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2004年法美关系坠入冰点 美欧对立日益尖锐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4日14:21 东方网-文汇报
2004年法美关系坠入冰点美欧对立日益尖锐

2004年,法德首脑继续致力于团结欧盟使之成为对抗美国的世界一极。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2004年法美关系坠入冰点美欧对立日益尖锐

“3·11”惨剧后,西班牙人民彻底抛弃了亲美政府。新当选的首相萨帕特罗完全转向了法德阵营。


  实际上,首先将对方抛弃的,并非欧盟,而是美国。人们记得,在“9·11”事件之后,欧盟各国——包括法、德在内,主动提出了北约条约中的“第五款”,即对缔约国任何一国的侵略,都被视为对北约全体的侵略,因此北约各国是一心准备向美国伸出援手的。然而被美国轻蔑地拒绝了。因为欧盟的军事实力如此不济,以至于在战场上欧盟军队——除了英军之外——反而会成为美军的累赘。因而尽管在阿富汗战争中欧盟各国都出了兵,但都仅具象征性意义而已。

  针锋相对的一年

  “9·11”后,美国外交日渐表现出单边主义和黩武主义。布什总统的主要班子、以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等被欧洲舆论称之为“新保守主义”鹰派集团很快催生出一系列包括“预防性战争”、“先发制人”等“反恐”理论为核心的“布什主义”,突破了欧盟所能接受的范围。2002年上半年法国当时的外长韦德里纳率先批评美国“单边主义”和“简单主义”,一时轰动全球,从而拉开了欧美外交冲突的序幕。

  很快便出现了伊拉克危机。正是伊拉克危机使得欧美之间自“9·11”以来产生的分歧公开化和表面化,从而使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成为欧美外交分道扬镳的一年。2004年本来欧美双方是有多次机会弥合伤口、重修旧好的。先有法国诺曼底登陆六十周年庆典,后有北约、美国——欧盟和八国首脑等一系列峰会。然而手是握了,却未必就能言欢。欧美首脑事实上仍然在一系列国际重大问题上各持己见。最为发人深省的,是欧洲不仅在舆论上,而且诸多政府在私底下也对美国大选表了“态”:希望克里成为白宫新主人,从而能够改善欧美关系。布什的再次当选,使得欧洲彻底打碎了这一“单相思”。

  在这种背景下,欧洲已经不再愿意做美国的“小兄弟”。一个明显的例子便是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尽管美国公开、私下均强烈反对,但欧洲仍将解禁列入议事日期。观察家们无不认为,美国最终将无法阻止欧盟迈出这一步。从冷战结束以来,这类美欧尖锐对立、且一直对立到底的事件并不多见。当然更尖锐的对立还是在伊拉克问题上。法国甚至在美国大选前就放出风声,即使是欧洲人欢迎的克里当选,也别指望法国士兵的身影出现在伊拉克。

  法国说“不”影响世界

  应该看到法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法国对美国说“不”,其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大国所无法做到的。

  首先,法国是美国历史上几乎惟一一个从未与美国兵戎相见的盟国。无论是今天美国最忠实的“仆从”英国、还是以美国意志为是的日本,历史上都曾与美国打过仗。惟独法国从来没有与美国为敌,而且还全力支持了美国的独立战争,并为此而使自己国家破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加快了法国大革命的步伐。因此当法国说“不”时,不会引起当今世界的另一场冷战。

  其次,法国是二战后的战胜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且为五个核大国之一;特别重要的是法国拥有一票否决权。显然,德国的反对与法国的反对是不可相比的。

  再次,法国对伊战取反对立场后,大大影响了全球所谓的“主流舆论”。至少在欧洲很少能看到支持这场战争的媒体。比较一下伊拉克战争与科索沃战争,是可以发人深省的。当时中国和俄罗斯反对科索沃战争,而法、德则完全站在美国一边。结果是战争在全球范围形成一边倒的局势,世界“主流”舆论几乎完全站在西方一边。而当法国联合德国等“老欧洲”国家反对伊拉克战争时,美国几乎被缚住手脚。更令美国难堪的是,由于法、德等“老欧洲”的反对,至今世界大部分舆论仍然站在反战立场上。美国即使在战场上打赢了这场战争,但在道义上却至少未能全胜。

  最后,法国在高举“反战”旗帜的时候,美国还真拿法国没有太多的办法。美国既不能将法国视为“敌人”——因为法国也是不折不扣的民主国家,而且从来没有与美国打过仗,又不能对法国采取任何政治或经济上的制裁或遏制,至今也只能在私底下做做“小儿科式”的不起多大作用的小动作……

  正是因为法国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法国对美国说“不”的时候,令美国束手无策,极为恼火:难怪赖斯会说出“忘记德国、原谅俄罗斯而惩罚法国”的话来,因为法国的“不”对美国造成的影响最大。

  分歧到底在哪里

  回顾法美分歧,究竟两者之争争在何处,是理解当今世界的一把重要的钥匙。从伊拉克危机以来,法国和欧洲与美国之间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对全球局势的分析不同。

  就好像欧洲人并不认为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不认为伊拉克应对“9·11”事件负责,甚至不认为伊拉克会对世界构成现实和迫在眉睫的威胁一样,欧洲人今天也不认为反对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惟一的问题所在,更不认为武力是惟一的可取方案。用法国前外交部长德维尔潘的话来说,“反恐”并不是一场战争。欧洲认为今天的世界首先要解决的是中东和平问题、南北差距问题、全球环境保护问题等涉及恐怖主义得以产生的根源问题。特别是中东和平与全球化条件下第三世界的贫穷问题。2004年以来,法国和欧洲力促美国尽早将伊拉克主权回归伊人,尽快主持中东以巴和谈,而美国则一味拒绝,都是源于上述对全球局势分析的不同。

