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来来海滩从噩梦中醒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8日12:13 新浪旅游 | ||||||||
她站在海边最高的一块废墟上,向着印度洋久久凝望,任由海风吹散她的头发,吹乱了她黑色的长袍和白色裤子。 她摘下墨镜,泪水顺着她的脸颊簌簌落下。印度洋海水带走了她所有的亲人,却给她带来无尽哀伤。
这是记者第三次来到乌来来(Ulele)海滩看到的一幕。她是最早来到乌来来海滩凭吊亲人的人群中的一个。她不愿说她的名字,只告诉记者,她的一家人全都在海啸里遇难,这个世界上从此只剩下她孤零零的一人。她来这里,怀念家人,回忆永远不再回来的欢乐时光。 由于印尼军警在21日以前封锁了通往乌来来海滩的道路,因此前两次记者到这里时,海滩上了无人迹。21日,印尼军警撤消了哨卡,陆续有人来到乌来来海滩,有的凭吊亲人,有的前来观光。 如果不看身后绵延近百里的残垣断壁,眼前辽阔壮美的印度洋海水实在让人陶醉。一望无际的湛蓝海水轻拍沙滩,朵朵浪花激起柔美的遐想。乌来来海滩是印尼亚齐省班达亚齐市最著名的海滩,方圆约32平方公里。海啸前这里风景如画,游人如织。海啸过后,这里尸横遍野,仅截止到1月18日就挖掘出9600多具尸体。这是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的一次重大苦难,无数人的一生从此改变。 记者在海滩看到,从海边向内陆的2公里深、近100里长的范围内99%的建筑被夷为平地,在现场搜索的一名印尼军人说,在这些废墟之下,仍有大量尸体需要发掘。绵延百里的残垣断壁和无数遇难者成为乌来来海滩的噩梦。 记者前两次来海滩时,路边到处是“印度尼西亚在哭泣”的横幅,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仿佛上天对遇难者表达的哀伤。通往海滩的道路一片泥泞,汽车在印尼军方和外国救援军队刚刚开辟出来的狭窄道路中艰难地向着海滩前行。这一次最大的不同是,在阳光普照在海边的同时,已有不少人来到海滩边,往日死寂的乌来来海滩开始显现生机和活力。 约40多岁的布扬(Buyang)从人群里站起来,和记者交谈。他是乌来来海滩附近科达(Kedah)村的村长。“全家一共8口人,现在只剩下我和这两个孩子,家也没了,东西也没了,我身上这套唯一的衣服,是一个好心人送的。”他指着人群里两个仍显稚气的孩子说。“当时海水有那棵树那么高。”他对着附近一棵约20米高的树比划着。海水扑来时,他被冲出5公里远,奇迹般地生还。记者看到他的右手臂侧面有一道20多公分长的缝合线痕迹,右手已明显变形。“这都是在海啸时受的伤”,他说。 人们似乎在迅速地学会忘记哀伤。在前来海边的人群里,记者看到一些骑着摩托车来看海的年轻女孩子,脸上带着笑意。甚至是布扬的两个孩子,眼里也没有哀伤的眼神。也许多年以后,当他们懂事的时候,才会真正懂得哀伤。但也许这是好事,毕竟,背负太多的痛苦在身上,会让人丧失勇气和方向。 有生意头脑的小贩,已开始在乌来来海滩上卖起了水果,并且有顾客光顾。毕竟,生活需要继续,还需要谋生。希望不存在于回忆之中,而存在于将来。 “我很害怕,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布扬说,“但是我要重建家园,我要为两个孩子而努力。” 记者简介:周文林,男,新华社国内新闻部记者。在新华社从事经济工作报道至今已近10年。曾先后获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和比利时鲁汶大学MPA学位。2005年1月奔赴印尼海啸重灾区班达亚齐采访,历时15天。(记者:周文林) 相关专题:目击海啸重灾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