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代人物周报专题 > 正文

普京梦魇260小时 用俄罗斯方式捍卫梦想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3日14:42 时代人物周报

  从8月24日索契坠机到9月4日发表电视讲话,普京经历了重重打击:针对他本人的空袭、发生在公共汽车和地铁的爆炸、解救人质的失败以及随之而来的批评和置疑

  在黑海岸边的度假胜地索契,一个名为博恰罗沃的地方格外引人注目,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元首级别墅就坐落在这儿。8月16日,和往年一样,俄罗斯总统普京来到这里避暑。

  他在这里先后会见了乌克兰总统库奇马、亚美尼亚总统科恰良以及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22日,普京从索契飞往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与车臣前内务部长阿尔哈诺夫会面,随后乘坐直升机来到了今年5月被炸身亡的车臣前总统卡德罗夫的家乡兹恩托洛伊,到卡德罗夫的墓地献花。

  普京在车臣只逗留了几个小时就返回了索契。第二天上午,他与美国总统布什通了电话。

  这段时间,一切正常。

  8月24日 坠机

  8月24日晚,两架俄罗斯民航客机连续于10点56分和11点04分发生爆炸,其中一架飞往索契的图-154客机在距索契不到100公里的地方坠毁。有俄罗斯专家分析,这架飞机可能正是冲着总统官邸而去的。

  当天晚上19点43分,莫斯科南部一公共汽车站发生爆炸,4人受伤。

  索契可称他的伤心地,四年前,他第一次以总统身份到这里度假时,惊闻库尔斯克号沉没。而今年夏天,恐怖分子就发出了在车臣大选前开展“秋季攻势”的警告。

  8月25日 哀悼

  8月25日晚间,普京的专机降落在了莫斯科机场的停机坪上。

  “我要向死难者家属表示哀悼,我已经任命交通部长列维金作为国家调查委员会负责人,调查这一事件。”在连夜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普京宣布8月26日为俄罗斯联邦哀悼日。

  8月26日,俄罗斯全境降半旗,电视台取消了所有的娱乐节目,代之以警察处理飞机残骸以及遇难者家属哭泣的画面。两架失事飞机的搜救工作于当天全部结束,救援人员共发现了88具罹难者遗体和另一具尸体的残肢。

  接下来的几天,普京一直坐阵克里姆林宫,在电视镜头前,他面容显得过于憔悴。8月30日,俄安全部门宣布,恐怖分子制造的爆炸事件导致两架民航客机几乎同时坠毁。

  8月30日 选举

  尽管恐慌仍旧在俄罗斯国内蔓延,但车臣大选如期举行,车臣前内务部长,普京坚定的支持者阿卢·阿尔哈诺夫当日以73.48%的选票,当选车臣新总统。

  8月30日,普京从克里姆林宫返回索契。第二天,他跟法国总统希拉克、德国总理施罗德举行了会晤,这是3国领导人一致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举行的第3次会晤。

  “一个同‘基地’有关的国际恐怖组织宣布对两架客机爆炸事件负责的事实,再一次证实了车臣境内破坏分子和国际恐怖主义之间的联系。”8月31日,面对新闻媒体,普京难抑心中怒火。

  说完这句话之后不久,莫斯科和平大街沿线里加地铁站发生爆炸,截止当晚23时,爆炸造成10人死亡、51人受伤,其中20人伤势严重。

  在气焰嚣张的恐怖分子面前,9月1日,在接受土耳其一家电视台采访时,普京表现出了一贯强硬的立场,“俄政府愿同除车臣恐怖分子和分离分子以外的所有力量谈判,并将继续坚定不移地严厉打击恐怖活动。”

  “俄政府曾进行过各种谈判,提出了各种妥协条件,但这些都被车臣恐怖分子和分离主义分子利用。有人希望发生战争,希望把战争作为一种挣钱的工具,同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好谈的,应当同他们进行战斗。”普京斩钉截铁。

  9月1日 人质较量

  上午9点30分,20多名身份不明的武装分子占领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并劫持了上千名人质。

  普京不得不中断原定3天的3国领导人会谈,返回莫斯科。一下飞机,他便与强力部门领导人举行紧急会晤,商讨应对策略。原定于2日对土耳其的访问也取消了。

  9月2日,普京发表电视演说,这是人质危机发生以后他首次公开露面,普京强调说:“最重要是保障人质生命安全,军队所有行动都是要达到这个目的。”

