内具有强大凝聚力和领导力。麦凯恩指出,布什带着巨大的勇气发动反恐战争,而且自始至终表现出坚定的毅力,这值得大家的支持和崇敬。 在盛赞布什的同时,麦凯恩还不忘抨击拍摄反战记录片《华氏9·11》的导演迈克尔·摩尔,称摩尔是“一个毫无诚意的导演”。这让当天的会议出现了一个高潮,布什的支持者予以热烈鼓掌,很多人还喊起布什“再任四年”的口号。这时,以《今日美国》专栏作者身份出席的摩尔也毫不示弱,起身向布什的支持者挥手。他还表示:“我简直不能相信他们居然愚蠢到这种程度——提及这部记录片,并帮助进行票房宣传。” 麦凯恩演讲之后,朱利安尼走上了演讲台接着为布什高唱“赞歌”。朱利安尼因为在9·11后坚定地带领纽约市民走出恐怖阴影而获得美国的广泛认可,这位老市长的出场主要是再次让民众回忆9·11事件后那些艰难的岁月,借以将“感激之情移花接木到布什身上”。朱利安尼说,布什总统认识到世界恐怖主义的邪恶本质,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没有如此明确和一贯的认识,克里在面对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态度上摇摆不定,而布什总统自9·11后不管媒体怎么嘲笑或挖苦,他都像“岩石一样坚定”。此外,朱利安尼还把布什与英国前首相邱吉尔以及美国前总统里根相提并论,认为布什与这些领导人一样有着“坚定的乐观精神”。 针对共和党人对民主党的指责,民主党高官迅速做出回击。克里的竞选搭档爱德华兹发表声明说,在过去的数个月里共和党人都在吹嘘反恐战争取得了胜利,但布什最近接受采访时承认反恐战争不可能取得成功。 通过竞选纲领阐述内外政策,重谈协防台湾老调 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于30日通过了该党2004年竞选纲领——《一个比较安全的世界和一个更有希望的美国》,全面阐述了现任总统布什竞选连任的政策主张。 竞选纲领重点谈了反恐和安全问题,认为美国在21世纪前10年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包括要赢得全球反恐战争的胜利、加强反恐联盟、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促进民主等。针对美国国内问题,纲领提出将支持个人创业以增加就业机会、完善社区建设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加强美国经济在全球的竞争力等。 关于对华政策,共和党在这份长达近百页的文件中说,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是美推动亚太地区稳定、和平和繁荣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和党对一个强大、和平与繁荣的中国的崛起表示欢迎。在布什总统的领导下,美国寻求与中国建立建设性的关系。两国在反恐战争和推动朝鲜半岛稳定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合作,就阿富汗的未来进行了协调,并就反恐开始了全面对话。共和党支持布什努力缩小两国在其他领域的分歧,不允许这些分歧阻碍双方在存有共识领域的合作。此外,纲领说,美国政府的政策是一个中国,“这体现在三个联合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中”,美国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决定。不过,纲领重弹协防台湾的老调,声称继续售台武器,表示支持台湾加入世卫组织和其他多边机构。 纲领还强调,美国的亚洲政策基于它与其在该地区的盟国的关系。日本是美国的一个关键伙伴,美日联盟是亚洲和平、稳定、安全和繁荣的一个重要基础。共和党支持布什关于美国必须在亚太地区保持驻军的观点。 此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在回答有关共和党竞选纲领中声称将帮助台湾自卫问题时指出,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是中美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关键,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一个中国政策是美共和、民主两党的共识,也是中美建交以来美历届政府的承诺,任何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的言论或行动,都是中方坚决反对的。(孙玉庆) 相关专题: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