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亲历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驻军受黎百姓尊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3日13:01 环球时报 | ||||||||
叙军执勤的士兵接受记者采访。牛进萍摄 叙利亚于3月17日完成驻黎巴嫩军队第一阶段重新部署和部分撤军后,4月7日开始了第二阶段即最后阶段的撤军。为了现场采访叙的撤军情况,我们办好了多次出入黎巴嫩的签证,并在第二阶段撤军的第一天踏访了贝卡谷地。 就餐时抚今追昔话“贝卡”
4月7日清晨,我们驱车沿着蜿蜒而平坦的大马士革———贝鲁特国际公路向西北行驶,不到30分钟,就穿过了东黎巴嫩山的峡谷到了叙黎边界叙利亚一侧的朱代伊代·亚布斯海关。沿途我们看到一二十辆喷着迷彩色的叙军军车和重型拖车向黎方向空驶而去。进入黎巴嫩迈苏纳海关后,道路两侧的商店正陆续开门营业,有些人坐在商店门前喝茶聊天。我们上前攀谈,一位叫阿卜杜勒的黎巴嫩人说,这些天来,叙的撤军一直没有停止。从迈苏纳海关到西黎巴嫩山脚下的什图拉镇的路上,有两个叙军哨所,荷枪实弹的叙利亚士兵在指挥着来往的车辆,只是原来画在哨所外墙上的叙利亚国旗被白色的涂料覆盖了。一位叫卢拉的当地银行雇员说,为了不影响正常交通秩序和干扰当地居民,叙军通常都是在夜深人静时撤离。 我们继续向东北方向行驶,试图到叙军尚未撤出或正在撤出的营地采访。我们行驶了四五十公里,除了看到两个黎巴嫩哨卡外,没有看到一个叙军哨所和基地。这让我们有些沮丧,肚子也感到饿了。下午3时半,我们来到巴尔贝克市中心一栋6层楼上的舍哈尔扎德餐馆,站在这里眺望远处的雪山、绿色的贝卡平原和历经沧桑的巴尔贝克罗马古城,不禁令人浮想联翩。我们一边就餐,一边与老板纳赛尔聊起贝卡谷地的历史与今天。 整个贝卡地区面积约占黎巴嫩国土的45%,南北长200多公里,东西宽20至40公里,翻过西黎巴嫩山就是贝鲁特及沿海平原,北面与叙利亚接壤,东面与大马士革只有一山之隔,地势呈北高南低,北宽南窄的口袋状,南面与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及以色列的加利利地区连接。该地区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被誉为黎巴嫩的“粮仓和果园”。由于战略地位重要,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1975年,黎巴嫩爆发内战,贝卡谷地也和全国一样成了各派民兵武装争夺之地。除了黎巴嫩什叶派的阿迈勒运动、真主党、德鲁兹社会进步党、基督教长枪党的民兵武装,还有巴勒斯坦法塔赫、民阵、人阵等各个武装派别均在这一地区设有基地或训练营地。 为尽快结束黎内战,阿盟1976年授权叙利亚以“阿拉伯威慑部队”名义派3.5万军队进驻黎巴嫩。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叙军帮助黎政府逐步在全国恢复了秩序。1989年10月,黎各派在沙特的塔伊夫达成民族和解协议。协议要求叙军在两年内从贝鲁特及其周围地区撤至贝卡谷地,而后再与新政府谈判全部撤军问题。叙政府2001年6月、2002年4月、2004年9月和今年3月,对驻黎叙军进行了多次重新部署和撤退。目前,叙在黎贝卡谷地集结的驻军只有六七千人,并将在月底前全部撤回叙境内。 纳赛尔叹了口气说:“30年来,是叙利亚军队帮助我们停止了内战,恢复了和平与稳定,他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今天,黎巴嫩政府和军队已经有能力行使主权,维护黎的独立和稳定,叙军撤出也在情理之中,应该让他们荣耀地撤回自己的国家。” 