  事态并没有如预料的那样发展,9月3日下午13点,在听到恐怖分子的枪声后,俄罗斯特种部队被迫冲进了学校解救人质,导致了超过338人死亡和191人失踪。其间,谈判专家曾与恐怖分子进行了接触,双方一直持续到3日凌晨3点仍无果而终,一筹莫展之际,普京负责特赦事务的顾问普里斯塔夫金向国际人权组织发出呼吁,请求国际人权组织出面推动解决人质事件,但这一努力最终未能奏效。

  在枪战发生后,普京却在公众面前消失了好几个小时,遭到民众指责。

  9月4日 漫长的一天

  2点30分,深夜,普京从莫斯科飞赴别斯兰。在总统专机上,除荷枪实弹的保卫人员之外,没有任何助手和陪同人员。

  4点55分,飞机抵达别斯兰。机场没有任何政府官员迎接,他的行程向来保密。普京和紧急状态部部长谢尔盖·绍古坐上一辆微型小面包车直接开往了别斯兰区临床医院。这家医院接收了数百名伤员,具体数字没人知道,很多受轻伤的,简单包扎一下就回家了。

  5点,普京会见了主治医生。之后他到了重症病房,在受重伤的别斯兰第一中学校长莉季娅·亚历山大罗夫娜的病床边,他低声说道:“坚持住,会好起来的。”他又来到了孩子们的病房。普京总共在病房里停留了30分钟。

  5点30分,北奥塞梯总统扎萨霍夫来到医院。他陪同普京一起到了市政大楼,负责人质救援的前沿指挥部所在地。

  5点40分到6点40分,普京召开会议,参加者为北奥塞梯领导人、联邦及共和国机构代表。他宣布,绍古将留在北奥塞梯,而且卫生部长米哈伊尔·祖拉博夫及教育部长安德烈·福尔森科也将到达。普京还建议,如果可能的话,尽力将更多的伤者送到莫斯科。

  7点15 分,普京回到别斯兰机杨飞往莫斯科。9点14分,普京飞抵莫斯科并直接回到克里姆林宫。

  傍晚6点,他向俄罗斯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在电视讲话中,他严厉地指斥北奥塞梯发生的劫持人质事件是恐怖分子犯下的“空前残忍和毫无人性的罪行”,这是对整个俄罗斯和全体俄罗斯人民的挑战。

  6日和7日,俄罗斯在10天的时间跨度内第2次经历了全国哀悼日,俄罗斯国旗再次垂在了旗杆的中间。

  人质事件平息后,俄罗斯得到了暂时的平静,但普京并不能松气。这260个小时仅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摆在他面前的难题还有很多。

  恐怖复兴克格勃

  在别斯兰惨剧之后,俄罗斯终于不再忌讳这个词语:克格勃。人们呼吁重建那个无往不利的特务机构,以保卫他们的安全。特约撰稿 郭宣

  在别斯兰事件的最后几个小时,全世界通过现场转播目睹了警察与绑匪激烈交火。大部分恐怖分子被击毙,但是俄罗斯付出了惨烈的代价,到9月8日为止死亡人数已达到338人。这无论无何也不能说是一次成功的解救。

  9月4日下午,普京他向人民道歉,并提出了应对方案:近期内制定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建立负责控制高加索地区局势各种力量之间的新协作体系;建立有效的反恐指挥体系。

  普京在电视讲话中,面色阴郁,他没有说“我”,而是说“我们”:“我们一度放松了对防卫安全的高度重视,并任由腐败侵蚀我们的司法和执法圈。甚至可以说,我们曾经拥有的最强大的边境防卫系统如今也变得左右难顾,这便是问题所在。恐怖威胁依旧存在,执法力度不得不加强。”

  他的忏悔反映出内心对克格勃解体的痛惜,和对其遗孤俄罗斯联邦安全总局的无能的痛恨,以及他重建一个强大的国家安全机关的决心。

  他的讲话发表后的几个小时,俄罗斯就充满了对他讲话的几百种揣测,有一个词被不断地重复:克格勃。

  令人失望的安全机构

  别斯兰事件发生之后,俄罗斯30个核设施都提高了战略级别,莫斯科建城857周年庆祝活动同时取消,普京也取消了他的出访计划,专心于反恐事务。

  在目睹流血事件后,俄罗斯人民突然发现,他们所信赖的阿尔法特种部队并非无所不能。更令人愤怒的是,恐怖袭击从很早就开始预谋,火药和炸弹在两个月前就被运进学校,但安全部门对此一无所知。

