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记者前方日记讲述在巴勒斯坦的日子(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6日14:56 央视《国际观察》 | ||||||||
图为一辆白底黑字牌照轿车在记者面前驶过 图为记者的车驶过正开建隔离墙的基础地带 图为新华社记者预订好的一家不大的小旅馆Retno hotel 图为张郇观察员和记者陈耀文。 汽车驶进约旦河西岸,我们看见了大片新建的犹太人定居点。这些定居点都建在乱石岗上,周围也没有什么绿化,由于离得太远看不清楚里面是否住有居民。这时,我们前面行使着一辆白底黑字牌照的轿车,高记者顺便给我们介绍了这里汽车牌照的知识:白底黑字,以CD字母打头的是外国使馆的车,CC打头则是外国领馆的车;黑底白字,是以色列军方的车;黄底黑字,是以色列老百姓的车;白底绿字,是巴勒斯坦的车。为了安全起见,新闻媒体在这里都在车前车后和两边贴上了大大的TV字样,为的是减少被袭击的概率。
画面里是一段正在修建的隔离墙,我们的车是在巴勒斯坦一方行使。这一路看过来,为修隔离墙,以色列确实是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精力。在连绵起伏的山岗上,修建隔离墙的工程也绵延着,基础的开挖有些像我们大家都见过的山区公路工程,但是,隔离真的是一劳永逸的解决矛盾的办法吗? 进入拉马拉有两个以军设立的检查站,照片上是其中一个。这也是供比较高级别车辆通过的检查站,车辆和人员相对比较少。检查站的规定很严格,那边的军人不招手示意,再高的级别也要等着,否则,后果很难说。画面里那辆联合国机构的车,不是也在乖乖地等着吗?这个距离有50米左右,就这50米,有时候可能要等好几个小时。新华社的高学余记者说,最长的一次他等过4个小时。不全是因为车多,以军士兵的心情也是很重要的。一般情况下,这里不允许拍照。 靠近以军士兵之前,高记着提醒我,一会儿我和他们聊天的时候你抢着拍照片吧。还能聊天?原来,新年前我们中国的唐家璇外长访问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时候,通过的就是这个检查站,那天,因为级别高,士兵破例允许高记者拍摄了一个以军士兵的照片。今天,高记者是来给他们送照片的。果然,高记着递上照片以后,尽管照片上的人不是他俩,这两个士兵还是很开心,和高记者聊了好半天。这两个士兵,一个是俄罗斯的犹太移民,一个是土生土长的犹太人。从长相上,我没有分清哪个是哪个。 一路走来,还算顺利。托老天的福。一路上在下着霏霏细雨,气温只有5--6摄氏度的样子。已经进入了我们未来几天的主战场,我们尽管很困很乏,心里确实极度兴奋的。新华社的同行们已经为我们预订好了一家不大的小旅馆,Retno hotel,这个旅馆距巴勒斯坦总统府,也就是现在的阿拉法特墓地步行也就十分钟的路程。其实,拉马拉本身就没多大,没有明确的界限,主要的建筑群占地面积方圆还不到两公里。旅馆虽小,床位十几张,条件和国内的小招待所差不多,收费确和北京的三星级不相上下。没办法,谁叫这里是拉马拉呢? 这就是张郇观察员和记者陈耀文。细雨中,寒风里,俺俩将在这里并肩作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