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战后中国首任驻伊大使杨洪林访谈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1日14:59 扬子晚报 |
今年7月,杨洪林被正式提名为中国驻伊拉克特命全权大使,大使夫妇这些天正忙着准备赴伊就任。最新一期《半月谈》杂志发表对杨大使的独家专访。 使命既光荣又艰巨 记者:您到巴格达后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杨洪林:主要是与伊临时政府及政府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现在伊政府和各主要政党主要官员大多数是新人,我们相互之间了解不多。 记者:您在伊工作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杨洪林:最大的问题是安全问题。战后的伊工作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安全形势一直十分严峻。在巴格达工作,每个人都会受到战争与死亡的威胁。外出开会、办事,随时都可能遇到枪战、汽车炸弹、路边炸弹和遥控炸弹爆炸等不测事件。此外,巴格达物质匮乏,空气、水源污染相当严重,还有贫铀弹、集束炸弹等对人身体的影响和危害。 记者:可以说您是受命于危难之际。 杨洪林:由于美国的因素、外国插手和伊拉克民众不满等因素,伊动乱的局势短期内恐怕不会好转。在伊经历重大政治、经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我奉命出使伊,深感责任重大,使命既光荣又艰巨,不无挑战性。我将牢记组织上的重托,克服困难和挑战,在特别注意安全的情况下,积极稳妥地与伊临时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各界朋友交往,维护中国在伊的重大权益,促进中伊友好关系的顺利平稳发展,不辱使命。 被毁使馆短期内无法重建 记者:中国驻伊使馆的情况怎么样? 杨洪林:中国驻伊大使馆馆舍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是中国园林式的建筑,一共4幢,非常漂亮。战后,大使馆遭到数次武装洗劫,全部财产被洗劫一空,包括墙上贴的墙砖、水管、洁具、门窗、卧具、电器等都被抢光。大使馆馆舍结构受到严重破坏,已无法办公和居住。这是1949年以来中国驻外使馆毁坏最严重的一次。 记者:您赴任后将在哪里办公? 杨洪林:只能租住饭店。今年2月中旬,中国驻伊使馆复馆小组进入巴格达后就住在一家饭店里办公,今年7月中国驻伊大使馆正式宣布复馆后仍是如此,使馆人员办公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战后的巴格达房源非常紧张,一是因为长期流亡国外的伊人陆续回国购置房产;二是各国驻伊使馆陆续复馆;三是参与伊重建的外国公司纷纷在伊设立机构,这些因素使巴格达城区区位、状况较好的有限房源非常抢手,房价不断攀升。 记者:被毁使馆何时重建? 杨洪林:这取决于伊的安全局势,只有等伊的安全局势稳定之后,重建大使馆馆舍才能提上日程。 中方积极参与伊重建 记者:伊重建孕育巨大商机,中国公司参与伊重建前景如何? 杨洪林:过去,中国和伊的经贸合作涉及诸多领域,很多中国公司和人员在伊从事经贸活动。上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中国在伊劳务人员最多时超过5万。中国公司在伊修建的水坝、桥梁、电站等项目深受伊人民的欢迎。 新形势下,中伊开展互利合作,有较强的互补性。伊拉克有着十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发展潜力巨大。中国公司在电力、石油、通讯、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有不少优势,而且许多中国公司又有在伊工作的经验,相信中国公司能够在伊取得成功。 但是由于形势不稳,伊重建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伊大规模的经济重建需要在全国安全形势稳定后才能进行。中国驻伊使馆将对赴伊参与伊重建和开展经贸合作的中资公司和民营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帮助。但是,考虑到目前伊的安全状况,使馆提醒中国公司和侨民暂不要贸然到伊去。即使伊安全形势好转后,行前也要主动和中国驻伊大使馆取得联系,以争取必要的帮助。 记者:据说,中国政府也采取了多种措施支持伊重建。 杨洪林: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参与伊战后经济重建。战后中国政府为伊培训了40名经济管理人员,还将为伊培训数十名外交官。中石油也为伊培训了30名技术人员。为了支持伊人民重建家园,中国政府在马德里援助伊国际会议上宣布向伊提供2500万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不久前,中国领导人和政府还表示要大幅度减免伊欠中国的债务。 杨洪林简历 今年53岁的杨洪林,1974年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进入外交部工作。先后在中国驻苏丹、科威特、埃及、伊拉克、巴林大使馆和外交部亚非司工作,与阿拉伯世界结下深厚友谊。他熟悉中东事务,是位“老中东”。2003年10月,他结束中国驻巴林大使任期,奉调回国。 杨大使亲眼目睹了历次战乱和长年制裁给伊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对伊拉克人民怀有深深的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