  克里姆林宫政治顾问帕夫洛夫斯基说,在处理人质危机问题上,普京对俄罗斯政府体制投了“一张不信任票”。

  俄罗斯前高级情报官员斯坦尼斯拉夫·列卡列夫认为,眼下最迫切的是加强情报搜集工作,以挫败更多的恐怖阴谋。他说:“除非我们能建立一个谍报网来收集情报,否则我们将无法获胜。而从最近发生的事件来看,它(谍报网)在俄罗斯并不存在。”

  智囊机构“卡内基莫斯科中心”车臣问题专家阿列克谢·马拉申科说:“联邦安全局仍然在按照原苏联时期的体系运作,它无法应对这样规模的恐怖活动……他们的人手和经验都不足。过去几个星期来,一起接一起的恐怖活动使这一点暴露无遗。”

  克格勃治国

  1970年,少年普京造访克格勃大楼,并申请加入这一组织,那时候他只有16岁,上9年级。1975年,他梦想成真,成为一名克格勃特工,直到1990年。

  10年后,这位克格勃出身的特工成为俄罗斯的总统。他不仅将克格勃期间的行事风格带回了俄罗斯,还带回了克格勃的班底。

  在普京的新内阁中,绝大部分成员来自圣彼得堡克格勃。这些掌权的具有军方背景的新权力阶层,俄罗斯人称他们为“西罗维基”,意即“强力集团”,在这个集团中,前克格勃成员的比例超过70%。

  普京自从获得权力,就开始大力培植自己所熟悉的原克格勃成员担任要职,以巩固自己的基础,对抗叶利钦时代形成的“家族”势力。从1998年7月被任命为联邦安全总局局长开始,到2003年第一届总统任期将满,“西罗维基”在俄政坛的权势增长了12倍。1998年,普京对大规模延揽克格勃成员的解释是:“莫斯科街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多的外国间谍。”

  目前,前克格勃特工在俄政坛占据了25%的高级职位,包括部长、联邦区总统全权代表、州长。在俄政坛顶端,拥有克格勃和军队背景的成员比例超过60%。此外,在俄罗斯国内的7大行政区域中,有5个区域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原克格勃和军队的成员。于2004年3月9日成立的新内阁,更是可以称为由强力集团组成的内阁。

  重建克格勃,先发制人?

  俄各界在解读普京9月4日的讲话时,普遍认为,总统可能会成立一个拥有强权的反恐机构,对俄罗斯联邦安全总局的改革现在看来还远远不够,它将演变成一个现代化了的克格勃,以适应现在俄罗斯之需。

  俄罗斯外交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谢尔盖·卡拉卡诺夫认为:“普京总统的讲话中,有一点是可以明见的—所有的强力机构需要现代化,但最主要的是机构的定位。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反恐委员会,而一是个可以切实领导所有强力部门—包括情报收集、反恐训练部门的组织。别斯兰惨案证明,杜布罗夫卡剧院里的许多教训都没有被强力部门所吸取。这一点我们还不如恐怖分子,他们每到一个房间都打碎所有的玻璃,以防安全部门再次使用毒气。”

  普京当上总统后,已经多次对俄联邦安全总局进行大规模调整和升级扩张。2003年3月,根据普京颁布的总统令,联邦税务警察局、联邦政府通信和信息局被取消,其职能分别划归俄内务部、联邦安全局和国防部。联邦边防局所有兵力和全部武器装备、原俄联邦政府通信和信息局的部分职能划归到联邦安全总局,合并后该局人数由8万人增至29万人。

  在扩张中,联邦安全总局并没有完全走克格勃的老路,较之克格勃,联邦安全总局只少了对外情报总局和联邦警卫总局。别斯兰人质事件后,俄罗斯强力部门发现改革并不彻底,也不成功,这两个局的缺位导致信息的不畅通,这是致命的。

  2001年1月,普京与俄安全会议秘书伊万诺夫会谈第一次提出增强俄联邦安全总局的计划,那时舆论攻击普京将一步步走上独裁之路,而现在,所有的人都赞同甚至要求强化反恐措施,赋予安全机构更大的权力。