中国记者处处受关照 离开餐馆已是下午5时,我们还是对没有找到叙军营地不甘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阿里·纳赫里村,我们遇到一位十分热情好客的杂货店老板马哈茂德先生,他听说我们是中国记者,便高兴地说:“中国,是我们的伟大朋友”。他告诉我们,附近有一个叙军雷达和防空阵地,在西北约十多公里的黎巴嫩利雅格空军基地旁还有一个叙军营地。当我们试探着问他能否带我们去时,他爽快地说,“好吧,为了中国朋友”。随后,他开着自己的绿色奔驰车,在前面带路。走了大约10公里的路,我们来到了位于贝卡平原中部的阿伊隆高地。马哈茂德指着路南的几个土丘对我们说,这就是原来的防空导弹基地,4天前刚全部撤走,除了几个土丘外,已看不出任何基地的痕迹。倒是有一位年轻的牧羊人正悠闲地在那里放羊。路左边则是与防空基地相匹配的雷达基地,我们走上前细看,只看到剩下的十几个整体水泥构件掩体。我们正好碰上这块土地的3位主人也来观看,他们说这里是他们家的私有土地,30年前被政府无偿征用。当我们问他们对叙军撤离有何感想和对黎局势怎么看时,年纪稍大点的胡妲马上说出了“两个高兴,一个担忧”。即对叙利亚军人兄弟能回到祖国与亲人团聚感到高兴;对国家把土地归还自己感到高兴。她还指着一公里以外的房子说,那就是我们家,30年来,叙利亚兄弟和我们处得很好,他们没给我们找任何麻烦。一个担忧是,近来黎巴嫩发生了多起恐怖爆炸,安全形势恶化,迄今新政府还没组成,他们对今后的政治安全形势心里没底。 下午6时,我们沿着通往扎哈拉市的公路向西北行驶,在一片茂密的树林前,看到一块蓝色的牌子,上面写着“利雅格空军基地”。我们在军营前与两名叙军哨兵交谈,他们得知我们是中国记者后,非常友善。但他们解释说,这里是黎巴嫩的空军基地,隔壁是叙军驻黎第十机械化师的师部,属军事禁区,禁止拍照。提到快回家的心情,他们都满面微笑地说,“当然非常高兴啊!”。 撤军场面浩浩荡荡 为了目击叙撤军的场面,晚上8时,我们又返回黎巴嫩迈苏纳海关“守株待兔”。据黎海关的一位官员说,正常情况下,晚上9时至12时,是叙军撤军高峰。可没过10分钟,隆隆的汽车马达声就越来越近,几十辆叙军大卡车装载着各式装备开了过来。我们赶紧分工,一人坐在车里(外面风太大,冻得人直发抖)观察车辆及装备的数量和种类,另一人跑到海关门楼下面拍照。一批又一批拖着用帆布裹着大炮的大卡车、轮式装甲车和坦克缓缓驶过,浩浩荡荡地通过黎海关旁边的军事专用车道,撤回叙境内。还有几辆大巴士载着身穿迷彩服的叙军士兵也开了过去。据我们初步统计,大约两个小时内,约有150辆带篷军用卡车、运兵车、拖炮车、坦克车、装甲车等各式各样的军车通过海关撤出黎巴嫩。 晚上10时,我们离开黎巴嫩海关,返回大马士革。路上,我们的车很快追上了叙军坦克运输车队。20多辆坦克车排成一列靠右侧慢车道缓缓行驶,丝毫没有影响民用车辆的正常行驶。在过了叙利亚海关两三公里处,我们又看见停在路边集结的第一批大约十几辆坦克车队在摩托车和吉普车的引导下离开主路,沿一条沙石路驶入靠近叙黎边界的山区。一路上,我们没有看到一辆坦克车或炮车驶向大马士革。 关于叙撤军后的叙黎关系,在黎巴嫩海关从事保险工作的阿德南先生对我们说:“黎叙之间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在历史、地理、宗教、人文、社会和家庭上都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他希望在叙撤军后,黎叙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能够继续发展和加强。阿德南的话说出了黎叙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本报驻叙利亚特派记者 吴文斌 牛进萍 相关专题: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 | ||||||||