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杂志:叙黎危机助推美国中东革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7日11:01 《环球》杂志 | ||||||||
文/《环球》杂志总编辑马晓霖 原本不平静的中东,因为黎巴嫩前总理死于暗杀而出现了新的变局,衍生出引人注目的叙利亚-黎巴嫩危机。这一事态很容易让人想起奥匈皇太子遇刺诱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以色列驻英国大使遇刺诱发第五次中东战争。
一次谋杀或许不足以成为改变世界或者地区格局的开战理由,但是,如果有人处心积虑地准备着一场战争,并为此等待时机,这样的偶然事件就会成为一根抛向火药桶的火柴,而随之爆炸的火药桶也就成为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眼前的叙黎危机就是如此,它眼睁睁地成为美国整合中东的又一个突破口。叙利亚总统巴沙尔5日宣布将分阶段从黎巴嫩撤军,而这一重大让步,并没有满足美国的胃口, 叙黎危机正助推着美国发动的中东“民主化革命”。 “哈里里事件”是导火索 2月14日,曾经为黎巴嫩重建做出杰出贡献的黎巴嫩前总理、亿万富翁哈里里在贝鲁特遭遇炸弹伏击,葬身火海。巨大的爆炸力、深埋地下的抗干扰爆炸装置,以及精确到毫秒的引爆时间,在媒体有意无意的描述和揣测下,化作一个简单而又容易说服常人的结论: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有着国家背景的专业谋杀。 尽管某个激进组织宣称对此负责,尽管黎巴嫩警方抓住了一个巴勒斯坦嫌疑犯,但是,哈里里的追随者立刻异口同声地把矛头指向本国政府以及为其撑腰的叙利亚,要求卡拉米领导的政府辞职,要求进行国际调查,要求叙利亚撤军。美国官方也公开暗示哈里里之死与叙利亚有关,再次要求其遵守联合国安理会令其撤军的1559号决议,恢复黎巴嫩的独立和主权。 无论是黎反对派,还是美国政府,在案件尚未真相大白之时就急匆匆盖棺定论,依据的仅仅是哈里里反对叙利亚驻军黎巴嫩。而事实是,哈里里生前并没有明确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更没有加入反对派的阵营,至少还是黎政府和叙利亚争取的对象。 2月25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又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自杀式爆炸袭击。以色列政府随后立即指责叙利亚与爆炸事件“有直接关联”,相继派出高官到欧洲游说举证,并威胁将对叙利亚进行军事打击。 分析家们认为,叙利亚固然反感哈里里近几年的不合作态度和离心倾向,固然容留巴勒斯坦几个激进派别高级领导人,但是,素来以低调、稳健而著称的叙利亚无论如何不会出此下策、在美国找茬图谋更替大马士革政权的风口浪尖上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授人以口实。而且,这两桩案件,没有一桩能为叙利亚带来任何实质性好处,而其中任何一桩就足以引发今天的这场危机。 美以剑锋直指叙利亚 美国多年把叙利亚列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2002年又将叙定为必欲铲除的“邪恶轴心”之一;伊拉克战争期间美曾指责叙为萨达姆隐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战后又指责其放纵反美武装进入伊拉克,而且莫名其妙地在去年9月推动安理会通过1559号决议,把安理会决议的利剑悬在叙利亚头顶。布什政府去年推出的大中东改造构想,以及他本人今年发表的国情咨文,又将剑锋直指叙利亚。 叙利亚素来对以色列持强硬立场,拒绝单独与其媾和,对戈兰高地被占领土寸土必争,因此成为阿拉伯强硬阵线领头羊。不仅如此,叙利亚与黎巴嫩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共同应对以色列。在以色列对哈马斯、杰哈德等巴勒斯坦激进组织领导人赶尽杀绝的这几年,叙利亚成为他们的避风港,为此甚至遭到以色列的轰炸。在以色列放弃黎巴嫩南部后,叙利亚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多次以收复萨巴阿农场为由袭扰以色列。这一切,使得美国和以色列无法忍受,如鲠在喉,即便叙利亚有完全和正当的理由不肯妥协,即便它容留的只是巴激进派别的政治领导人,即便真主党的抵抗连本国的反对党都认为合理合法。 以色列总理沙龙曾经公开向布什建言:如想解决中东问题,必先推翻萨达姆政权。在萨达姆政权被颠覆后,在巴勒斯坦改朝换代并宣布停火后,叙利亚自然成为唯一不肯屈服的堡垒,成为美以眼中解决中东问题的最后一个障碍,成为美国改造中东之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在黎巴嫩反对党看来,无论是15年的内战,还是以色列的两次大规模入侵,抑或是几十年来黎以间无休止的炮击、空袭,其实都是在为别人做嫁衣,起初是为了收复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后来则为叙利亚垫背,而这个美丽海滨之国却付出经济无法腾飞、社会难以进步的沉重代价。作为统治两大宗教、四大种族和七大派别的黎巴嫩政府,多年来既难以摆脱阿拉伯民族属性的血脉联系和情感纠缠,又难以完全割断与叙利亚历史关系的纽带,更无法抵挡远近大国角力的挤压,只能就近依靠叙利亚的强力支持维持着脆弱而微妙的种族和宗教平衡,以及相对的和平。1983年,黎政府同以色列曾达成结束战争状态的双边协定,试图依靠美国、脱身阿以冲突而自保。