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物》杂志专题 > 正文

摩根斯坦利公司总经理:我们为什么要感谢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4日11:33 《人物》杂志
摩根斯坦利公司总经理:我们为什么要感谢中国

美国摩根斯坦利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全球所瞩目,国际经济学界对中国经济问题的争论也是空前的热烈,西方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发表了许多自己的观点。美国摩根斯坦利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就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他多次撰写报告和文章谈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其中最为人们所知的就是今年3月22日发表在美国《财富》杂志上的《 我们为什么要感谢中国》。

  罗奇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因为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中国威胁论的声音在一些国家颇有市场。在这篇文章中罗奇鲜明地指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听起来完全是一句空话,中国并没有从美国窃取就业机会。一年前,中国奇迹般的增长被普遍认为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源泉,如今中国又被认为是一种威胁——这种角色的转换既令人不安又没有根据。他认为,实际上中国已成为这个有机能障碍的世界无法解决的许多棘手问题的替罪羊。攻击中国的原因主要源于世界上富有的工业国对就业机会没有增长感到忧虑。认为美国的就业机会被转移到了中国——这种错误的观点已促使政治领导人转向危险的保护主义“补救办法”。

  罗奇说,人们在焦虑中忘记了迅速变化的中国经济给世界带来的好处——一个不知感恩的世界应该对此表示感谢,美国尤其如此。2003年,在美国创纪录的54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中,中国占据了最大的部分。但罗奇认为,逆差不是在北京造成的,而是在华盛顿造成的。由于控制不住联邦预算赤字,美国几乎耗尽了国家储蓄。为了提供经济增长所必需的投资,国内储蓄的不足必须用国外多余的存款来弥补。为了吸引国外资本,美国只能累积大量的国际收支和贸易逆差,中国就在填补美国经济的漏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罗奇在文章中说:由于我们储蓄不足,我们必须与某个国家保持贸易逆差。如果不是中国,那就可能是墨西哥、加拿大甚至欧洲。结果导致进口产品价格升高,这就等于对美国消费者征税一样——这样会减少购买力,从而使美国经济的增长受到限制。其实,美国的消费者从美中贸易中得益最多。去年,美国从中国购买了1500多亿美元价廉物美的商品,这有助于美国控制通货膨胀。而低通货膨胀率为就业机会短缺、收入受限制的美国消费者提供了意外的购买力。为此,美国要感谢中国。

  斯蒂芬·罗奇所领导的摩根斯坦利经济学家的队伍分布在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巴黎、东京以及香港等地。罗奇是华尔街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在《机构投资者》杂志全美及全球研究队伍排名榜中一直名列前茅。近几年,他还被华尔街最大的企业业绩调查公司First Call 评选为全球拥有最多读者的分析师。

  罗奇的研究课题涉及范围广泛,近期主要侧重于全球化、公司重整、生产力以及宏观的信息科技等方面。他的研究著作被金融报刊和其他传媒广为引用,其作品曾在多种学术刊物上刊登,并被用作国会陈述的资料。罗奇早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并在此后获纽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82年加入摩根斯坦利,在此之前曾担任过 Morgan Guaranty 信托公司的副总裁。在1972至1979年期间,他任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局研究员,负责拟定联邦储备局对美国经济的官方预测。他还曾在华盛顿布鲁金斯研究所从事过研究工作。

  罗奇在中国的游历甚广,曾20多次到中国访问并出席各种学术会议。近年来,在关于中国的辩论方面,他的观点引人关注。他在中国举办的多次重要会议上发表过演说,包括由国务院主办的中国发展论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办的二十一世纪论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论坛等。他还组织投资者到中国参观,使许多重要的西方基金经理第一次有机会深入地了解中国。

  像西方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经历了对中国从不了解到了解的过程一样,罗奇对中国经济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2002年10月,罗奇曾发表过《中国因素》一文,他在此文中说道:“我仍然坚定不移地看好中国的增长前景,不过,我还得承认中国以出口为主导的强劲增长对全球通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他由此得出结论:“中国是当前世界通货紧缩的来源之一。”罗奇的这句话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中国输出通缩论”成为“中国经济威胁论”的新版本。罗奇也因此被戴上了“始作俑者”的帽子。

  尽管中国是全球贸易第六强,但2002年全球6万亿美元左右的进出口额中,中国商品的出口额仅占5%左右。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仅占美国GDP总量的1.1%,对日本的出口仅占日本GDP的1.2%。中国经济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成为全球少有的亮点之一,与萧条的世界经济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世界经济不景气、贸易额连续两年减少、各国间经济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出口商品成了“中国输出通货紧缩”的根据。

  在罗奇发表“中国输出通缩论”短短两个月之后,他随即又发表了一篇《停止对中国的抨击》的研究报告来对自己此前的言论“平反”,在这篇报告中罗奇强调:“在世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稳定的中国的时候,对中国的无端指责没有任何道理,要不惜一切代价停止对中国的指责!”“世界经济处境艰难,中国经济的过渡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世界发展的最大机遇。”

