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不向日本妥协将播出日军毒杀中国人纪录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8日10:54 环球时报 | ||||||||||||||||||||||||||||||||||
来自大阪、长崎、神户的多名日本友人在南京痛悼大屠杀遇难者。
就在很多国家以各种方式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一部二战题材的纪录片却遭到了日本媒体的猛烈攻击。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BBC正拍摄的是一部有关前日本天皇裕仁生涯的纪录片,在该片的解说词脚本中,BBC将裕仁描绘成一个“身体残疾、性格扭曲、智力障碍”的人
BBC的纪录片还未播出,就已经触动了日本保皇派的敏感神经,并在日本社会引起了不小的波动。 日本杂志炮轰BBC 最先向BBC发难的媒体是日本杂志《周刊新潮》。该杂志是日本最有影响的两大周刊之一。受日本社会日益右倾这个大环境的影响,近两年,《周刊新潮》的右翼色彩也明显增强。据记者了解,在纪录片还未完成之前,该杂志便通过接受BBC采访的日本人了解到了节目的内容,并由此断定这部纪录片“内容偏颇”、是“恶意中伤”和“丑化”天皇裕仁。于是,在2月9日上市的杂志上,该刊记者发表重头文章向BBC发出了强烈抗议。 翻开新出版的《周刊新潮》目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黑红相间的醒目标题:《昭和天皇是人格不正常的残废!英国BBC具有极端偏向的节目脚本———<胜利的战败之犬>太过分了》。在该文中,《周刊新潮》记者写道:“(BBC在描写)关于日中之间永无休止的南京事件时,竟然称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杀死了20万或者30万中国人,这样的数字完全是中国政府官方用的宣传数字。更为夸张的是,BBC竟说是天皇批准了日军使用国际法禁止的毒气瓦斯,并导致中国270多万人死亡。”该文还引用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毒气瓦斯战和日本军》一书的记载称,中国的资料表明,因毒气致死的中国人只有2086人。由此看来,不知道BBC是怎样计算出270万这个数字的? 为求证该文内容的可信性,记者专门致电《周刊新潮》编辑部询问,但对方以写此文的记者不在为由拒绝回答任何问题。但他强调,该文是根据记者采访的事实撰写的,对于文章内容他们有足够的自信。至于今后会采取什么抗议行动,他们将视BBC的具体动向而定。 要求日本杂志不要妄加评论 针对日本杂志的非难,BBC发言人表示,节目还在制作阶段,脚本也需经多次审核、修改,目前难以对其下任何结论,但BBC无意冒犯日本人民。同时,BBC驻日本分社也发表声明,要求《周刊新潮》杂志在节目播放前不要对BBC妄加评论。 制作这部纪录片的单位是BBC“时间回眸”节目。该节目以深入挖掘题材,并用全新视角审视历史事件见长,隶属BBC较有影响的事实类节目发行部。那么,该节目为何选裕仁天皇为拍摄题材,他们所用的史料又从何而来?记者就此电话采访了BBC事实类节目发行部主任助理约翰·阿什沃斯。 采访刚开始,约翰的话语显得较为谨慎,但听说记者来自中国时,他还是很配合地透露了一些内幕。 约翰说,尽管距二战胜利已经60年了,但英国人还是会时常回味二战中通过艰苦战斗取得的最终胜利。在英国,有两个二战纪念日非常重要:欧洲战争胜利日(5月8日)和对日战争胜利日(8月15日)。每逢这两个日子,英国老兵就会身着礼服,上街游行以示纪念。相对于对日战争胜利日,英国媒体更看重欧洲战争胜利日,尤其是对战胜德国的历史的报道。在“时间回眸”制作的片子中,就有多部反映希特勒政治生涯和私生活的纪录片。这些片子均以最尖锐的解说词来剖析这个战争狂人的罪行,如BBC电视台正在播出的、揭露德国纳粹法西斯罪行的纪录片《奥斯维辛》等。但这些纪录片中,始终没有一部是深刻揭示谁该真正为60年前东亚那场战争负责的。为此,BBC做过种种努力。前些年,BBC试图就裕仁天皇在二战中所扮演的角色做一个纪录片,并提出采访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因为裕仁在位的最后几年,中曾根曾担任首相。但中曾根的秘书只看了初稿,就直接“枪毙”了这个采访申请,理由是节目“明显要把裕仁天皇陛下描绘成一个坏蛋”。 BBC不会向日本妥协 在日本,裕仁天皇在二战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战后一个讳莫如深的问题。在日本官方审定的教科书中,裕仁是一名慈祥的海洋生物学家。他热爱和平,在战争中是一名军国主义的“无辜傀儡”。 直到他死后多年,美英一些历史学家通过大量考证,证明裕仁对那场东亚人民的悲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少学者指出,只要日本继续回避检讨裕仁的战争罪行,就无法得到亚洲其他国家的原谅,也无法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正常国家。因此,在策划一系列反映二战题材的纪录片时,BBC再次决定拍摄一部有关裕仁天皇生涯的纪录片。 相比于日本的态度,约翰强调,《奥斯维辛》这部片子不仅没遭到德国抗议,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公众还反映良好。但当记者问及这部还未播出就备受争议的纪录片是否赴华进行过采访时,约翰表示无可奉告,但他可以保证制片人进行过充分的调查与采访,他们还派人去日本进行过多次采访。 尽管日本方面对BBC施加了强大压力,并要求BBC立刻停止制作该纪录片,但约翰表示,既然BBC投入经费制作这个节目,就一定会继续下去,具体播出时间可能在今年8月中下旬。记者问该片是否会在日本投降日前后播出时,约翰笑着说,愿与记者保持联系并通知播出时间。 日本民众很想看这部片子 据了解,《周刊新潮》抗议BBC的文章登出后,在日本社会引起了极大反响。日本《读卖新闻》、《每日新闻》等主流媒体也相继报道了此事,部分网站还专门为此设立论坛,供网民发表意见。在日本《东京新闻》英语版块的论坛上,记者看到一些人表达着对BBC“诋毁”裕仁的不满,认为节目脚本有不少杜撰成分,如指裕仁有智力缺陷。不过,一个笔名为简·科尔玛的人的留言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条留言说:“BBC这次只是礼貌地告诉日本人应该从何做起。裕仁可能不是智障,但他是战犯,这才是关键。真希望BBC有勇气把这些话说出来。” 由于媒体众说纷纭,反而引起了日本普通民众对这一事件的关注。不少民众表示,日本媒体之所以对BBC感到愤怒,一是怕片子播出后会严重影响日本的国际形象,二是怕这部片子会激发中国民众更强烈的反日情绪。不过,他们表示,真的很想看看BBC拍摄的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刘笙寒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林梦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