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预感再也没机会见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2日02:11 新闻晨报 | ||||||||
握过他的手 有过亲身交往者或许能回忆起阿拉法特的手,那只比脸色更苍白、布满老人斑的手,因患有帕金森症而颤抖的手。 两年前,我分明感觉到了那只手上的力量。拍摄合影的时候,他甚至把我的手掌翻
同样是那只手,历年相握者众:埃及前总统纳赛尔和萨达特、阿联酋总统扎耶德、叙利亚前总统阿萨德、约旦前国王侯赛因、美国前总统卡特和克林顿、以色列前总理拉宾、佩雷斯,还有周恩来…… 阿拉法特颤抖的手上,留存着大时代的余温。 以色列总理沙龙从来没有与阿拉法特握过手,并声称永远不与后者打交道。 阿拉法特一手握枪,一手握橄榄枝。他打响了反抗占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30年腥风血雨之后,他把手伸向以色列前总理拉宾,为和平缔结《奥斯陆协议》;还是阿拉法特的手,1999年犹豫着,没有在戴维营和谈文件上签字。 因为他的亲手缔造和亲身参与,无论今后如何,巴勒斯坦都将带有阿拉法特的印记。 2004年6月 点燃奥运火炬宣布停战 6月26日,阿拉法特在拉姆安拉官邸内为雅典奥运会点燃火炬,宣布巴以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停火。站在十几米开外,见到他还是在人群簇拥之中,虽然双手和嘴唇不停颤抖,最后还是点燃了火炬,情绪也相当饱满。 当天他还召开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全体大会,各国使节也都在场。 巴勒斯坦摄影记者圈里有句话:“阿拉法特是最好的演员。”每次发表讲话,他的表情、手势都能定格为绝佳镜头。他有温和亲切的笑容,更有瞬间发怒的可能,“你是在跟阿拉法特主席讲话!”先后有几名西方记者遭到他这样的呵斥。 这也许正是产生领袖魅力的因素之一。 2003年9月 他在瞄准镜下轻松讲话 2003年9月以色列内阁决定“驱逐或杀死阿拉法特”。阿拉法特情绪高涨,每天接见支持者发表演说。那天,当他走到二楼窗户前,探身向人群挥手时,我猛然迈到紧贴他后背的位置:阿拉法特戴头巾的背影,前景是成千上万支持者和蓝天。紧邻官邸一栋高层建筑内,正有以色列狙击手密切注视着这里的行动。 当天他会见各国使节。走进会场,他与使节及随行人员握手。轮到我时,他对女宾笑得更加灿烂,颤抖的手抓起我的手,抬到满是胡子的下颚上轻碰两下。“没有人可以将我赶走,”阿拉法特右手握成拳头,紧贴胸口对各国使节说,“我会永远留在我的国家和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上。”没过几天,又传来他生病的消息。 2003年2月 与他在办公桌上进午餐 “小姐,您不要忘记,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它可以为巴勒斯坦人民的事业发挥更大作用……”,那是2002年,中国刚刚宣布将派出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时,他接受我的采访。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没问完,卫兵搀起他就往官邸门口走。我赶紧冲他的背影喊出问题,他停下来,有些费力地转身回答了我。走出几步,他又停下来,扬起一只手说:“请允许我再次表达对中国领导人最诚挚的问候……” 最长的一次相处,是2003年2月7日与他共进午餐。一张长桌,一半办公,另一半进食。10来平方米的办公室中除了桌子、挂钟、一面收拢的巴勒斯坦国旗和角落里两台国际红新月会提供的氧气转换器,别无长物。他吃得很少,只是双手捧陶罐喝了点汤,吃了点蔬菜,然后给每个人分玉米块。一桌之隔,我注意到他的黑白格头巾有些泛黄了。 作者:周轶君(特约新华社前驻加沙记者撰稿) 相关专题:阿拉法特逝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