  其次,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上,欧美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美国认为“反恐”惟有用武力进行,而欧洲则认为,武力不是惟一方法。尽管阿富汗成功地进行了大选,但欧洲人私底下并不认为阿富汗从此将太平无事。相反,只要本·拉丹的“基地”组织存在一天,阿富汗的和平就不能得到保障。更重要的是,欧洲认为美国过度使用武力的结果,实际上是加剧了国际恐怖主义。美欧对伊拉克战争之后的形势估计亦截然不同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对于布什来说,没有了萨达姆的世界更为美好;而对于希拉克来说,伊拉克战争之后恐怖主义不但没有消灭,反而有加剧之势。不但全球的恐怖分子都潜入伊拉克进行反美“圣战”,而且恐怖主义攻击一直蔓延到土耳其、西班牙等其他国家。在欧洲看来,美国人不仅是在“治标不治本”,而且在扩大恐怖主义的生存空间。

  三是欧洲已经大致放弃了以暴力手段推行民主自由理念的做法。欧洲从殖民主义的失败中,特别是从两次世界大战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随后又在欧盟建设中得到了经验,终于认识到世界需要谈判、妥协和非暴力手段。当然这并不是欧洲就不用暴力手段。但即使是使用暴力,欧洲也需要一层合法的外衣,因此欧洲更推崇通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和平谈判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土耳其入盟谈判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例子。土耳其历史上入侵过欧洲,占领过大片土地,而且是一个与欧洲基督教不同的伊斯兰为主的国家。但欧盟已经不需要与之兵戎相见,因为欧洲的发展使土耳其羡慕不已,期望加入欧盟;于是欧盟便提出自己的种种实际上是非常苛刻的条件,促使昔日的对手以自己的游戏方式行事。

  然而美国则因自己的超军事实力而越来越迷醉于军事手段。伊拉克之后,伊朗会不会成为美国的下一个目标,令欧洲人担忧。双方在此问题上的分歧将很有可能成为2005年的又一个新的欧美外交冲突的因素。

  此外,如果再深入探究下去的话,便会发现欧美之间的分歧还远远不止这些。在对中国的看法上、对中国的武器解禁问题上,法国仍然在继续扮演着对美国说“不”的角色……(本报巴黎12月23日电)

  欧美走进“战国”时代

  11月的欧洲虽然不算太冷,但布什连任成功的消息如同朝欧洲人头上浇了一桶冷水;而就在欧洲进入寒冬之际,赖斯取代鲍威尔出任国务卿的消息更是在冷水之外还往欧洲人、特别是法国人的脖子里塞入了一个冰块。

  从爱丽舍宫传出的消息来看,法国总统希拉克尽管向布什连任成功发去了“热烈的贺电”,但对布什的所有“幻想”其实都已经烟飞云散。

  2004年此间外交界流传着几则“轶事”非常说明问题。一是希拉克在年中参加完在美国举行的八国首脑会议后,在回国的飞机上对记者表达了他对布什总统“不知修正所犯错误”的不耐和不满。二是在土耳其-北约首脑会议上,布什公然要求欧盟接纳土耳其入盟,希拉克当即在记者会上表示,布什“涉及了与他不相干的领域”,并致电欧盟其他国家要求他们共同拒绝美国的压力。

  如果说,2003年伊拉克战争是西方经过冷战半个世纪协调一致的共同外交开始分道扬镳的一个分水岭,那么,2004年美国大选就是欧美外交岔道的一个明确标志。布什连任成功,使得“西方”这个词的一只脚彻底走进历史,而另一脚也已经不远了。以法德轴心为主的欧盟何去何从,特别引人注目。从目前初露端倪的欧盟外交来看,要指出渐行渐远的欧美究竟会走到何处为止,尚为时过早,但世界外交从此走进了“战国”时代,却是可以大致肯定的。其中,法国外交起到了某种决定性的作用。(郑若麟)

  欧美到底能分多久

  应该看到的是,欧美联盟至少到今天为止尚未完全崩裂。其中既有历史因素、亦有现实利益因素。从利益上来说,欧美在经济上相互渗透与融入的程度是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之间所无法相比的。其次,美国虽然能够打赢战争,但却没有独自维持和平的经验和能力。在这一点上,欧盟比美国却要更为“成熟”得多。美国在很多地方需要欧盟,如中东和平问题、前南联盟地区维和问题、协调谈判伊朗核问题……甚至包括伊拉克的重建问题。再次,欧美之间在一些新出现的问题上也有着利益一致的时候,如在乌克兰大选上,欧美共同对俄罗斯筑起了一道“新冷战”的“乌克兰墙”……但从2004年总体来看,欧美之间渐行渐远则是主要的。

  在2004年的最后两周,从美国又传来令欧洲和法国人哭笑不得的消息:美国总统布什当选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这意味着最终被法国和欧洲人所瞧不上眼的小布什,仍然是美国人眼中的“英雄”。仅从这一点出发,就可以体会到欧美今天是多么的不同! 文/本报驻巴黎记者郑若麟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与女硕士订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家居家装实用图片集
窥视房地产业偷税黑洞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