  随后在2003年初,罗奇又通过中国的一家媒体发表了一封信。信中说:中国媒体不要误解我,我在过去几年里十分关注中国。但他本人非常不理解的是,他被指责为“中国输出通缩论”的“始作俑者”,“我忽然意识到自己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名发难者—— 一名带头指责中国应当为世界当前存在的一些主要经济问题负责的外国经济学家——这完全违背了我的初衷。”

  2003年人民币的汇率问题再次成为国际财经界的一个焦点,西方一些国家在这个问题上频频向中国施加压力。罗奇每一次来中国访问时也都会被问及人民币汇率这一敏感的问题,他也多次明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中国政府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不要改变人民币政策。”为此,他给出了如下理由:首先,所谓的中国出口威胁论实际上是非常错误的,是一种误解。世界上关于中国公司正在不停地抢夺全球份额的看法极其错误,因为中国出口的最大活力更多地来自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而不是纯粹地依靠中国国内公司的发展。从1994年至2003年,中国的出口从1210亿美元发展到3654亿美元,是从前的3倍。其中外国投资公司或合资企业贡献了出口增长的65%。从这个数据来看,我们很难说中国夺走了其他国家的份额。而中国出口的增长,主要是跨国公司寻求成本降低的副产品。仅仅去年,外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就达到创纪录的527亿美元,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国家。第二是由于中国的竞争力。罗奇认为,中国的竞争力不是依靠低估的人民币而获得的,中国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劳动力成本、技术、质量控制、基建,来自于不断提高的劳动力队伍的素质以及一贯改革的热情和实际行动。第三个理由是,中国政府一贯强调他们的长期目标是将放开资本账户,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在最终达到目标之前,中国政府需要采取非常大的改革措施,比如解决银行问题,还有资本市场的改革问题。除非整个金融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否则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就为时过早,也是危险的。这正是发生在1997年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教训。今天,当全球对中国施加压力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一教训。

  罗奇指出,改变人民币的汇率机制将动摇已经纳入全球化生产模式中的供给链,也会对积极进入中国的日本、美国、欧盟等带来不利因素。如果向中国施压以期改变其汇率政策,工业化国家将面临白费自己节约成本的努力。

  罗奇说:“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两个巨大的机会,一是为高质量产品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外包市场;二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潜在市场。”关于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罗奇认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具有全球意义,这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及全球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中国在完善基础设施过程中,从日本、韩国、德国和中国台湾等地进口了大量的大型设备和技术。如果以美元计算,2003年中国对日本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32%,对韩国为36%,对中国台湾为68%,对东盟为30%,对德国为28%,对美国为2l%。如果中国经济放缓,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及欧美国家都可能受到影响。此外,2003年中国商品的进口量约占全球总量的20%,是1985年的5倍,中国已经成为左右国际工业品市场的重要因素。

  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是现在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2004年春,中国针对经济结构不平衡及个别行业过热等问题进行了宏观调控。罗奇认为,中国正以自己的方式解决经济增长过快的问题,而没有采取西方政治功利主义的方式实现经济调控。一种货币驱动型的解决方案在市场经济中的效果最好,对于中国来说,信贷调配是实现经济软着陆的有效手段。罗奇提醒大家分析一组数据:中国固定投资增长显著放缓,从2004年初的53%下降至5月份的18.5%;然而,银行借贷增长减速情况并不理想,银行信贷增长从3月份的20%回落到6月份的16.3%,仍然偏高。工业产值增长在6月份维持在16%的水平,虽然比年初的19%有所回落,但仍然高于8%~10%的目标水平。与此同时,能源发电增长仅从5月份的16.6%轻微回落至6月份的14.3%,而且这种“减速”可能源于经济过热引发的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

  罗奇认为,正如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曾三次成功实现“软着陆”,即:1993—1994年的经济过热;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1年的全球同步衰退。“我相信这次中国领导层也能克服难关。对于这一点,世界金融市场对中国可能‘硬着陆’的评估是缺乏远见的。” 罗奇说。

  斯蒂芬·罗奇对世界经济复苏一向以不抱乐观态度而闻名。有一次他曾说:“你知道,对于世界经济,我现在可能是华尔街第一号悲观主义者。因为我担心股市泡沫破裂后的美国经济,担心欧洲、德国已接近通缩的边缘,也担心日本经济的前途。但我不会对所有地方下一个一刀切的结论,而是根据我所看见的现实得出结论。”近年来随着罗奇多次访问中国,他对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产生影响的信心正在不断地增强。

  正如罗奇在《我们为什么要感谢中国》一文中最后说的那样:通过致力于非凡的改革,中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发起了挑战。是的,中国的成功也是一种挑战,它使欧洲和日本死板而过时的经济懂得,必须改革,否则就会被一个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抛在后面。中国根本不是什么威胁,而是其他国家应该仿效的重要榜样。(文/丁 丹)

  相关专题:《人物》杂志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