  俄罗斯国家战略研究所主席斯达尼斯拉夫·别尔科夫斯基直言不讳地说:“我们需要一个类似苏联克格勃的机构。克格勃曾经非常高效、有威望,在那里服役的每个侦察员都能感觉到自己是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一分子。而现在的联邦安全局工作人员,他们的职位是用来吃饭的,还可以解决某些经济问题拿点小贿赂。美国和英国都在扩充自己的特种部门,但13年来,我们却一直在怀疑和污辱自己的特种部门,结果让那里只留下善于收取贿赂的人物。”

  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反恐策略也正在调整方向。国际文传电讯社援引俄罗斯总参谋长尤里·巴卢耶夫斯基的话说,这个国家准备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恐怖主义的基地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但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将取决于具体局势。

  普京:强硬到底

  一个崇尚强权的民族,缔造了普京这样的硬汉,以及富有特色的克格勃文化。特约撰稿 郭宣

  在圣彼得堡市的涅瓦河边,距离冬宫不远处的依萨广场中央,威严地屹立着一尊被普希金赞颂过的雕塑“青铜骑士”,伟大的彼得大帝骑在扬蹄跃起的骏马上,凝视着这个完全按照他的意志建立起来的宏伟城市。

  如今,一个生长于圣彼得堡市的俄罗斯人正在治理这个国家,并渴望实现俄罗斯的复兴,成为第2个彼得大帝。

  崇拜强权

  普京从来没有改变过他的强硬态度,在悉知别斯兰人质事件发生后,他对部长们说:“任何人屈从于这种挑衅,都将被我们视为煽动恐怖主义。”

  他的强硬获得了人民的支持,他在2000年3月24日当选总统的时候,得票率是52%,4年多来,他的支持率没有低过这个数字,在恐怖事件不断的今天,普京的支持率竟然达到80%以上。

  俄罗斯国民对强权的崇尚由来已久。当彼得大帝决心打开通向欧洲的门户时,他遇到了保守派的阻挠,他没有去试图说服,而是把他们投入监狱。在强权统治下,俄罗斯版图迅速扩张:伊凡四世、彼得一世、斯大林,在他们的时代,俄罗斯是超级大国。俄罗斯人自古便有这种大国情结,他们相信,只有铁腕才能治理俄国,为了拥有一个强大的国家,百姓甘愿接受“铁腕统治”。

  这种气质也流淌在普京的血液里,他的办公室里只悬挂彼得大帝的画像,他曾为铁腕人物斯大林敬酒,还自称喜欢拿破仑和戴高乐。俄媒体曾引述普京的话:“俄罗斯自古就是超级中央集权国家,这一点已经植根于俄罗斯的遗传密码、传统和民众的思想。”

  用俄罗斯方式捍卫俄罗斯梦想

  普京完全继承了俄罗斯人的大国之梦,他曾说过,前苏联的解体完全是一个悲剧。他当仁不让地认为,中兴俄罗斯是历史赋予他的职责。“给我20年,我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这句彼得大帝的名言现在是普京的名言。

  当上总统后,普京知道这个国家缺乏什么。从打捞库尔斯克号,到携同夫人一起到车臣前线,之后又亲自驾战机上天、随潜艇下海,普京一直在向俄罗斯人民展示自己的“强有力”和重振国家的决心,因为他明白,他的人民并不缺少振兴国家的才华,而是缺少重振俄罗斯的信心和决心。在严重缺乏归属感的一代俄罗斯人心中,总统普京就是这个国家的凝聚力。

  在他的第一个4年中,他致力于经济改革,提高了俄罗斯人民的收入,并祭起“杀富”的大旗,遏制政商勾结,顺利地让俄罗斯进入了发展时期。最重要的是,通过大量提拔强力部门成员,建立大联邦区等手段,他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并理顺了与国家杜马、以及地方的关系。通过对车臣问题的强硬态度,他遏制了俄罗斯的分裂趋势,捍卫了俄罗斯人民的大国梦想。

  左右逢源

  普京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克格勃的经历让普京练就了一套沉稳、深藏不露的办事风格和超强的忍耐力。普京也自认为在克格勃工作的那段经历,对他日后治理俄罗斯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普京曾不无眷恋谈到那段生活,“不过,我最大的收获却是因之而拥有了一颗爱国心,我热爱我的国家。”

