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啸灾后救援遭遇运输瓶颈(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2日08:28 北京青年报 | ||||||||
图1:天真 5岁的日本小孩在泰国普吉岛担任志愿者,给需要帮助的日本游客指路 图2:茫然 18个月大的南非的小女孩被爸爸亲吻。小女孩不知道,他们全家在泰国的海啸中险些丧命海浪。 图3:恐惧 斯里兰卡加勒灾区,当地少女用手绢掩住口鼻,抵挡空气中开始弥漫着尸体的腐臭气味和大量粉尘。 救援需要突破运输“瓶颈” 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去年12月31日对救援工作面临的困境表示担忧。他说,为了给海啸灾民尽早送去生活必需品,国际社会要与时间进行赛跑。
安南说,目前国际社会救援的资金和物资已经不是救援行动面临的主要问题,救援行动眼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后勤运输方面存在的“瓶颈”。为尽快将救援物资送往灾区各地,需要大量的后勤支援,如飞机、直升机和空中管制人员等。 包括“林肯”号航空母舰在内的十几艘美国海军舰只已经前往印尼和斯里兰卡沿岸海域,上面搭载着医疗人员和物资。超过40架直升机将从空中为灾区运送物资,但这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美国军方1月1日说,美国将派近15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一艘舰艇及20架直升机前往斯里兰卡参加救灾行动。美国总统布什还宣布,美国将向遭遇地震和海啸袭击的国家提供3.5亿美元的援助。 海啸能否再树联合国威信?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美国国务卿鲍威尔2004年12月31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短暂会晤,讨论了亚洲地震和海啸灾区的形势、国际社会的救援努力及救援行动的协调等问题。 印度洋海啸灾难过后,联合国的各个组织及秘书长安南都在积极组织和协调相关的救援活动,一连串的工作让那些一度对联合国行动能力持怀疑态度的人士再次强烈地感到联合国的重要性。 在过去60年的国际政治舞台上,联合国为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联合国正面临着当初的缔造者们无法预期的各种难题,其自身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痼疾也开始暴露无遗。很明显,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联合国的最终命运必将是被“边缘化”。正如联合国的批评者所言:因为在很多问题上“说了不算”,一些盛气凌人的成员国才敢于“算了不说”。当初无视联合国决议而悍然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就是一个明证。从某种意义上讲,名为“解决问题”的世界组织,自己正在变成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所幸运的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2004年联合国终于在改革的问题上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2004年是一个并未诞生任何具体结果的联合国“改革年”。可以预见,2005年,联合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围绕联合国改革进行的外交斡旋将比人们预料的更为激烈。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海啸为2004年画上了一个悲怆的句号。2005年伊始,一场历史上最大规模和最复杂的国际救援行动正在展开。人们注意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这一重任。在联合国的主导下,国际社会的救灾努力正朝着迅速、高效、有序的方向发展。大海啸以悲怆的形式证明,世界依然需要联合国。 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种族灭绝、疾病贫穷、环境恶化等问题。面对许许多多的新旧威胁,世界更需要一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联合国,需要一个拥有较高权威的联合国,对此,国际社会理应有着清醒的认识。唯有这样,“花甲之年”的联合国才能真正走向充满希望的下一个60年。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