但是,在国内穆斯林派别、巴解组织和阿拉伯国家的强大内外压力下,黎政府最终被迫废除“黎以协定”,与叙利亚结成特殊关系,重返阿拉伯阵营。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局限,是黎政府维持生存的不二选择,也奠定了与叙利亚难以拆分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联系。 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和以色列都曾是历史上叙利亚的组成部分。叙利亚从1943年摆脱法国委任统治起,就没有承认过黎巴嫩的独立和主权,始终把巴勒斯坦看作是叙利亚的南方,也曾试图与约旦建立联邦,当然,至今也没有正式承认以色列。叙利亚曾经对单独与以媾和的约巴冷眼相待,迟迟不肯谅解。叙利亚是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思想的发源地,叙利亚领导人也一直与萨达姆政权争夺着复兴党的正统地位,同样梦想着有一天能够重新实现阿拉伯民族的统一与复兴。但是,面对阿以冲突节节失利的残酷现实,叙利亚深度介入黎巴嫩首先考虑的是把这个弹丸之地当作缓冲以色列军事威胁的屏障。因此,在黎巴嫩内战期间,它时而扶持穆斯林左派力量和巴解组织,时而站在基督教派别一边,目的就是保持各派力量的平衡,既不想让主张灭以的力量主导黎巴嫩进而导致以色列的恐慌和占领,也不想让黎巴嫩出现一个亲以亲西方的政权,更不能容忍这个国家因教派权争而分裂。当然,支持黎巴嫩真主党和巴勒斯坦激进派别,也是想间接从两个方向牵制以色列,迫使其同意一揽子解决中东问题,使自己完全收回失去的戈兰高地。 以色列强大后,再也无意同整个阿拉伯世界作和平交易,而是希望各个击破,将自己对阿拉伯世界的单个劣势转化为对阿拉伯单个国家的绝对优势。借助戴维营协议实现与埃及的和平后,毫无后顾之忧的以色列直接用武力将巴解武装赶出黎巴嫩,接着又以马德里和会为契机相继与巴解组织、约旦实现了和解,并放弃了占领18年并给自己造成沉重负担的黎巴嫩南部。国际和地区环境发生战略性的改观后,以色列不再急于同叙利亚商讨和平问题,也没有完全交还戈兰高地的诚意。当美国为发动伊拉克战争造势、拉开改造中东的序幕后,以色列更没有兴趣轻易放弃到手的北方战略制高点,而是寄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压迫它的阿拉伯对手在谈判桌上作出痛苦的让步,实现自己安全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以色列鼓动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拒绝同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进行谈判,如今,又策应和推动美国拆分叙黎联盟、孤立和改造叙利亚。 “美国的中东”新格局 面对1559号决议的权威和塔伊夫协议的原则规定,面对美政治、外交、经济和军事压力,面对英、法、德、俄等大国的撤军呼声,面对阿拉伯外长会议的类似要求,面对黎反对党的强烈抵制,叙利亚已经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完全撤离黎巴嫩只是个时间和方式问题。 伊拉克变了,利比亚软了,巴勒斯坦走上了美以设计的轨道,伊朗正在美国“胡萝卜加大棒”的夹击下苦苦周旋。面对美国强大的改造压力,沙特阿拉伯最近举行了建国以来的首次地方选举,埃及日前在直选问题上放松闸门,阿拉伯国家联盟也首次与西方八国商讨民主化进程……这一切都表明,美国整合中东的打、拉、吓组合拳已经发挥作用,显现了效果。突然爆发的叙黎危机又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它将给急剧变动的中东政治版图带来怎样的变化,值得关注和思考。 黎巴嫩与叙利亚的关系 黎巴嫩与叙利亚两国关系有较深的历史渊源。公元7世纪,黎巴嫩和叙利亚同为阿拉伯帝国所统治,16世纪初,同被并入奥斯曼帝国版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黎叙沦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1943年黎叙摆脱法委任统治,各自成立政府。 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1976年5月,叙利亚军队约3.5万人以“阿拉伯威慑部队”名义进驻黎巴嫩。 1991年5月,叙黎签署《叙黎合作协调兄弟关系条约》,同年9月又签署一项安全协议。至此,叙利亚对黎巴嫩安全负有责任和义务以法律形式得以确立。 2000年5月,以色列完成从黎南部撤军,但仍然控制着存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黎总统拉胡德曾表示,只要中东没有实现全面、公正、持久的和平,只要以色列仍然占领着黎领土,叙军就不会从黎全部撤出。 近年来,黎国内要求叙撤军以及修正叙黎关系的呼声高涨。叙利亚也不断调整在黎军事部署。 2004年9月2日,美国不顾黎叙强烈反对,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1559号决议,呼吁包括叙利亚部队在内的所有外国军队撤出黎巴嫩。此后,叙利亚将大约2000名驻黎士兵撤回国内。目前,叙利亚在黎巴嫩驻有约1.6万名士兵。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相关专题: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