  在别斯兰人质事件中,普京展现了他刚柔并济的一面。他取消休假投入处理危机,形势尚未平息即亲赴现场,并发表感情色彩较强的讲话。

  别斯兰事件将促使普京作些什么,但却不会让他改变什么。在别斯兰事件后,一些俄国报纸对普京发起攻击。但更多的分析认为,别斯兰事件不会动摇人民对他的支持。俄罗斯媒体9月7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6%的人认为普京及其强硬的车臣政策应该为接二连三的恐怖事件负责。

  别斯兰事件的某些方面同时展现了普京外交上的成功。在他的第一个任期里,普京巧妙地运用了他在德国担任间谍时培养出来的外交素质,很快打开了一条外交通道。当他发现一个强盛的俄罗斯并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时,他把外交重心转向欧洲。他的努力得到回报,俄罗斯在欧洲不再是孤单的了。在别斯兰事件中,德国是第一个向俄国提供捐助的国家。在意大利首都罗马,9月5日晚举行了15万人的沉默游行,以纪念别斯兰城的遇难者。

  直面车臣

  “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本基础是俄罗斯和车臣的民族矛盾问题,而后才是其他力量的介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俄罗斯研究专家孔凡君说。

  位于北高加索的俄罗斯车臣共和国,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万。车臣人信奉伊斯兰教,与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人在种族和文化上有很大不同。

  1991年“8.19”事件后,苏联空军少将、车臣人杜达耶夫武力推翻了当地的苏维埃政权,随后颁令成立了”主权国家“——车臣共和国。

  1994年12月,俄罗斯挥军车臣,这场内战持续了20个月之久,杜达耶夫在战争中被打死。1996年底,车臣非法武装在俄境内先后两次劫持人质,迫使俄政府撤军。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退让并无明显效果。为彻底解决车臣问题,普京政府于1999年出动10万军人,对车臣进行封锁和展开军事打击并取得胜利,普京甚至于2000年宣布车臣战争已经结束。但是,剩余力量化整为零,采取游击战术,频频进行暗杀和恐怖活动。特别是近两年来,车臣非法武装分子活动猖獗,不断制造恐怖袭击事件。

  俄罗斯的恐怖危机再延续,证明单纯防范和镇压难以有效解决民族矛盾和纠纷。“长期上还必须采取有效的援助措施赢得车臣人民的支持,毕竟多数车臣人民不是恐怖分子。”孔凡君表示。

  车臣所处的北高加索地区原本就是俄罗斯较为落后的地区,长期的战争和动乱,更是加剧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恶化。在别斯兰事件后,许多俄罗斯专家呼吁政府重视车臣经济建设。

  其实,普京也有“怀柔”一面。2000年,俄罗斯政府拨款22亿卢布(约7857万美元)恢复车臣供水供电和电视转播以及其他设施。2001年联邦政府拔出67亿卢布用于车臣战后重建工作。但这种措施未能解决当地贫困问题,车臣失业率高达60%。车臣富产石油,但俄政府对车臣的石油出口一直加以控制,使该地区经济一直未有起色。

  事实上,无论是1995年6月巴萨耶夫的1500人质劫持案,或是莫斯科剧院人质危机,恐怖分子能够驱直入,靠的是收买腐败的俄军军官与政府官员。10余年来,车臣人袭击俄军的武器来源,主要取自进驻车臣的俄军或俄境内的兵工厂。

  在车臣恢复重建上,由于存在着严重的贪污腐败,联邦政府拨款到达车臣时已经大大缩水,各级官僚与金融结构中饱私囊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在俄罗斯,打击恐怖主义必先打击腐败。

  20世纪最大的间谍机构

  1917年俄国10月革命后,全俄人民委员会决定成立清查和镇压反革命的机构,简称契卡。这一组织被授予特别司法权和执法权,其地位超越于法律和司法机构,只对苏联共产党中央负责。到1954年,在契卡基础上,成立了苏联部长会议国家安全委员会,简称克格勃(KGB)。克格勃于1978年成为国家级机构,直属于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克格勃机构之庞大、覆盖范围之广泛,连美国中央情报局都有所不及。

  在历史上,克格勃曾经多次参与前苏联国家事务。1991年,随着苏联政体的解体,克格勃突然失去控制轰然倒地。1995年车臣形势紧张时,叶利钦下令将其改组为俄罗斯联邦安全总局。曾经的克格勃间谍普京于1998年7月25日出任俄联邦安全总局局长,并从这里走向了总统的宝座。-本报记者 刘俊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