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印尼苏门答腊强震专题 > 正文

印尼尼亚斯地震灾区见闻:美丽小岛惨变废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3日15:1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印尼尼亚斯岛四月二日电 题:尼亚斯灾区见闻:美丽小岛顿成废墟

  中新社记者 禾木 张淑琴

  在海上度过了十一小时,记者今早七时抵达今次印尼地震重灾区─尼亚斯岛,亲睹这个本来美丽小岛,灾后面貌。

  美丽小城惨变废墟

  早上五时多,太阳缓缓上升,尼亚斯岛终于出现在记者眼前,由实武牙开往尼亚斯岛的大船,徐徐靠岸。尼岛渐入眼帘,靠近码头的海边,有人开着小渔船在打鱼,近岸有一大片棕榈树林,衬托着清澈的蓝色海水,给人一种度假胜地的感觉。然而就在小岛的另一端,却满布着多间倒塌的楼房,呈现一片颓垣败瓦的凄凉景况。

  这个强烈的对比仿佛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嘲弄。

  记者边走边看,整个区域几乎没有一幢完整的楼房,到处是一堆堆破木,碎砖,十之八九的楼房不是倒塌,就是东倒西歪,满是地震后遗留的痕迹。

  路上随处可见一条条大大小小的裂缝。

  志愿人员和军人散布市内,协助挖掘尸体和维持治安,由于死尸未及时挖掘,一些阶梯内散发出恶臭。

  华人聚居地成为重灾区

  记者随即前往两个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苏迪尔曼及锡拉奥。

  这两个相连的灾区,是华人的聚居地。居此的华人大都经营小生意,他们一般住在二三层的房屋,地下作为商铺,二、三楼为住房。

  地震发生后,上层往下陷落,三层变两层或一层,这类房屋倒塌造成很大伤亡。

  因此,在这次地震中,华人伤亡最大。

  救援人员紧张挖掘死尸

  在破坏最严重的锡拉奥地区,记者亲眼目睹救援人员紧张地挖掘死尸的情景。

  一座二层楼房的第一层,已全部被压垮,第二层的天花板斜斜地压下来。十几个救援人员首先在天花板上凿了一个一平方米的洞,然后两人下去挖掘。

  据称,下面压着一具尸体,死者的两条腿被水泥板紧紧压着拖不出来。救援人员只好用铁锤和挖掘工具,一块一块地将压着死者的水泥板打碎。

  挖掘工作非常艰苦,救援人员用了几个小时仍然未将尸体挖出。

  对于记者采访,救援人员非常合作,允许记者轮流下去拍摄下面的挖掘情形。

  救援人员说,他们只根据逃生者提供的信息来源来决定是否挖掘尸体。有许多家庭有一二人有幸逃生,他们清楚知道多少亲人没有逃出来。就在这座房屋的隔壁,据称有四具尸体尚末挖掘。

  被埋二日三夜仍生存

  大地震发生时,由于人的求生本能,有的人赶紧往外奔跑,得以有幸逃生,有的则不幸罹难,完全听天由命。

  我们采访租用的汽车,姓林的司机介绍,他一家四口,父亲、妻子和他本人逃出“天升”,妈妈却不幸遇难。

  当时天动地摇,仅仅二、三十秒的时间,房屋就开始倒塌,他妈妈就被压下来的水泥板砸着头部,当场身亡。

  但还有奇迹发生,一位华人的亲人在倒塌的建筑物下面被困两日三夜,原以为无生还迹象,却奇迹般地活着。据称救援人员用电锯在水泥板上凿开一个洞,将他救出。虽然已奄奄一息,经抢救后,终于挽救了他的生命。

  抢修供电系统

  地震后,除了房屋倒塌外,供电系统也受严重破坏而完全断电。许多电线杆倒下,有的电线杆被震得歪歪斜斜,有的向马路一边倾斜,记者在路上行走,直担心一有“风吹草动”被倒下的电线杆砸着。

  在一些街道,记者见到电力维修人员正在抢修变电箱。维修人员向记者表示,目前正优先抢修救援站和医院所在的一些街区的供电系统,下一步再逐步抢修居民的供电系统。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材料严重不足,什么时候恢复供电,很难估计。

  电话传稿回本部

  三月二十八日深夜,印度尼西亚西北部海域发生里氏八点七级地震,联合国官员证实,已造成一千三百人死亡,其中华人有五百至六百人死亡或失踪。在苏门答腊岛西面的尼亚斯岛临近震央,是重灾区。中新社记者三月三十日赶赴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棉兰市,三十一日连夜从棉兰长途驱车前往苏门答腊岛西海岸的实武牙市,四月一日乘夜船从实武牙市赶往尼亚斯岛,经十二小时海上颠簸,四月二日清晨抵达尼亚斯岛。由于通讯不畅,记者采写的稿件亦只好用电话传回本部。完

  相关专题:印尼苏门答腊强震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愚 人 节
整蛊先锋幽你一默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