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关注阿拉法特的生与死--和平与自由的斗士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9日14:55 青年参考

  本报主笔黄章晋

  敌人永远不会死

  1994年,当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总理拉宾、外长佩雷斯同在诺贝尔和平奖领奖现场,也许想不到曾经的死敌今天的 朋友——拉宾会在一年后身亡,他更不会想到,永远的敌人沙
龙会上台当总理,并数次发出死亡威胁。

  自以色列人重返上帝应许给他们的“迦南美地”,《圣经》中“流着奶与蜜”的地方一直流的是血和泪。今天以色列 政坛上的人物,无一例外地在年轻时扛过枪打过仗,而沙龙、拉宾则是典型的代表人物。但两人却是本质完全不同的人,拉宾 是放下枪会拿起橄榄枝的人。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时,拉宾是参加停战协定的以色列军事代表团成员,1964年他升任总参谋长,l 967年,他策划了第三次中东战争,1974年,他出任总理,为埃以和解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他辞职前,为继任的总理 贝京最终实现埃以和解铺平了道路。1984年9月,他出任国防部长,1992年,他再度出任总理,1993年,他主导 巴以第一个和平协议:《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与以色列的宿敌阿拉法特握手言和。

  他说:“我爱土地,但我更爱和平。”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1995年9月,他与阿拉法特共同签署了关于扩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围的《塔巴协议》。11月4日晚,在“要和平 ,不要暴力”的和平集会上,一位以色列的爱国青年向他连开四枪,他身中三弹,鲜血染红了他口袋里的《和平终将实现》演 讲稿。

  而埋葬拉宾和平果实的,却是沙龙。使这位强人真正成名的,并非其赫赫战功,而是“吉贝亚村惨案”和那句名言: 一个犹太人流血,必须以10个阿拉伯人的血来偿还——无论军人还是平民!

  这位强人,似乎生来就为制造战争冲突而生。1967年5月,阿以局势再度紧张,以色列政府正寻求其他途径,在 以军当时的总参谋长拉宾暗示下,逼迫总理艾希科尔辞职,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1982年6月,沙龙借口报复以色列驻英 国大使遭暗杀,瞒过议会发动入侵黎巴嫩的战争,此战巴解被逐出黎巴嫩。战争中,赴前线看望沙龙的妻子劝其戴上钢盔,沙 龙挥舞着钢盔嚷道,等消灭了阿拉法特,我要拿它回去砸碎政府中某些人的脑袋。2000年9月28日,正当巴拉克政府与 巴勒斯坦的和谈陷入僵局时,沙龙进入东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参观”,引发了大规模的以巴流血冲突。当巴 拉克焦头烂额之际,沙龙终于扳倒工党,当选以色列总理。

  没有永远的朋友,对阿拉法特来说,也许是拉宾的遭暗杀身亡;敌人永远不会死,说的则是沙龙。

  我们坚守斯大林格勒,可后方在哪里?

  1982年第5次中东战争,被以军包围的巴解武装部队被迫撤出黎巴嫩,再次流离失所。当他们被包围在黎巴嫩首 都贝鲁特做拼死抵抗时,有西方媒体将这场残酷的激战称为又一个斯大林格勒,但阿拉法特却哀叹,我们在坚守斯大林格勒, 可后方在哪里?

  阿拉法特的巴解事业,一直有阿拉伯世界的支持,但阿拉伯世界却是个充满矛盾互相敌对的世界,亲苏的阿拉伯民族 复兴党执政国家与亲美的君主国家互相勾心斗角,后民族复兴党国家又产生新矛盾,而流亡在外身处夹缝中的阿拉法特,则往 往成为阿拉伯世界互相斗争的棋子和工具。

  1982年时,曾给予阿拉法特以巨大支持和影响的埃及已与以、美握手言和;叙利亚虽与以色列作战,但早与巴解 反目成仇;而约旦,则在10年前就将巴解驱逐出境,惟一能长期予以支援的伊拉克、伊朗,却并不与巴陆上相接。

