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重大伤亡专题 > 正文

中国会一直安全吗? 媒体反思我们离灾难有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4日10:06 中国新闻周刊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依然还很渺小;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离灾难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遥远

  在地震发生之前,2004年12月15日(华盛顿时间),火山研究者在美国地球物理协会
的一次会议上报告说,种种迹象表明,闻名于全世界的圣海伦火山马上就要爆发,并且可能引发灾难。

  10天后,圣海伦火山没有爆发,太平洋板块的另一端却发生了如此剧烈的地震。

  而这次地震及其导致的海啸造成如此惨重的损失,其根本原因是:大自然的力量无可抗拒;印度尼西亚海底地震突如其来,人类对地震的来临没有任何防备。

  海啸可以预警,地震无法预报

  “地震的预测问题至今基本上还没有解决,”国内著名地震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振兴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中国科学家现在正在向预测的方向努力。而国外已经有人认为,目前看来地震是不可预测的。他们的理由是:地震前,我们能够测量到的、用于参考分析地震是否会发生的依据性数据太少,不像气象学,可以借助于卫星来分析和测量大气温度、湿度等指标性数据。”

  姚振兴说,由于地壳的微妙变化发生在地底下,很难观测,并且地震又是小概率,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可靠的科学依据判断地震是否会发生、何时发生,现有的一些观测还停留在观察动物反应等经验判断上。

  “目前有人在研究模仿动物感应地磁异常变化而判断地震发生的仪器,但现在仪器的灵敏度还远远达不到动物感官的水平。”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震学专家、符力耘研究员告诉本刊记者。

  符力耘等人在做关于地震的基本理论研究,希望以后可以借此进行地震预测。但他表示,他们离目标还很遥远。

  但海啸却是可以预警的。“地震发生以后,我们可以很快知道震中在哪,并且可以很快测出地震规模的大小,也可以很快知道当地的破坏情况。一般来说,海里发生大地震时,只要震中不是太深,都会伴随着海啸。海啸的波浪传播的速度基本上是固定的,从震中开始,什么时候会抵达什么地方,可以预先计算得到。因此,地震发生后,相关单位就可以发出海啸警报。”姚振兴说。

  可惜的是,这次海啸波及而造成灾难的几个国家,自己没有建立这样的预警系统;而国际社会发出的海啸警报,却又没有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

  余震是否还会引起灾难

  这次地震规模巨大,甚至其余震也有达到7.0级以上的。“这样的余震已经是大地震,也导致海啸的产生。”符力耘说。

  符力耘认为,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余震还会发生,但再发生7.0级以上的、还能引起海啸的余震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一般情况下,这么大的地震,已经释放掉了这一块地壳蕴藏的很多能量,给这一条构造带提供了一定的保险。在接下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几年或更长时间),这一部分构造带不太可能再次发生太大规模的地震。”符力耘说。看来,一次大地震可以换来该地区几年的相对安全。

  但姚振兴却没有符力耘那么乐观。“余震甚至可能持续一两年。一般情况下会比较小,但几天之内会不会再发生7.0级以上的余震也很难说,至今我们对于余震也没有预测的方法,也还是停留在经验判断上。”而在这一区域,大地震是否会因为这次地震而消失几年,姚振兴认为也根本没法下结论。

  瘟疫紧随地震之后?

  联合国12月27日发布警告说,如果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无法应对此次灾害,数天内,这些国家就将发生大瘟疫。“此次灾难的长期影响可能会和海啸一样造成惨重损失。”联合国紧急救援事务协调员让·埃格兰说。

  “这是可能的。一般大灾之后发生的瘟疫、流行病,主要跟大量的死人、水污染、饮食受污染有关。尸体的腐烂会带来严重问题。因此,现场的消毒处理、尸体的及时掩埋很重要。”姚振兴说。

  北大医学院附属三院的赵鸣武教授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认为,由于水污染等原因而导致的问题,肠道疾病发生流行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而且由于灾区是在热带,疾病流行的可能性更大,传播速度也会更快一些。

  中国会一直安全吗?

  这一次,由于众多岛屿的阻隔作用,中国东南沿海很幸运地没有受到地震和海啸的破坏和威胁。

  但事实上,中国并不能一直保证安全。东海和黄海面对的,正是太平洋板块的西北构造带区域(包括菲律宾群岛和日本海域),中国实际上一直处于地震和海啸威胁的范围内。“假如这么大的地震发生在太平洋,中国同样受灾,惟一的应对措施也就是在海啸抵达之前让沿海居民撤离逃避。”姚振兴说。

  “环太平洋如果发生大地震,中国将受到威胁。现在,日本由于处于地震多发区,沿海有防范海啸的堤坝工程。中国的东南沿海还没有建立系统的海啸防护工程。”符力耘说,近几十年来,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太平洋板块西北边缘,从菲律宾到日本海这一带,地质活动比往常剧烈。并且他认为,在接下来几十年,这种状况有继续保持的趋势,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警惕和防范。

  “急症”和“慢性病”的双重威胁

  仅在4个月前,英国科学家在英国皇家学会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巨大的海啸、火山爆发、地震比恐怖袭击更可怕。”科技虽然发展到了现在这一步,但当巨大的自然灾难来临时,人类依然束手无策。

  “曾经有人设想,我们可以在巨大的地震爆发前,用核弹引发一系列小地震来释放地底酝酿的能量。但这都是纸上谈兵。自然的力量比我们大多了。”姚振兴说,对于地震,第一是我们预先不会知道,第二是即使我们预先知道了也没有什么办法阻止它,最多只能减少一部分损失。

  这次地震灾难,是在有地震记录以来的一次大灾难,但把它放在地球演化史上,甚至人类历史上,算不了什么。

  “我们的地球从5万年前到现在,表面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其原因是:板块活动、大陆漂移、火山和地震,加上地球物理活跃(由大气环流造成)。”国内天文学家、原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从更广大的视野来看待这次地震,他给我们带来另一种思考:实际上,这次地震只是地球小小地打了一个“喷嚏”而已,我们的地球随时都可能打出一个更“响亮”的“喷嚏”。

  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离天灾都很近。

  更大的自然灾难来自于太空。美国已经在执行一项太空任务:监视、测算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密切关注那些可能对地球构成威胁的小行星。如果计算出哪一颗小行星将在几十年后撞击地球,他们将设法在它抵达地球之前将它毁灭或者改变它的运行轨道。

  “从理论上计算,导致恐龙灭绝那么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是5千万年一次。上次撞击到现在已经过了6千8百万年。”李竞说,如果不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灾难是不可避免的。

  更多不规则、更小而不容易被观察到的陨星无法被监视。

  “天灾往往如同一场急症——小行星如果现在撞击地球,人类无可奈何,但它来得快,造成的灾难也很快结束;而人类自己造成的灾难——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以及因此导致的气候变化——却如同一种慢性病,缠绵悱恻,我们要花很长时间去治疗,但是可以治愈的。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却讳疾忌医,不愿意对正在走向恶化的疾病进行治疗。人类正在接受双重疾病的威胁和折磨。”姚振兴说。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方玄昌)

  相关专题: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重大伤亡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电影《天下无贼》公映
杨振宁登记结婚
健力宝事件资本谜局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