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情局培养亡命特工 深入他国搞一手情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4日18:48 环球时报 | ||||||||
中情局局长戈斯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许捷本报特约记者 李东风 美国中央情报局(简称“中情局”)有一句格言——“拿手提箱的律师比持枪歹徒抢的钱要多”。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冷战结束后,大批中情局特工以外交身份为掩护,靠美元买情报、靠盟国送情报。但也正是这种工作模式束缚了中情局的手脚。近日,中情局局长戈斯亲自制定了一项名为“进攻性计划”的改革方案,其核心内容是派遣特工秘密打入恐
“战地情报官”要间谍回“前线” 近日,据《今日美国》报披露,中情局局长戈斯在国会的一次秘密听证会上表示,中情局将改变“等、靠、要”的情报搜集模式。更多的间谍将甩掉外交身份,深入到一个国家的各个角落搜集情报,更多的间谍将打入恐怖组织和某些“敌对国家”。 事实上,戈斯之所以决定“铤而走险”,概括起来有三大原因:一是教训太多。最典型的例子是,伊拉克战争前,美国从英国情报部门得到情报,称萨达姆正派人在非洲的尼日尔购买铀。中情局派特工威尔逊以美国前驻加蓬大使的身份前往尼日尔调查。虽然调查毫无结果,但美国仍将这一事件写入相关报告。事后证实,这个情报是某西方国家的线人编造出来的,是经过意大利、英国等数国情报机构才转到中情局的,而中情局对此深信不疑。对此,参众两院情报委员会的议员指出,中情局特工如今只知道待在使馆里等线人上门送情报,有的线人为了获得好处不惜胡编乱造,特工们也照单全收。更可笑的是,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中情局特工为了保命,居然要求坐着美军装甲车出去搜集情报,如此声势浩大,能搜集到什么样的情报呢? 二是与戈斯的经历有关。戈斯在今年9月就任中情局局长前曾被怀疑是外行,因为他的履历太像一个政客了:市长、国会议员。但对于戈斯1972年以前的行踪,外界却鲜有报道,因为1962年到1972年,戈斯是中央情报局的高级秘密特工,用布什的话说,是“曾经在两大洲执行过严肃任务的战地情报官”。而1962年以前,戈斯就职于国防部军事情报局。这种经历使他比较认同冷战时期的情报搜集模式,即派间谍到最危险的地方去,以最直接的方式搜集情报。 三是“人力情报改革派”在中情局占上风。在中情局,有一批人支持戈斯的观点,被称为“人力情报改革派”。他们认为,目前情报工作针对的对象已不仅仅是一个敌对国家,而很可能是那些个人或组织。这些人行踪隐蔽,居无定所,他们之间的联系经常是通过口信,连电话都不用,窃听和卫星技术很难捕捉到他们的踪影。在这样的情况下,派间谍去获得第一手情报就显得极为重要。 风险与机遇并存 目前,戈斯已责成新上任的中情局秘密行动部门负责人将他制定的计划付诸实施。今后,中情局将培养更多“非官方掩护”的秘密特工,由于驻在国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因此不容易受到监控,也会有更多的机会打入敌人内部。不过,戈斯这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做法,也确实有极大的风险。因为这些秘密特工不受外交豁免权的保护,一旦被恐怖组织或敌国识破身份,有可能会被立即处死。对此,戈斯显然心知肚明,但为了扭转外界对中情局的不良印象,他也只能祭出“火中取栗”的撒手锏了。 避免被“边缘化” 美国媒体指出,戈斯此时抛出咄咄逼人的情报搜集方案,无疑是想借国会目前正在审议情报改革议案的机会,强调中情局工作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从而巩固中情局的地位。人们注意到,“9·11”调查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建议由国防部统一管理美国在海外的秘密准军事活动,即将中情局准军事部队与美军的特种部队合并,交由五角大楼统一管理。而拉姆斯菲尔德也在设法游说国会从财力、物力上限制中情局发展,甚至希望国会同意由国防部长兼任情报首脑,从而将中情局变成五角大楼的分支机构。对此,戈斯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接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