  阿拉法特一生历经无数次危险,除了当年最大的敌人外,多次竟是阿拉伯国家——约旦、叙利亚。

  而给阿拉法特的巴解以最大损失的,也不是以色列人。在同为兄弟的约旦人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 领了全部巴勒斯坦,40多万巴勒斯坦人沦为新难民,流落到约旦等周边国家。巴解组织难民营迅速壮大,兵力发展到5万余 人,并控制了约旦大片土地,将之变成约旦的“国中之国”。受当时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的阿拉伯民族复兴党影响,激进的 巴勒斯坦人把革命的矛头指向亲美的约旦国王侯赛因。1970年9月,巴激进组织“人阵”把4架飞机劫持到约旦,侯赛因 决定用武力解决巴解游击队问题。9月17日,在美国和以色列支持下,约旦政府军向巴解游击队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这个被 巴解称为“黑九月”事件的冲突中,至少4000名巴游击队员被打死,伤无数。巴解被逐出约旦,转到黎巴嫩境内开展活动 。

  当第5次中东战争巴解组织被解除武装时,阿拉法特和巴解组织在中东世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竟无处可容身,只能 前往突尼斯以不得在境内发展活动的方式被闲养起来。分裂的阿拉伯世界,使得阿拉法特找不到真正的朋友和背后的支持者。 倒是一直离巴解远远的中东强人萨达姆,除了经常给巴解事业以声援和经济支持外,还是伊斯兰世界反以最可靠的力量,这让 阿拉法特犯下了一生最愚蠢的错,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兄弟相残中,对亲美的科威特素无好感的阿拉法特竟发出整个世界惟一 支持萨达姆的声音,令阿拉法特的声望下降到了冰点,也从此彻底得罪了科威特和沙特。

  岂有豪杰真无情

  非常之人常有非常之志,投身巴勒斯坦建国事业后的阿拉法特,还在年轻时就发下终身不娶的豪言:“命中注定我与 巴勒斯坦事业结合。”

  独身的阿拉法特曾遭过可笑的猜测,1972年,满腔对伊斯兰强烈偏见的法拉奇采访阿拉法特时,除了笔下对阿拉 法特极尽挖苦讽刺嘲弄外,还发现了她认为的一个大宝贝,她注意到阿拉法特身边的卫兵英武高大,遂直接开笔指阿拉法特是 个病态的同性恋,身边的卫兵就是他的“同志”。

  阿拉法特当然不是同性恋,他也有强烈的对异性的爱恋,只是,早期的戎马生涯加上自我激励,故长期单身。但情感 热烈的阿拉法特亦曾在中年时有过热烈的爱情。第一位恋人是娜达·亚斯鲁。亚斯鲁出身豪门,天资过人,后嫁给阿拉法特“ 法塔赫”组织的一位领导人,孀居后的1971年,与阿拉法特相识,志同道合两人很快陷入爱河之中。但是,这位曾在事业 上予阿拉法特以巨大帮助的恋人1975年遭暗杀。

  好莱坞电影常有女记者经常爱上英雄的故事。1980年代,终于发生在阿拉法特身上,与法拉奇采访完阿拉法特后 认为他是个同性恋相反,西班牙著名女记者伊莎贝尔·皮萨诺在采访完阿拉法特之后,深深地迷上了这个特殊的男人,而阿拉 法特也被这位女强人所吸引。但是,这两位在各自世界都以我为中心的人,能爱却终无法相处。

  正当人们认为阿拉法特将为自己的事业永远单身的时候,1991年10月,阿拉法特突然宣布,因找到了真正的爱 而放弃以往的誓言,娶苏哈·塔维勒为妻。与阿拉法特曾经的恋人相似的是,苏哈同样是天资卓越的才女,且同样出身望族, 62岁的阿拉法特与28岁的苏哈的婚姻立即成为全世界媒体的头条。

  苏哈曾公开说过,“最大的幸福”就是为巴勒斯坦人的解放事业贡献一个儿子。但1995年,她为阿拉法特生下一 个女儿,为纪念阿拉法特的母亲,小女儿取名扎赫瓦。

  阿拉法特的女儿被传患上白血病后,2000年,苏哈与女儿一同前往巴黎。曾从事过新闻的苏哈,在她的西方同行 报道中,经常以负面形象出现,比如她曾长期住在巴黎最豪华酒店。被酒店否认后,她又住进了豪华别墅。今天,阿拉法特病 危,他们说苏哈现在很关心阿拉法特掌管的10亿美元基金。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