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小心彗星造成海啸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17:07 青年参考

  胡晓淙

  小行星、彗星撞击地球产生的海啸,值得人类关注。

  1999年,一些学者曾经警告说,小行星撞地球会造成海啸灾难,但是并没有引起重视。随着刚刚发生在印度洋的 特大海啸,人们再次关注此事。在澳大利亚,越来越多的人开
始支持政府的“太空卫士”计划,以防范小行星和彗星坠入洋底 所造成的海啸。

  彗星撞击地球的几率最少50年

  澳大利亚学者麦克·佩恩说,目前天文学家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仅仅查出10%的小行星和彗星,但至少还有18 00个大型的小行星,在未来几十年内有可能和地球相撞。引起严重海啸的地震能量一般只相当于2000吨级高爆炸药,而 一块直径100米的彗星与地球相撞能产生7500万吨级高爆炸药的能量。只要将3%的能量转换成波浪,就足以产生地震 那样的大海啸,对一些沿岸地区来说,其危害,甚至比地震引起的海啸要大两三倍。

  一个直径50米的石质彗星,与地球相撞能产生相当于1千万吨TNT炸药爆炸的能量,而一个直径100米的彗星 能产生相当于7500万吨TNT炸药爆炸的能量。离我们最近的这样一场爆炸,1908年发生在西伯利亚,它造成了20 00平方公里范围的大毁灭。所幸当时那里人烟稀少,爆炸的事几乎不足为外人道。

  从理论上讲,彗星的质量越大,爆炸的能量也就越大。不过,只有全铁的彗星能在落地后保持完整,而石质彗星的大 小因为爆炸之前它们在太空遥不可测,计算出的直径存在50米~190米误差都有可能。

  像这样的彗星撞击地球的几率有多大?据美国亚利桑纳大学空间观察研究所的数据,最多500年,最少50年!具 体到某一特定地区概率,还有一个公式可以计算呢。

  P=P(D)*AD/Ag

  P(D)=地球上某一地点遭受某一直径的彗星碰撞的概率

  AD=地面受到破坏的面积

  Ag=地球,包括海洋的总面积

  彗星海啸更具毁灭性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宾夕法尼亚莱海大学的数学家DonDavis等研究人员开始用计算机模拟小型彗 星落入大洋深处所产生的海啸,他们被其破坏性震惊:当一块直径100米的彗星以每小时7万公里的速度撞向海底,会产生 巨大的爆炸和蒸发,这种力量会在洋底形成一个直径两公里以上的“弹坑”,“弹坑”排出去的水很快落回来,形成一座“水 山”,“水山”再落下来,像一座振荡器,推动海水形成连绵不断的巨浪和海啸。

  1999年美国加州大学的Ward和Ashaug对彗星碰撞造成的海啸危害,做了一个电脑模拟评估研究。他们 说,由于以往2/3的彗星与地球相撞都发生在海洋里,因此需要重视彗星坠落所引起的海啸。他们将旧金山、纽约、东京、 夏威夷Hilo港、悉尼、帕斯纳入评估范围。根据以往的海啸经验,登陆以后海浪高度达到10米的,才能够威胁当地居民 ,因此低于10米的不作为研究重点。

  模拟的结果如下:如果一块直径200米的彗星以每秒20公里的速度落入大洋中,能产生1900米高的巨浪,3 分钟后第二波巨浪高达700米,再过3分钟后第3波巨浪高达500米,直到27分钟之后,仍有61米的巨浪。在距离落 水地点1000公里的地方,仍然能产生10米高的巨浪。而一块直径100米的彗星,能在距离彗星落水地点700到80 0公里处,产生10米高的巨浪。一块直径50米的彗星,能在距离落水地点400公里处产生10米高的巨浪。

  除了浪高以外,还应考虑海啸的“登陆系数”。用“登陆振幅”除以“振幅”便可得到“登陆系数”。“振幅”指的 是在地震中心大洋深处的巨浪波峰与波谷之间的距离;“登陆振幅”指的是海啸深入到最内陆时的浪高。研究人员注意到,以 往在日本由地震产生的海啸,“登陆系数”一般都在10以上(数字越高破坏越大——译者),有时会达到25,而在夏威夷 ,“登陆系数”很多时候都在40以上,这是由于地形等因素造成的,海啸对港口这种地形的破坏力尤其大,就是因为地形的 缘故。

  旧金山、夏威夷Hilo港和悉尼从地形上看都属于“登陆系数”较高的,即便一般的海啸也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从 一些考古发现推测,澳大利亚的很多海岸“登陆系数”超过40。在日本和夏威夷发生的海啸都是如此。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